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木兰围场设立和命名

田舍翁

<h3>探讨木兰围场设立和命名<br>张桂茹<br>木兰围场是哪年正式设立的?不用是问游客,估计问当地人,大部分人也未必能答得出来。有的能答得出来,恐怕答案也不会一样。就是秋狝大典的过程也其说不一。有的研究者考证,设立木兰围场是1681年(康熙二十年),我觉得不确,特撰此文和大家商榷。<br>1681年(康熙二十年),朝廷决定设立皇家猎苑围场,但史料并没有明确记载最后决定在哪个具体地点设立。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康熙皇帝出塞北巡,才亲自选中木兰围场的这片大地设立围场。<br> 要说清这个问题,需要弄清康熙皇帝第三次出塞北巡的行程。据相关资料记载,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30岁的康熙皇帝第三次出塞北巡。这一次,康熙皇帝没有重复旧路,而是选择了一条全新的路线。<br>从六月二十六日起,经过整个一个闰六月,直到七月初九,康熙皇帝带领着行猎的大军,在后来称为木兰围场的这片大地上纵横驰骋,几乎跑遍了各条山川。其间两次到“红川”,即今围场乌拉岱川,行猎并驻跸12天。最北面,他到了拜察,即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的芝瑞。最后两天,“上驻跸噶拜谷口”,即今围场西南部的石桌子乡的噶拜村。然后取道滦河川返回京城。<br>康熙皇帝第三次出塞北巡,长达62天,其中在木兰围场的时间近一个半月。这是康熙皇帝第一次踏上木兰大地,是大规模的木兰秋狝活动的开端。从这年开始,以后的40年间,康熙皇帝除两年有特殊情况未至,其余38年年年如期而至。1683年这年毫无疑问才真正是开创木兰围场的年头。1702年(康熙四十一年),康熙皇帝在上谕中说:“今习武木兰已历二十载”。按此年向前推20年,恰为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br>由此考证木兰围场开创于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木兰围场设定之初,还没有“木兰围场”之名,当时这一片土地的名称是“兴安”。康熙皇帝启程时的诗作就毫不含糊地标为《夏日奉太皇太后避暑兴安》。康熙皇帝在行程中写了8首讴歌木兰围场壮丽风光和木兰秋狝盛况的五言律诗,冠的总诗题也是《驻跸兴安八首并序》。另还有一首七言绝句《兴安夜》。这里的“兴安”与东北的“兴安岭”不是一回事。“兴安”的最高峰是大光顶山。“兴安大岭”是今天围场的赛罕大坝,与“大兴安岭”也不是一回事。“兴安”就是木兰围场初设时的泛称。雍正皇帝虽在位时因政务繁忙没有来围场秋狝,但是把“习武木兰”定为“家法”就是他定的。<br>乾隆皇帝认真遵从了“家法”,并规范了“木兰秋狝”、“木兰围场”的称谓。从乾隆朝“木兰秋狝”、“木兰围场”这两个词组才“流行”开来。但即使“木兰围场”叫得山响的时候,“兴安”之名也未废止,乾隆皇帝许多诗中仍把木兰围场称为“兴安”,并专门写有《兴安大岭歌》。 据嘉庆皇帝《木兰记》碑记载,“围场旧为契丹、蒙古喀尔沁、翁牛特部落等民族的游牧之处,周环千余里。北峙兴安大岭,万灵萃集,高接上穹。群山分干,众壑朝宗。物产富饶。牲畜藩育。”可见,是不可多得的天然名苑。嘉庆皇帝写《木兰记》,开门见山写道:“木兰者,我朝习武地……北峙兴安大岭”,并命建两座“兴安大岭神祠”,即今东庙宫和西庙宫。这里说的“兴安大岭”,就是赛罕坝。<br>木兰围场为皇家猎场,木兰秋狝制度延续138年,史官们却没有明确记录木兰围场的设立,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当时它还不叫“木兰围场”。<br>木兰围场建立后,清朝皇帝在这里开始了大规模的围猎习武活动,每年或隔年举行一次。从康熙二十二(公元1683)年设围到嘉庆二十五(1820)的138年间,共举行了木兰秋狝105次之多。<br> 木兰是满语“哨鹿”的意思,即八旗士兵头戴鹿角,身披鹿皮,口吹木哨,模仿雄鹿求偶的声音,引诱出雌鹿进行猎杀的意思。围场,就是行围打猎的场所。<br>      公元1683年,康熙皇帝为锻炼八旗军队、安抚边疆,选中木兰围场这块地方,以“喀喇沁、敖汉、翁牛特诸旗献伊逊河东岸牧场”的名义,设置了“木兰围场”。据史料记载当年木兰围场有一万多平方公里,它包括现在围场县全境、隆化县、丰宁县和内蒙多伦、克什克腾旗、喀喇沁旗部分。它东西长125公里,南北宽122公里。木兰围场设立之初,根据围猎及训练军队需要,在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地方里依照山的走向和动物分布情况,共划分为67围,后来又在原有67围基础上增加5围达到72围,因此人们习惯称木兰围场72围。<br>     整个木兰围场围与围之间以木栅栏或在沟口植柳,俗称“柳条边”为界。木兰围场境内设立8处营房。营房是八旗官兵管理围场的常驻地。以北部镶黄、正黄旗为中心,向两翼延伸即左翼为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右翼为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共分为木兰围场的八处营房。以此分别守护木兰围场四周各隘口,每旗一处营房,分属八旗管辖。镶黄、正黄、正白旗归皇帝统领称为上三旗。满族人以北为正为大,上三旗驻扎在正北和东北。正蓝、镶蓝、正红、镶红、镶白分别为王公统领,被称为下五旗。每个营房各辖五个卡伦。卡伦是满语,“哨所”之意,卡伦下边还有固定的巡逻队——拨。“拨”是满语,汉译为“领队”的意思,八旗军队中的低级军官名称。这些驻兵按分工分地轮换对围场巡逻检查,绝对禁止一般平民进入这个皇家禁地。<br>  康熙皇帝选择这里作皇家猎场其目的是:首先是这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北控蒙古(指今内外蒙古),南拱京师(今北京),东通盛京(今沈阳),西临察哈尔(今张家口),地处漠南蒙古诸部之中,它是北京通往内蒙古,喀尔喀蒙古,东北黑吉辽的重要通道。其次是康熙皇帝在这里可以就近接见、宴请、赏赐少数民族王公贵族。第三是木兰围场自然条件好,它地处蒙古高原、燕山余脉和大兴安岭余脉的汇合处,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地域广阔适合大规模行围打猎。第四是这里气候凉爽适合避暑。木兰围场地形复杂有高山、峡谷、丘陵、草原等,为训练八旗军队骑射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条件和场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