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高五幸:一次愉快的甘南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6)村村寨寨有寺院尽显豪华</span></p><p class="ql-block">俗话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次甘南行,我倒更像个揣着好奇的“路边看风景的人”,坐在车上无一点困意,瞪大眼睛,看着窗外的风景,竟撞见了藏族同胞的聚居地,一下子让这旅程多了份特别的惊喜。</p><p class="ql-block">沿途路过的藏胞村寨,几乎村村都有一座寺院,不似我们内地庙宇常隐于巷陌或山麓角落,这里的寺庙反倒透着股“醒目”的富丽堂皇——鎏金的顶在阳光下亮着光,彩绘的檐角翘向蓝天,选址也颇有意境,要么倚着云雾缭绕的山,要么望着开阔的河谷,像是选在了他们心中最贴近信仰的地方。我盯着山上的寺院直犯嘀咕:山路本就崎岖陡峭,有的山看着连落脚都难,当初建寺的木料、砖瓦,还有那些精致的装饰,到底是怎么运上去的?难不成是顺着山间小径,一筐筐、一担担扛上去的?想想都觉得不易,倒也更佩服藏民这份为信仰搭起一方天地的执着和顽强。</p><p class="ql-block">沿途山上飘着的经幡最是显眼,红、蓝、白、绿、黄的布条在风里翻卷,听说每飘动一次,就像把祈福的心愿念了一遍。细想起来,他们的祈愿其实和我们内地人没什么两样——走进寺庙,无非是求家人平安、身体康健,盼着年景好、风调雨顺,要是家里有年轻人,或许也会求一段好姻缘。只不过他们供奉的神明带有这个民族的印记,祈福的方式多了经幡、转经筒这些特别的仪式,但人们那份对生活的美好期待和向往,其共同点倒是不分地域、不分民族的。</p><p class="ql-block">走在路上,还忍不住好奇藏族同胞的日常——地里长着的青稞绿油油的,听人说这是他们主食的来源,磨成粉能做糌粑、酿成美酒;路边偶尔能看到赶着牛羊群的人,牛羊肉该是餐桌上常见的菜。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起初我还悄悄琢磨:天天吃这些,会不会觉得单调?后来才反应过来,这不过是我带着内地生活经验的“瞎操心”——就像我们习惯了包谷糁面条,他们在青稞香和牛羊肉、奶的味道里,过的本就是踏实安稳的日子,哪用得着外人替他们担忧。</p><p class="ql-block">其实一路走来最大的收获,不只是见了不一样的风景,更懂了“尊重”两个字。民族信仰自由,我以前只是停留在字面上的认知,如今亲眼见了他们对着佛象、经幡虔诚合十,见了寺庙里安静祈福的身影,才真正明白:不同的习俗、不同的信仰,从来不是“不一样”的隔阂,而是该被好好守护的独特。我们这些外来的“看风景的人”,静静看着、慢慢感受,不打扰、不评判,就是对这份佛系文化最好的尊重。</p><p class="ql-block">这样想着,再看山间的经幡、村里的寺庙,还有路边笑着打招呼的藏族同胞,心里反倒更敞亮了——原来愉快的旅途,不只是看了多少美景,更是在这些细碎的发现里,多了份对大千世界的理解与包容。</p> <p class="ql-block">作者介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高五幸,笔名:高五星,1954年7月22日出生,初中文化,西安市灞桥区新筑街道新寺村人。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理事、头条达人、荣耀西安网“宰相”、《美篇》文学领域优质作者、话题管理员,灞桥区作协小说委员会委员,灞桥区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出版有《灞上烟火》《灞上人家》《灞上放歌》散文小说诗歌文集三部。《我的祖母高王氏》一稿荣获陕西农村网征文三等奖;《港兴路惊闻喜鹊声》在首届“才子杯”文学作品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19年荣获《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学杰出贡献奖》,获《东方散文》“海洋杯”华语散文大赛优秀奖等多项奖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