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李村惨案八十七周年祭</p><p class="ql-block">1938年仲春,山西赵城的杏花开得正艳。农历三月二十三(公历4月23日),一队侵华日军从赵城向好义方向进犯,途经曹家庄时突遭国民党第19军某部伏击,伤亡十余人。这场遭遇战,竟成为李村噩梦的开端。</p><p class="ql-block">天刚蒙蒙亮,日军就闯进了李村。82岁的张学泽回忆时仍心有余悸:"那天鸡鸣格外早,狗叫得特别凶,现在想来,畜生都比人先嗅到杀气。"日军刚进村就撞见早起的王丙寅,先是拳脚相加,后又用刺刀捅刺,将奄奄一息的受害者扔进燃烧的大庙。凄厉的惨叫声与木料爆裂声交织,久久回荡在村子上空。</p><p class="ql-block">70岁的王香儿永远忘不了那个恐怖的早晨。她抱着3岁幼子,牵着6岁长子,在巷道里与日军狭路相逢。"刺刀就抵在我喉头,寒气直往骨髓里钻。"两个孩子从撕心裂肺的哭喊到吓得噤若寒蝉,"像两具失了魂的布偶"。这个原本完好的五口之家,在那天之后支离破碎。</p><p class="ql-block">路路沟——这个原本寻常的山坳,成了日军实施集体屠杀的修罗场。1982年民政部门调查时,村民们颤抖着拼凑出当年的罹难者名单:</p><p class="ql-block">王脑生、王麻胡、王小眉、王天佑、王建生、王丙寅、李金狗、李生龙、李根硬、翟无生、李兴保、李全福母亲、李戊生及其母亲、童工大五斤和小五斤、李拽杵、李狗兵、燕固芦、郭采儿……二十个名字背后,是二十户被连根拔起的家庭。</p><p class="ql-block">屠杀的阴影笼罩着整个村庄。王香儿回忆,许多村民藏身的窑洞成了死亡陷阱。"李全海母亲和我婆婆挤在同一个窑洞,日本兵的刺刀捅进去后,就再没见人出来。"</p><p class="ql-block">18岁的李银元妻子遭遇了更残酷的迫害。她被强逼裸身跳舞,日军的狞笑与少女的哀号撕扯着每个村民的神经。这种精神凌迟,比肉体的创伤更令人窒息。</p><p class="ql-block">也有奇迹般的生还者。魏珍发、李洁明、刘胡娃及魏朝子妻子虽身中数枪却侥幸存活,但终其一生都带着伤残的躯体与破碎的记忆。</p><p class="ql-block">王香儿一家的遭遇堪称这场惨案的缩影:父亲王丙寅葬身火海,婆婆李氏命丧窑洞,丈夫李戊生倒在路路沟的血泊中。3岁幼子受惊过度八天后夭折,她自己则因严重精神创伤常年恍惚。6岁的大儿子后来见人就问“奶奶什么时候回来,夜里总哭喊着找爹爹。”老人说这话时,浑浊的泪滴落在青筋凸起的手背上。</p><p class="ql-block">1982年,当调查人员走访李村时,惨案已过去四十四年。但幸存者讲述时仍会不自觉地战栗,仿佛刺刀的寒光就在眼前闪烁。时任村支书王放生说:"伤口能结痂,记忆却永远新鲜。"</p><p class="ql-block">如今的路路沟早已看不出血色,但那些名字、那些故事,通过亲历者的口述永远镌刻在历史丰碑上。它们既是日军暴行的铁证,更是一个民族集体记忆的坐标。</p><p class="ql-block">八十七年光阴流转,李村的杏花依然如期绽放。当年的幸存者多已作古,但历史不会忘记路路沟的悲鸣。每个逝去的生命都在诉说着国运与民生的休戚相关,每滴渗入黄土的鲜血都在叩击着和平的可贵。</p><p class="ql-block">这份穿越时空的记忆,是对"勿忘国耻"最深刻的注脚,也是对"振兴中华"最有力的鞭策。当我们沐浴阳光时,当我们安然入眠时,请记得:这份平凡的安宁,是千千万万个"李村"用生命换来的馈赠。</p><p class="ql-block">根据卫树廉侄儿卫阿平1982年调查材料整理。</p><p class="ql-block">卫树廉,女,赵城县堤村人,临汾行署顾问离休。</p><p class="ql-block">受访人:</p><p class="ql-block">时任党支部书记王芳生</p><p class="ql-block">王恩发(72岁)</p><p class="ql-block">李兴植(70岁)</p><p class="ql-block">王香儿(70岁)</p><p class="ql-block">张学泽(82岁)</p><p class="ql-block">1938年仲春,山西赵城的杏花开得正艳。农历三月二十三(公历4月23日),一队侵华日军从赵城向好义方向进犯,途经曹家庄时突遭国民党第19军某部伏击,伤亡十余人。这场遭遇战,竟成为李村噩梦的开端。</p><p class="ql-block">天刚蒙蒙亮,日军就闯进了李村。82岁的张学泽回忆时仍心有余悸:"那天鸡鸣格外早,狗叫得特别凶,现在想来,畜生都比人先嗅到杀气。"日军刚进村就撞见早起的王丙寅,先是拳脚相加,后又用刺刀捅刺,将奄奄一息的受害者扔进燃烧的大庙。凄厉的惨叫声与木料爆裂声交织,久久回荡在村子上空。</p><p class="ql-block">70岁的王香儿永远忘不了那个恐怖的早晨。她抱着3岁幼子,牵着6岁长子,在巷道里与日军狭路相逢。"刺刀就抵在我喉头,寒气直往骨髓里钻。"两个孩子从撕心裂肺的哭喊到吓得噤若寒蝉,"像两具失了魂的布偶"。这个原本完好的五口之家,在那天之后支离破碎。</p><p class="ql-block">路路沟——这个原本寻常的山坳,成了日军实施集体屠杀的修罗场。1982年民政部门调查时,村民们颤抖着拼凑出当年的罹难者名单:</p><p class="ql-block">王脑生、王麻胡、王小眉、王天佑、王建生、王丙寅、李金狗、李生龙、李根硬、翟无生、李兴保、李全福母亲、李戊生及其母亲、童工大五斤和小五斤、李拽杵、李狗兵、燕固芦、郭采儿……二十个名字背后,是二十户被连根拔起的家庭。</p><p class="ql-block">屠杀的阴影笼罩着整个村庄。王香儿回忆,许多村民藏身的窑洞成了死亡陷阱。"李全海母亲和我婆婆挤在同一个窑洞,日本兵的刺刀捅进去后,就再没见人出来。"</p><p class="ql-block">18岁的李银元妻子遭遇了更残酷的迫害。她被强逼裸身跳舞,日军的狞笑与少女的哀号撕扯着每个村民的神经。这种精神凌迟,比肉体的创伤更令人窒息。</p><p class="ql-block">也有奇迹般的生还者。魏珍发、李洁明、刘胡娃及魏朝子妻子虽身中数枪却侥幸存活,但终其一生都带着伤残的躯体与破碎的记忆。</p><p class="ql-block">王香儿一家的遭遇堪称这场惨案的缩影:父亲王丙寅葬身火海,婆婆李氏命丧窑洞,丈夫李戊生倒在路路沟的血泊中。3岁幼子受惊过度八天后夭折,她自己则因严重精神创伤常年恍惚。6岁的大儿子后来见人就问“奶奶什么时候回来,夜里总哭喊着找爹爹。”老人说这话时,浑浊的泪滴落在青筋凸起的手背上。</p><p class="ql-block">1982年,当调查人员走访李村时,惨案已过去四十四年。但幸存者讲述时仍会不自觉地战栗,仿佛刺刀的寒光就在眼前闪烁。时任村支书王放生说:"伤口能结痂,记忆却永远新鲜。"</p><p class="ql-block">如今的路路沟早已看不出血色,但那些名字、那些故事,通过亲历者的口述永远镌刻在历史丰碑上。它们既是日军暴行的铁证,更是一个民族集体记忆的坐标。</p><p class="ql-block">八十七年光阴流转,李村的杏花依然如期绽放。当年的幸存者多已作古,但历史不会忘记路路沟的悲鸣。每个逝去的生命都在诉说着国运与民生的休戚相关,每滴渗入黄土的鲜血都在叩击着和平的可贵。</p><p class="ql-block">这份穿越时空的记忆,是对"勿忘国耻"最深刻的注脚,也是对"振兴中华"最有力的鞭策。当我们沐浴阳光时,当我们安然入眠时,请记得:这份平凡的安宁,是千千万万个"李村"用生命换来的馈赠。</p><p class="ql-block">根据卫树廉侄儿卫阿平1982年调查材料整理。</p><p class="ql-block">卫树廉,女,赵城县堤村人,临汾行署顾问离休。</p><p class="ql-block">受访人:</p><p class="ql-block">时任党支部书记王芳生</p><p class="ql-block">王恩发(72岁)</p><p class="ql-block">李兴植(70岁)</p><p class="ql-block">王香儿(70岁)</p><p class="ql-block">张学泽(82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