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以下是与惠玲老师在探讨技术的过程中延伸出来的一些讨论结果。</p><p class="ql-block">在个案中常常会用到瞬间催眠或者说瞬间放松的这样的一些技术。我们常常看到效果非常好,来访者很快就会进入催眠状态,或者说有瞬间疼痛缓解的效果,紧张的情绪得到缓减的效果。同时,瞬间催眠或者说瞬间放松的因其动作幅度相对都比较大,给人的视觉冲击力是非常强烈,故而我们都很喜欢用,大家也都有尝试。运用好这些技术不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更有意义的更有价值的是这些动作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那么瞬间催眠以及瞬间放松的动作就可以无限的去创造,并且根据来访者的性别、身高、胖瘦、曾经有过的创伤经历……来发展新的动作或者说新技术的产生。</p><p class="ql-block">那底层逻辑是什么呢?回到头脑理论的原始区的战斗逃跑反应机制,在这里可以找到理论的底层逻辑,技术就是以此作为支撑的。</p><p class="ql-block">因此无论是瞬间催眠还是瞬间放松的动作的背后,当来访者在闭上眼睛,当身体感受的这种瞬间产生的强烈的冲击感的时候,原始区的战斗反应、逃跑反应就出现了,甚至会出现“假死”的状态,甚至在做瞬间催眠或者说瞬间放松动作的同时,人体的潜意识已经在着手准备进入逃跑状态,更多的是假死状态。当然这里的假死状态不是真的装死,而是一种具有冻结的感觉,或者说木僵的状态。再把这种假死状态或者说木僵冻结“状态再减弱一点”,就是来访者在有意识的情况下表达出的“很舒服 很放松”的感觉,当然也会有心跳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我们在做瞬间催眠、或是瞬间放松技术动作的时候要拿到的效果结果。</p><p class="ql-block">大道至简,如此了解了底层逻辑,是不是很开心?是不是很有意义?</p><p class="ql-block">当然在做这类技术动作的时候,要先去了解来访者的身体状况,比如说做心脏搭桥手术的不做,孕期的女性不做,以及有应激性障碍的患者,在其发作期间,不做也包括癫痫病患者,当然精神分裂患者也不做。以上呢是技术禁忌的范围,掌握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把握一个原则:胆大心细、人本主义</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