溯源柳州文脉,探寻产业奥秘,开启柳州深度探索之旅

中新网

7月13日至7月21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我在‘窗口’写青春”发展成就观察团踏足柳州,沿着“历史溯源—产业探秘—文化传播—民意调研”的路线,展开了一场融合历史人文与现代产业的深度实践调研。队员们从博物馆的千年积淀,到螺蛳粉产业链的蓬勃生机;从文化科普课堂的智慧传递,到街头巷尾的民生万象,用脚步丈量城市的脉络,用实践诠释柳州的独特风采。<br><br>博物馆寻踪:触摸柳宗元笔下的柳州魂<br><br>实践首站,队员们踏入柳州博物馆。展厅内,一件件承载岁月印记的文物静静陈列,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变迁。在柳宗元展区,泛黄的古籍、复刻的笔墨砚台,将众人带回唐代。观察团员们驻足于展柜前,目光落在那些记录着柳宗元在柳州生活与治理痕迹的展品上,心中默念着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这句他被贬柳州时的诗句。通过展柜中对诗句背景的介绍以及相关史料记载,队员们仿佛看到了他兴办学堂、开凿水井的忙碌身影,深刻体会到这位文人与柳州的深厚羁绊,也触摸到柳州 “山水城市中藏文脉,千年历史里见精神” 的文化根脉。 图为观察团员在柳州博物馆观看柳州历史变迁。 曾玉良 摄<br><br>柳州市添翼专业种养合作社:三代匠心守护一坛酸香<br><br>离开博物馆,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我在’窗口’写青春”发展成就观察团来到刘天义合作社的酸笋加工基地。合作社负责人刘天义带着队员们参观时,讲述了酸笋的故事:“祖父辈身上那种对一件事执着坚守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我们。” 他指着自动化生产线介绍,新鲜竹笋经清洗、切段、焯水后,进入恒温发酵池,通过智能设备控制酸碱度,既保留传统风味,又提升效率。<br><br>此外,对于当代想回家创业的大学生,他有几点提议:1.结合自身情况,要认准方向;2.量力而行,尽力而为;3.要坚持不懈,不半途而废。作为返乡创业成功的典范,刘天义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匠心”二字。他鼓励青年们勇于尝试,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并分享了自己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与解决方法,希望能为后来者提供宝贵经验。 图为观察团与柳州市添翼专业种养合作社人员合影。 曾玉良 摄<br><br>柳州市笋鲜种养专业合作社:亲手劳作体验麻竹的 “蜕变”<br><br>在黄继华合作社的麻竹林里,队员们挎起竹篮,跟着农户学习采摘。“要选这种达到30—70厘米高度的竹笋才适合采摘,表皮光滑、笋尖饱满的,才够鲜嫩。”负责人黄继华用铲子平铲麻竹笋根部,随后黄继华给队员们示范并教授如何去竹笋皮的方法——先握住刀背留一厘米的刀刃,然后从竹笋根部开始环绕切开,这样子可以将笋壳的受力分散,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拨开笋壳。队员们也小心翼翼地跟着尝试,汗水浸湿衣衫也乐在其中。采摘后的麻竹笋要立即去皮、切片,浸泡去涩。随后,队员们围观酿制过程:沥干的笋片分层码入陶缸,撒上盐巴压实,封坛等待发酵。“这坛要放足 30 天,少一天都出不来那股‘灵魂酸香’。” 黄继华的话,让队员们明白螺蛳粉的美味,始于自然馈赠,成于匠心工艺。 图为观察团与黄继华加工竹笋的场景。 曾玉良 摄<br><br>广西螺霸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见证一碗粉的 “产业进化”<br><br>“螺蛳粉的故事,要从柳州的江边夜市说起……” 在广西螺霸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体验馆,讲解员指着老照片娓娓道来。从街头小摊的 “现煮现卖”,到如今的 “工业化生产”,可视化生产线上的场景令人惊叹发展的迅速:米粉蒸煮、配料分装、杀菌包装全程自动化,电子屏实时显示各项指标。<br><br>讲解员还提到:“我们考虑到要给群众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有一些生产环节是特意留给人工做的。” 同时,队员们还亲手体验了 “自助螺蛳粉”:挑选酸笋、腐竹等配料,搭配高汤,体验当地螺蛳粉风味,成就感满满。“年产值突破 20 亿,靠的是‘传统味道 + 现代标准’。” 讲解员的话,让队员们看到柳州小吃如何蜕变为推向全球的百亿产业。 图为螺霸王的讲解员为队员们讲解。 曾玉良 摄<br><br>文化互动:用贴纸勾勒柳州印象.<br><br>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我在’窗口’写青春”发展成就观察团在社区广场组织了 “贴纸作画” 活动。孩子们围着铺满贴纸的画板,用印有马鞍山、柳江大桥、螺蛳粉的贴纸拼出心中的柳州。“我要把酸笋贴在大桥旁边,因为我最爱吃螺蛳粉!” 一个小朋友的话引得众人发笑。队员们讲解:“这座桥叫文惠桥,是为纪念柳宗元而建哦。” 在欢声笑语中,文化种子悄然播下,在互动中,了解柳州历史。 图为观察团员们组织小朋友贴纸活动。曾玉良 摄<br><br>街头随访:听百姓说柳州的 “烟火气”<br><br>“您最爱柳州的什么?” 队员们随机采访市民与游客, 一位开螺蛳粉店多年的阿姨,她说自己的店虽小但每天的食客都挤得满满当当,看着店里热闹的景象,心里就很满足。简单的话语里尽藏着她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另外,一位外地来旅游的女生兴奋地分享着自己的感受,她更喜欢柳州螺蛳粉的劲道口感和风味,并且大雨过后的龙潭公园仿佛身临“人在画中游”,言语间满是对柳州美景和美食的喜爱。这些朴实的回答,勾勒出柳州最真实的模样—— 既有舌尖的热辣,也有生活的温情。 图为街头随访路人合影。 曾玉良 摄<br><br>此次实践,队员们既领略了柳州的历史厚度,又见证了产业活力。从柳宗元的文脉传承,到螺蛳粉的产业崛起,这座城市用 “守正创新” 书写着发展答卷。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我在‘窗口’写青春”发展成就观察团表示,将把所见所闻整理成报告,让更多人了解柳州 —— 这座让历史与现代对话、让传统与创新共生的魅力之城。<br><br>(编辑人:龚鸿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