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 28688237</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昵称 上善施炜</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80年代初,被十年动乱耽误了学业的所谓返城"知青",普遍存在着"文化偏低、技能欠缺"的现实难题,亟需"双补"(补文化、补技术)回炉,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渴望,因而需要大批的文化教员。为此,应运而生的武汉市工农教育学院便承担起了为全市培训职工中学教师的重任。1982年初,经市属各局和大型企业推荐,并经过考试择优录取了247名学员,进入我院"职工中学师资进修培训班"脱产学习。一年后又经省教育厅批准备案,对45名语文班学员续办半脱产学历班,考试合格后成为我院的首届中文大专毕业生,《光明日报》还专门为此刊发消息向全国推介。傅克刚就是在这个班上成了我的学生的。如今一晃40余年过去了,与共和国同龄的傅克刚仍坚持执弟子礼,经常借助微信平台与我互致问候,交流信息。今年2月,当他得知我与老伴正在广东巽寮湾当候鸟的消息后,立马从深圳自驾前来拜望,这不仅使我深为感动,也让众多"驴友"羡慕不已,都说当老师真幸福哇。</p> <p class="ql-block">傅克刚专程从深圳自驾特斯拉新能源汽车到巽寮湾来看望我们老俩口,令我喜出望外。</p> <p class="ql-block">傅克刚提议在我入住的巽寮湾海公园A栋悦美酒店大门前美人鱼雕像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武汉市工农教育学院首届中文大专班的毕业照,最后一排左三是傅克刚,时年35岁。</p> <p class="ql-block">《光明日报》在1982年3月刊发我提供的信息,对当时推进全国"双补"工作具有指导意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次见面,他特别送我一本关于他父亲傅正模将军的传记,同时带来了专为广州军区部队特制的茅台酒等礼品,这使我感到特别亲切。于是我俩就自然而然地聊起了那些不该被遗忘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傅克刚告诉我,他的父亲傅正模生于1904年,是湖南醴陵人,早在17岁读中学时,就由父母包办与比自己还大一岁的宋氏成婚。1924年,刚满20岁的傅正模立志"从军报国",只身辗转来到广州,报考刚创办的黄埔军校,终被录取,并与同乡陈明仁成为了"黄埔一期"的同袍,彼此终生不渝。</p> <p class="ql-block">一提到"陈明仁"的名字,我顿时就来了兴致。因为我在1962年应征入住时,就是在陈明仁上将当军长的广州军区第55军服役,知道他是国民党的起义将领,在1949年和平解放湖南的关键时刻立了大功,其丰富经历当时在我们这些新兵蛋子心中充满了传奇色彩。后来他轻装简从来到我团检查战备施工时,还在我连与战士们共进过一次午餐呢,这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陈明仁将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惟一拥有上将军衔的陆军军长,戎马倥偬一生,战功卓著,值得后人景仰。</p> <p class="ql-block">傅克刚接着拿出一张黄埔军校的正门照片,指着说:"您看这立柱上的对联——</p><p class="ql-block">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p><p class="ql-block"> 贪生畏死勿入斯门</p><p class="ql-block">——这就是黄埔的校训,在此后的北伐与抗日战争中铸就了黄埔军人的军魂。"</p> <p class="ql-block">傅正模从黄埔一期毕业后参加的第一次战斗就是1926年9月攻打北洋军阀盘踞的武昌城。他当时作为一名奋勇队员冒着枪林弹雨,奋力攀上云梯,成功登上了城墙,没想到还没站稳脚跟,就被守军的一颗子弹击中了左大腿,顿时倒地失去知觉,最后还是被战友们在打扫战场时抢救下来,送往野战医院去疗伤的。——傅克刚说,他的父亲正是在经过了这次攻城战后,才与武汉市结下了生死与共的不解之缘。</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傅正模作为第一批被点名参战的将领之一,先后参加过20余次大大小小的战役和会战。八年来,他亲手组建和训练出来的预四师始终战斗在抗日最前线,累计伤亡近万人。而作为师长的傅正模更是出生入死,多次负伤,甚至直接参加过与日军的肉搏战,真是视死如归呀!</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话题在不知不觉间转到了武汉会战,傅克刚动情地告诉我:"武汉会战不仅是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的关键一战,同时也改变了我父亲的人生轨迹。"因为傅正模自入黄埔军校以来,转战南北,戎马倥偬10余年,与家乡的结发妻子宋氏聚少离多,夫妻关系早已名存实亡,而持续4个半月的武汉会战则机缘巧合,使他认识了比自己小8岁的预四师政工队队长包粟晖,她毕业于上海音专,能歌善舞,思想进步,热心抗战。两人一见钟情,包队长敬仰傅师长英勇善战,傅亦欣赏包的秀外慧中,于是傅正模决定与宋氏解除婚约,正式与包粟晖结为伉俪,此后无论风云如何变幻,始终患难与共,相伴终身。傅克刚就是他俩在共和国成立之初迎来的"满崽"(湖南话,意为"最小的儿子")!</p> <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傅正模作为国军的中将高参,随同第六战区司令官孙蔚如,于1945年9月18日在汉口中山公园受降堂见证了日军第六方面军司令官冈部直三郎在投降书上签字的全过程,此情此景,使他终身难忘。 </p> <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汉口中山公园内的受降堂</p> <p class="ql-block">这是武汉受降堂内的原貌再现。</p> <p class="ql-block">1949年8月4日,时任湖南省主席程潜、国军第一兵团司令官陈明仁、副司令官傅正模等人联名发表起义通电,宣布和平解放湖南,"加入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与此同时,这支起义部队的番号也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陈明仁任司令员,傅正模任副司令员,正式编入第四野战军的战斗序列。</p> <p class="ql-block">湖南和平解放以后,傅正模将军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副司令员。</p> <p class="ql-block">傅正模退役后,因了当年的北伐攻城、武汉会战和在汉口中山公园见证日军受降等多种经历结下的不舍情缘,决定全家定居武汉市,夫人包粟晖随之当上了武汉市文史馆的馆员。他俩辞世后,也获准合葬于九峰山革命烈士公墓。而傅克刚从我院毕业后并没有担任职工中学的老师,而是作为黄埔后裔的代表人士参政议政,当上了珠海市斗门区政协副主席。</p><p class="ql-block">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傅克刚对我说,中央决定将循惯例,像2005年和2015年那样,第三次向他家颁发"抗战胜利纪念章",以表彰傅正模将军在抗日战争中所作出的杰出贡献。</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2005年颁发给傅正模家属的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2015年颁发的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今年颁发的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并列三枚纪念章,</p><p class="ql-block">峥嵘岁月胸中藏。</p><p class="ql-block">江山代有才人出,</p><p class="ql-block">一代更比一代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