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开封重游记(下)

绿盦

<p class="ql-block">开封,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曾是八朝古都,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迹。走在开封的大街小巷,仿佛就能穿越回那个繁华的北宋时期。今天,就让我带你一起走进开封,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目录:一、开封府</p><p class="ql-block">二、包公祠</p><p class="ql-block">三、山陕甘会馆</p><p class="ql-block">四、刘青霞故居</p><p class="ql-block">五、刘少奇在开封陈列馆</p><p class="ql-block">六、繁塔公园</p><p class="ql-block">七、包公湖晚霞</p><p class="ql-block">八、开封鼓楼夜市</p> <p class="ql-block">一、开封府,位于包公湖畔,是北宋时期的官衙遗址,气势恢弘,巍峨壮观,威名驰誉天下,与位于包公西湖的包公祠相互呼应,同碧波荡漾的三池湖水相映衬,形成了“东府西祠”楼阁碧水的壮丽景观。这里曾是包拯、欧阳修等历史名人的办公之地,有着“天下首府”的美誉。一走进开封府,就能感受到那种庄重而神秘的气氛。府内陈列着大量珍贵文物,再现了北宋官府的办公场景。最吸引人的当然是那铁面无私的包青天铜像,包龙图扶正祛邪、刚直不阿的美名传于古今。一曲“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令人荡气回肠,引起几多瑕思神往,让人肃然起敬。由于战火毁损和黄河水淹,昔日的开封府已无存。依北宋《营造法式》,于2001年在包公东湖北岸的原址上复建了开封府,“开封府”坚持弘扬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和历史文明传承,突出包公在府衙文化中的灵魂作用,除了能够看到大批珍贵史料,轶事和陈展外,还能够看到一身浩然正气,清正刚毅,栩栩如生的包公形象。包公湖上吹过的春风轻扣开封府衙大门,湖面映照着历史的深邃。古色古香的殿堂间,游人如织,仿佛行走在时光隧道,一砖一瓦诉说着曾经的故事。它拥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许多历史名人在此任职期间,为当地政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留下丰富的历史遗产。开封府的建筑风格庄重典雅,展示了宋代的建筑艺术。其以府门、正厅、议事厅、梅花堂为中轴线,配以天庆观、明礼院、潜龙宫等五十余座大小殿堂和楼宇,展现了府衙文化的丰富内涵。</p> <p class="ql-block">二、包公祠,这座为纪念中国古代杰出的清官与政治改革家包拯而矗立在河南省开封市包公湖畔的古迹,承载着千年的清官文化传统。包公祠源于金、元时期,历经明、清等朝代的不断损毁与修缮,至今已近千年。尽管因黄河水患多次遭受损毁,但祠堂始终屹立不倒,彰显着千年的清官文化与历史沧桑。包公祠,其布局井然有序,透露出一种庄重肃穆的氛围。这里的油漆彩绘都体现了宋代特有的风格,色调淡雅而不失华丽,使得游客在参观时更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底蕴。大殿之上,包公的塑像巍峨耸立,神态庄重肃穆。他两侧的长联气势磅礴,全面概括了包公的一生,不仅是对为官者的期望与鞭策,更是对包公廉洁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在人们心中,是非曲直自有公论,公道自在人心。比石碑更不朽的,是包公在人民心中的口碑。包公坐像两侧,珍贵的历史文物一一陈列,每一件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而山墙上,则镶嵌着描绘包公政绩的彩陶壁画,更是彰显了包公的非凡气魄与威严。从包公祠的院子望去,碧波荡漾的包公湖尽收眼底。包公湖的传说增添了包公形象的神秘色彩,体现了人们对包公的敬仰与畏惧。景区内假山嶙峋,瀑布飞流,石雕生动,相映成趣,共同营造出一幅历史与自然交融的壮丽画卷。包公祠,这座承载着千年正义与清廉之风的古朴建筑,以其庄重肃穆的建筑风格、陈列丰富的文物以及深入人心的包公文化,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缅怀包公的崇高品格与不凡人生。它不仅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包公的事迹与精神在人们心中代代相传,永垂不朽。</p> <p class="ql-block">三、我们走进位于开封市徐府街路北105号的开封山陕甘会馆,细细端详院子的布局,看看这里的古代建筑群,品味一下被称作“会馆三绝”的砖雕、石雕、木雕。这个建造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的院子就会带你走进那个时代的生活,还可以窥见清代开封院落的影子,恢弘和古典。山陕甘会馆是清代山西、陕西、甘肃三省旅汴客商经商、贸易、联络同乡感情的场所,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会馆为四合院式布局,主体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照壁、戏楼、牌楼、正殿,附属建筑位于东西两侧。山陕甘会馆彰显着古代建筑艺术和商业文化,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陕甘会馆布局严谨,建造考究,装饰华丽,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馆内的雕刻和丹青。馆内遍布各种各样的木雕、石雕、砖雕等,雕工精美,造型栩栩如生,是中国雕刻艺术中的珍品,会馆为一处庭院式的建筑,整座建筑群整齐而精致。无论是建筑设计,亦是建筑装饰,都体现了会馆的商业文化价值,成为商业文化的特殊载体。山陕甘会馆照壁书写的“忠、义、仁、勇”四个大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成为会馆一景,不少游人在此驻足留影纪念。</p> <p class="ql-block">四、刘青霞故居位于开封市刘家胡同的刘家宅院,我们去参观游览,适逢周一闭馆,只能在门口四周拍摄建筑群外貌。查阅资料得知,故居由东、西宅院前中、后三进院落组。东院、西院共有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房间70余间。胡同南侧还有一个南配院师古堂现存后院及中院部分建筑,院落整体布局严谨,现存基本完整,刘青霞(1877~1923年),河南安阳县蒋村人,原名马青霞,清代两广巡抚马丕瑶之女。18岁嫁于河南首富尉氏县刘耀德为妻,遵夫刘姓,改称刘青霞。刘青霞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女革命家、教育家、慈善家、实业家、社会活动家、辛亥革命人士,是中国新学教育、女学教育的先驱,人称“辛亥女杰”。刘青霞故居作为刘青霞生活及奋斗的实物载体,不仅使人民群众更了解到她的传奇人生,体现了她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核心价值观的追求,而且对当代社会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故居作为豫东地区保留最好、最完整的一处传统民居,其所具有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具有较高的史料和建筑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五、刘少奇在开封陈列馆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北土街10号,处于开封城区内中心地段,与刘清霞故居隔街相望。始建于1928年,保持同合裕银号初建时的风貌,整个陈列馆座西朝东,为一天井院式的三层楼群,属于典型的中西合璧式近代建筑,1969年10月17日,重病中的刘少奇主席被秘密送到该处“监护”,1969年11月12日在这里蒙冤逝世。我们欲往参观,大门紧闭,告示说馆内整修暂不开放,我只能在大门口拍摄几张,很遗憾。查阅资料显示馆内六个展柜分别陈列着刘少奇主席逝世前的生活用品和医用器具及逝世后的遗体火化资料。刘少奇在开封陈列馆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事件发生地,开放以后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已成为参观、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丰功伟绩、革命精神和高尚风范的重要纪念地。</p> <p class="ql-block">六、在开封古城的东南隅,禹王台公园的西侧,有一处因为黄河泥沙的反复淤积高出地面1米多的高台“繁(读po)台”(相传当年附近的居民多为繁姓,因而名之)。繁台上有一座始建于宋太祖开宝七年(974年)的古塔,曾是北宋皇家寺院天清寺的一部分,距今已有1000多年,比开封城内 “铁塔”还要年长75岁。繁(读po)塔,是开封地面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塔身内外遍布佛像砖,可称一砖一佛,现存佛塔中极为少见,现存三层繁塔,共有佛像砖大约7000块、108种形象造型,包括佛、菩萨、罗汉、伎乐等。当年民间称其“万佛之塔”,它完全担得起。细看塔身佛像砖,颜色深浅不一,形貌略有差异。有宋代原装货,有元明修补砖,最新的是1982年大修补上的佛像砖。繁塔佛像砖形态生动,刻画的菩萨,高冠上人物小如葵花子,仍眉目发饰清晰,神态生动。我们从禹王台西门出口步入繁塔探秘。这座古塔见证了开封的沧桑变迁,是开封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瑰宝之一,这座曾高达80余米的六角九层巨型佛塔,不仅因为其独特的地位和历史背景而闻名,更因为它曾因遭受雷击和人为破坏仍顽强遗存至今,展现其庄重而神秘的气息。</p> 七、开封包公湖晚霞 八、开封鼓楼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