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的矾山镇地处河北省的西北部,矾山镇是一个行政机构的所在地,在矾山人的眼里矾山涵盖了怀来县官厅镇以西,永定河以南,东西灵山以北,甚至过去包括小矾山以西的广大区域。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内在一个行政区域、矾山堡又是这一带十分重要的粮食及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所以,人们称这里为矾山川。在中国历史上最早记载的黄帝,炎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就发生在这片广表的黄土地上。历史上这里有发源于东灵山的东沙河,发源于卧佛寺乡老君屯村的老沙河,有以阪泉为源头的后河,有以黄帝泉和水头寺浅层泉水为源头的前河,有以蚩尤泉为源头的小河。这些水源形成的河道在这片黄土地上流淌了成千上万年,形成了矾山的古河道。从古涿水的记载,到水头寺泉眼喷流,从黄帝泉东流成河,到东西灵山河的洪水暴发记录了矾山川的水的历史。它小到涓涓清流点点滴滴,大到大浪狂涛浊浪滚滚沿着古河道奔腾而去,奔流到永定河不复回,因此而成为永定河的一条支流,也因此留下了矾山的古河道成为矾山地区人们对河流的回忆。</p><p class="ql-block">矾山的地形是西高东低,四面环山,东西灵山为这个地区的高山,中间为环山盆地。因此所有的河道无论是发源于西的或发源于南的最终都流向东北方向汇入永定河。矾山的河流自古是因为有众多水势很旺的源泉形成的自流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基本销声匿迹,现在只剩下干枯的河道,昔日清清流水已经不见踪影。</p><p class="ql-block">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矾山从距500多年前明朝万历年间,就开始修渠引水灌溉田地,为解决饮用水,不断打井、挖泉,筑坝淤洪,将旱田变为水田。灵泉河灌区工程,属于永定河支流西灵山河,流域面积494.96平方公里,海拔750米,地形由西南向西北倾斜。水源为西灵山河洪水和阪泉河清水两部分构成,据《史记》载:约五干年前黄帝、炎帝、蚩尤战于涿鹿、阪泉之野,邑于涿鹿之阿,发展农桑。旧怀来县志载:古有阪泉渠,开修年代不详,自矾山镇三堡村北折流至矾山地势渐低能灌田。北至矾山镇、果园、寺湾、二堡、东西蒋营、长梁寨。南到李官营、依次轮灌,十八天轮灌一次。龙王塘蚩尤泉水,出龙王塘村中,村人引水灌田。高处槽引斗液,几乎勺水不漏,不能流进西灵山河。水头寺水渠在矾山镇西四里许,寺前东西二门,东门阶下砖为沟,引沟中清水灌寺附近农田数百亩,清朝时有渠27条,灌田1938亩。民国时清灌水渠55条灌田1.93万亩。这就早期时矾山水利方面的记述。矾山的水大致分为泉水,河水和井水,还有由于自然界变化造成的洪水。</p><p class="ql-block">一、泉水</p><p class="ql-block">矾山及矾山周围的山区各大沟谷中,第四纪洪积层潜水沿山谷呈带状分布。如太平堡、董家庄至矾山镇龙王塘、水关口至矾山镇孟家窑、龙王塘、鲍家口至上七旗等村沟谷沉积物,都有分选性很差的碎石、砂土和少部分粘土混杂而成。地下水为潜水,但与上游裂隙相关,一般多受隙水补给,涌水量受季节性变化影响,在比较宽阔的沟谷汇流的洪积层中,有的水量也很丰富,矾山的泉水均为地下水,有的为地下深层水,均属灵泉河水系。而又由于众多的泉水为水源,从而形成了长年流水的河流,泉水减少或干涸,就形成了河水的断流。</p><p class="ql-block">1、阪泉</p><p class="ql-block">约五干年前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那时阪泉就有记载。汉时已定名,北魏时为古涿水的一个源流,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4年)八月,黄帝祠古井涌流,泉水很旺盛,明清时认定为矾山堡西南10里上七旗村内。阪泉水平地涌出,属于自涌泉,1958年7月测定为240公升/秒,水流很大,泉水顺着上七旗低谷中河道向北流出,形成古涿水,流经上七旗、下七旗、四堡、三堡、五堡、北关、东关,在东关村北与前河相接,流入怀来县汇入永定河。1958年在三堡村东、五堡村南、水磨村西修古城水库,将此水拦截,形成现在的轩辕湖。由于地质的不断变化,连年干旱,地下水不断减少和上水源地不断打进引水以及各地的工农业用水的不断增加,到1971年为70公升/秒,1979年仅有30.8公升/秒,1985年干枯,现在原泉源处立有一块碑,上书“阪泉”二字,在古阪泉北,1997年打机井一眼21米见水,水势很旺。古阪泉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销声匿迹了。古阪泉流出的水形成了古涿水,流淌了几千年,甚至上万年,是数也数不清的,由于阪泉存在的历史时期长,所以许多古文献中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p><p class="ql-block">2、黄帝泉(黑龙池)</p><p class="ql-block">黄帝泉(黑龙池),位于矾山镇区西北5里,明清时已定名。泉水自平地涌出,清澈可见底,蓄而为池浇灌农田,供矾山镇区几村的人畜用水。原为一大土池子,泉水分南北两口流出。20世纪50年代池边开裕民渠,池北围堰上建闸,改名“裕民泉”。80年代初用石垒起,形成石堰,后又用花岗岩圈起,成为现在的样子。泉底有7个泉眼,呈北斗七星形,水出自3500米到5000米的深层,水温长年保持在13°C左右,夏不生腐,冬不结冰,近几年水量比较稳定,约为57公升/</p><p class="ql-block">秒,据宣化地质学院鉴定为深层承压水,为优质矿泉水。</p><p class="ql-block">黄帝泉(黑龙池)流出后到水磨村同水头寺泉水汇流形成矾山镇区北边的前河,这就是这里世世代代人畜饮水用水之地。全镇改用自来水后,由于阪泉断流,古城水库无水源,仅靠黄帝泉水来做为唯一的水源,所以前河断流。上世纪90年代初在黄帝泉南北各建一个大矿泉水厂。</p><p class="ql-block">黄帝泉是矾山的母亲泉,她哺育了成千上万个矾山人,至今除浇灌土地外,还担负1.5万人的饮用水的重任。</p><p class="ql-block">3、水头寺泉</p><p class="ql-block">水头寺位于矾山镇水磨村南2公里处,因明清时期这里建有庙宇称“水头寺”,意味着清水是从这里流出的,所以人们称这里为水头寺,清时到民国期间,这里泉眼无数,是一片十分可观的丘陵湿地,泉水四溢,聚集起可浇灌农田,1963年矾山镇区引用这里的泉解决镇区人民群众的人畜饮水。这绿水常流,青草遍地,春天各种花草争相盛开,好似一片世外桃园。</p><p class="ql-block">由于这里的泉水为浅层水,连年干旱,地下水得不到补充,到上世纪60年代,大部分泉眼已经干涸,只有中间的黑土泉较旺,已挖成大坑井,蓄水浇灌之用。2004年这里建成了泰子梅艺术馆。</p><p class="ql-block">4、蚩尤泉</p><p class="ql-block">蚩尤泉位于矾山镇龙王塘村,距镇区1.5公里。什么时候就有了这个泉无从考证,据史书记载,北魏时已得名。</p><p class="ql-block">蚩尤泉在龙王塘村的古龙泉寺院内,泉周8米,泉深6米,水色晶湛,冬夏潺潺,相传是蚩尤与黄帝大战时的饮用之水。蚩尤泉用100多块青条砌成,圆形井壁有直径2.5米,深6-8米,昼夜流水谓之小井。院前有大圆地,谓之大井,大井泉水更大,昼夜流量800立方米,沿南面石阶下流向石池内,石池有石雕龙头,泉水从龙头口中吐出注入池中,为人马饮用之处,现在的泉水顺石砌的水渠透迤向南又转北流去,农忙时浇田灌地滋润庄稼果林,农闲时与阪泉之水汇流,流入涿水,泉水冬不冷,夏不热(12℃左右)。适时为男女老少在沿渠两边洗衣,洗菜,为村内最热闹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蚩尤泉(小井)边生有一棵古松,树龄在千年以上,四人合抱不住,高约30米,苍劲挺拔,气势雄伟,传说是蚩尤的灵魂所化而成,成为蚩尤泉边又一佳景。</p><p class="ql-block">上世纪70年代曾在龙王塘北筑一小型堤坝,用以蓄存蚩尤泉,后因水量不足而废弃。</p><p class="ql-block">5、矾山镇南部浅山区水泉群</p><p class="ql-block">矾山镇南部浅山区以东灵山山系为主山脉,东灵山上有花岗岩和黄岗岩裂缝水,为中等式弱等富水性岩层,东灵山高山地区受大气降水和凝结水补给,泉水露头很多。多为由山势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造成的浅层水。在子房口以南的柳树庄、塔儿寺、董家庄、马家洼、苇子村、田家沟(旧村)的各大山沟中都有很多的山泉,属于东灵泉河水系。上世纪80年代以前,泉水很旺,形成山泉群,构成了从观音殿沟和董家庄沟自然流成的一条河。一年四季都有水,供人们浇地灌溉和人畜用水。泉水顺河而下,可直接流到焦家梁村,上世纪60年代,子房口公社组织人力财力修建一条长达23华里的民胜渠。当时的淙淙小河水曾给子房口一带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灵气。到80年代后期,由于连年干旱,地下浅层水得不到补充,大部分山泉干涸,造成河水断流。现在只有各村深沟中还有较深层水供人畜饮用,已不能灌溉之用。</p><p class="ql-block">柳树庄村南一公里处是一片山泉集中区,上世纪60年代矾山公社、子房口公社曾在此处挖潜流,由于是浅层水,水流不足以截潜,后停工。现在留下一平方公里左右的大坑形成水面,浅层山泉水汇集后成地,供柳树庄、子房口、焦家梁三村的人畜用水,但是水量在逐年下降。</p><p class="ql-block">在古代子房口一带山清水秀,森林遮天,山沟中的山泉汇集成一条很大的河流,滋润着这里的土地和人民。由于后来的战火不断,无尽的砍伐,使这里的山区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秃山石岭随处可见。山上对水的涵养失去了作用,再加连年干旱不断加剧,造成了泉干涸,河断流的景象。经过最近数十年的植树造林,小流域治理等项工程的不断开展,山正在不断变绿,树木正在迅速增长,相信还有山泉不断涌流的奇迹出现。</p><p class="ql-block">二、河水</p><p class="ql-block">矾山镇的河流自古因众多的水势很旺的源泉形成自流水和因为从山势较高的山地中下的洪水而形成。但到上世纪80年代前后基本自流水销声匿迹,现在只剩下干涸的河道,昔日清清流水已不见踪影。而洪水很少见到,干旱现象不断加重。</p><p class="ql-block">1、前河</p><p class="ql-block">这条河因从镇政府北边流过,正处于北关村的南边,所以称前后。是由水头寺泉水和黄帝泉水共同组成的河流,这条河有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历史,常年流水经过水磨、北关、大街,到东关村北与后河汇流进入怀来境内,河流上曾有人安装水推磨,为人们碾米磨面。是矾山镇区自有人居住以来到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主要人畜饮水和流地用水。到上世纪70年代初断流。此河上游多为深沟和浅山,洪水暴发时也从东河道流过,汇入怀来县境内的永定河。</p><p class="ql-block">2、后河</p><p class="ql-block">后河,是由古阪泉作为主要水渠,经上七旗、下七旗、四堡、三堡、五堡、北关。在东关村北同前河汇流后,流入怀来境内的永定河。因为从北关村北流过,所以人们称为后河,它的历史很长,自古以来就是古阪泉河的流经之地,水势也大,是永定河一条较大的支流,它不仅供矾山人民人畜饮用和灌溉田地之用,还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中浇灌了怀来县许多田地。1958年矾山人民在三堡村东、五堡村南、水磨村西修建了“古城水库”蓄水并发电。从明、清开始就有人在本河道上利用水能安装水推磨为人们碾米磨面。由于上世纪70年代古阪泉水枯竭,只有古城水库的水多余后流过,也是古城水库的溢洪河道。</p><p class="ql-block">3、东西沙河</p><p class="ql-block">东西沙河为东灵山河和西灵泉河的主要洪水通道,形成年代已久远,无从考证。流经矾山的有东西两条,一条是从东灵山河顺势而下,经好蚄口附近的几个村之后,从孟家窑南山口同太平堡方向的沙河汇流后北上进入矾山,直达怀来境内的果园水库,人称为东沙河。宽有300多米,长达30多公里,平时河中全是碎石砂砾,下大雨时便是洪水的通道。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永定河支流东灵山河洪水348立方米/秒,西灵山河洪水232立方米/秒,通过沙河流入永定河。上世纪60年代开始农业学大寨,在沙河取土垫地造田3000多亩,后修东西大梁做洪水通道。但由于人们人为的占用,挤占渠道,时有洪水发生,并冲毁农田。</p><p class="ql-block"> 矾山境内的东、西两条沙河,其实是两条跨越几干年甚至上万年的古河道,由于发源地在东西灵山,中途又汇入了许多泉水,尤其是阪泉、黄帝泉、蚩尤泉,故称为东西灵泉河。虽然现在这是两条干涸的沙河,只风沙石不见流水,但是,在很早的以前,这里一定是两条波涛汹涌的大河,那时矾山一带水草丰美,鹤叫鹿鸣,没有充足的水源是不可能形成的。而且有史书记载,矾山县的县官到矾山任职是泛舟而上,说明这里的水是很大的。从地质情况看,从沙河上挖下几十米全是淤积的细砂和石头,鹅卵石,那一定是常年流水淤积而成,现在有人在沙河挖沙,细沙的质量很好,而且数量也很大。甚至有的地方还出现了一层层的淤泥,这都是常年流水而留下的痕迹,由于连年的干旱,降水日趋减少而且自然条件也不断在变化,以及干百年来无休止的战乱,山上树木遭到极大的破坏,逐渐水量减少、断流、干涸,从而形成了现在的干沙河,现在只能做洪水的通道之用。这就是千百年来由上述水源形成的,在矾山地区流淌的河流从而形成了古河道,同时也注定成为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的一条重要是支流。虽然现在水流销声匿迹不见踪影,但是,在千百年甚至上万年的历史上,曾经为永定河的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奔流中发挥了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