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戏曲流派

一击便倒(涂少昆)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说戏曲流派</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涂少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说戏曲流派,首先要明确流派的形成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会对戏曲艺术产生深远影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流派在于“流”,风格迥异方为是“派”。流派不为流传,充其量那只是“流而不派”的好演员而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而“流”派的形成,又往往源于地域文化的差异与演员个人的艺术特质。地域文化赋予了戏曲流派深厚的土壤,南北风土人情的差异造就了唱腔、表演、服饰乃至审美趣味的丰富多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而演员的个性创造,则是流派得以鲜活存在的重要条件。他们在传承中出新,于借鉴中突破,最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形成流派是在前辈艺术的基础上,效法模仿中夯实艺术基础,博采众长中审视自身条件,扬“长”不避短,以“短”化为长,从而走出一条独具个性的发展之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流派的产生是在舞台历练中,通过与观众的长期互动,演员在台上的一招一式、一板一眼,都要经得起审视与打磨。观众的反馈不仅塑造了演员的艺术追求,也在无形中影响了流派的走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流派不是闭门造车就是流派,而是具有一定观众数量的拥趸者所认可的艺术风格。这种认可,不仅体现在观演关系的默契上,更反映在观众对演员表演风格的主动追随与传播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正是这种双向互动,使得流派在传承中不断被激活,在创新中得以延续。形成一个流派必须有本剧种的代表性剧目,有后学传承,有坚实的观众基础,方可称之为流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可以说,流派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独特性和包容性。一个流派要得以延续,除了需有鲜明的艺术个性,还要能够容纳后继者的个性表达,在传承中形成层层递进的发展格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流派有一个先决条件,首先是有一定影响的名角儿。没有相当的艺术造诣和舞台号召力,不可能妄谈是什么流派。名角儿是流派形成的核心,只有他们以精湛的技艺和鲜明的风格,代表剧目才能赢得观众的认可与喜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举个例子,比如武汉京剧团“正字辈”的好角儿关正明。他是京剧“正字辈”中的汪正华、程正泰、周正荣等代表人物之一。关正明以高亢醇厚的嗓音和严谨的表演风格著称,擅演《失空斩》《伍子胥》等剧目。他不仅继承了京剧老生行当的传统精髓,更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演唱风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关正明以他自己的嗓音条件和扎实的基本功,他不拘泥谭派、余派、杨派、高派、汪派的声腔特点,而是从博采众长的基础上,以自己对角色人物情感的理解,独辟蹊径如鱼破网般地创造出极具个人特色的唱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他的唱法既有谭派的沉稳厚重,又融入了余派的婉转细腻,同时兼具高派的挺拔爽朗,形成了独特的“关派”风格。然而,也有人质疑这种融合是否真正符合京剧的传统审美?笑他是“关老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不认为关正明的风格是“邪”,恰恰是他在传统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声音。正如石涛所言:“法无定法,贵在变化。”艺术的真谛在于个性的彰显与审美的突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他的唱腔虽不拘一格,却始终立足于人物情感的真实表达,恰如其分地展现了京剧艺术的写意精神。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一个流派的形成,离不开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引领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虽然关正明先生未曾自诩为“流派”的创始人,但是无人继承他的艺术风格。我认为,他的艺术实践不是“老邪”而是“新正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流派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标签,而是活态传承的艺术生命体。流派不是自封的,也不是靠行政命令或舆论炒作就能成立的。它必须经过时间的沉淀和观众的认可,在不断的舞台实践中打磨、丰富、发展,才能逐渐形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不得不说当代的京剧舞台上,沈福存沈派的出现,无疑是流派生命力的又一次鲜活印证。沈福存先生并没有拜师于某流派门下,以他深厚的艺术造诣和鲜明的个人风格,在继承梅派、张派、尚派精髓的同时,大胆融入川剧表演元素,形成了刚健柔美、俏丽清新的独特风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沈先生没有止步于模仿,而是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既合乎传统规范又彰显个性的路径。他以“三出半”展现了“老树新枝”,获得了业内外的高度赞羡,回应了“移步不换形”的艺术命题,展现了流派传承中“守正创新”的深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以上所说戏曲流派的形成,举例关正明与沈福存的艺术之路,是启示后学者,如何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一家之说虽有难言万一之憾,能够为后人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夫复何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2px;">2025-8-25·江西·南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