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认识邓教授始于二十一世纪初,那时我们都刚退休不几年,都受邀创办国际学校(只收在中国的外国人子女),他是作为大学英语专家,还曾去澳大利亚当访问学者而被聘请来深美工作的。我们满腔热情,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拿到国家教委颁发的办学许可证,但后来,他很快淡出学校,原因是国际学校清一色都是从国外招聘来的年轻教师。渐渐地,他被我淡忘了。</p><p class="ql-block">几年后的一天,他突然找到我,要我帮他出版一套雅思丛书,拿着那沉旬旬的四本书,我惊呆了,终于开始重新认识他,而且开始从同事成为挚友。豈止如此,我还成为他的一位粉絲,敢说是他众多粉絲中最年长的一位。随着不断地接触,我逐渐了解到,</p><p class="ql-block">他在汕头大学任职时,把全部的热情和精力都投入到教学、写作之中。他始终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p><p class="ql-block">这时我才想起,在深美国际学校时,他不唱歌,不跳舞,不打牌,不下棋,他说他不会,其实并不然。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从不跟学校的教职员工在一起玩乐,据他说,他的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早上散步。后来我才知道,他在职时开如用工作之余写书,写了8本书,退休后不久,从2004年开始到疫情前,他又写了12本书。邓教授是个高产的的英语专家啊!</p><p class="ql-block">2004年他的《王牌雅思应,试系列丛书》4本书终于出版了;不久,他和他的导师(悉尼大学终生教授JohnCleverley)合编的《澳大利亚雅思考官考经真卷》4本,于2007年由海天出版社和澳大利亚出版社(WaratahPacificPublishingHouse)联合出版。新王牌雅思系列丛书4本,于2011年11月在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p><p class="ql-block">《王牌雅思应试系列》得到了深圳赛格雅思考试中心和教育部《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专家组组长陈琳教授的高度评价,力荐为全国雅思应试首选教材。</p><p class="ql-block">邓教授毕生献给英语教育,是和他的经历分不开的。</p><p class="ql-block">时间回到80年代,1980年人民日报报导了李嘉诚先生捐巨资在邓子钦的家乡创建一所国立汕头大学的消息时,他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毅然报名参加汕头大学的筹建工作。</p><p class="ql-block">为了筹建外语系,他走遍全国各地选拔师资,非常辛苦。1986年,邓子钦送走了第一届毕业生,自已也经选拔作为高级访问学者,第一个享受李嘉诚学术基金出访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邓子钦去澳大利亚从香港到澳大利亚,在香港时,他受到李嘉诚先生热情的接见和款待。</p><p class="ql-block">邓子钦带着研究澳大利亚英语的任务来到悉尼大学。先在教育系学习研究英语教学法,后来转到语言学系,研究澳大利亚英语和世界新潮语法《FunctionalGrammar》,他的研究得到功能语法创始人,世界语言学会主席Halliday先生的重视,随即他们也成为好朋友。</p><p class="ql-block">除了正常上课外,他利用业余时间去研究《麦克里亚大词典》。他自己买了一本词典,从头至尾一页一页地细读,边读边在空白处注上评语。这本厚厚的词典读了三个月,让他学了不少新东西,但也发现了不少不足之处。</p><p class="ql-block">为了提高自己的词典编写和鉴别能力,他开始专门攻读字典学,词源学和语义学。此后,他为《麦克利亚大辞典》收录的词汇、编写原则和方法,作出了全面的评论,并把评论送给大词典主编ArthurDelbridge,很快得到了主编的充分肯定,主编热情接见邓子钦并邀请他作为特聘编辑参加大词典的修订工作。</p><p class="ql-block">邓子钦离开了悉尼大学转到了麦克利亚大学词典编写研究中心。为了成功完成任务,邓子钦每天把十几本英文大词典摆在床上,坐在小板凳上一页一页地研读、比较、分析和总结。从那时起,他每天工作到深夜,除了吃饭睡觉就是英语。</p><p class="ql-block">最后,邓子钦出色地完成了修订任务,得到国外专家的高度赞赏,并被授予词典博士称号,在悉尼大学报上报导了邓子钦的业绩。此后,邓子钦被“新南威尔士大学”,“西悉尼大学”请去作学术报告。</p><p class="ql-block">鉴于他的学术研究水平,澳大利亚想把他留下。但1989年,他却在签证到期前三个月谢绝了麦克利亚大学词典编写中心的留任,回到了汕头大学。大学领导很重视他的研究成果,专门成立了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并聘他为中心主任,为他招收澳大利亚语言研究为方向的研究生。邓子钦和他的同事,带领研究生撰写了不少论文和专著,为促进中澳友谊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他生于广东省揭西县南山村;1960年考入武汉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2年调出武汉大学,参加由李嘉诚先生捐助的汕头大学筹建工作;由于工作出色,他被第一个选为赴澳大利亚研学的学者:回到汕头大学后,创建了《汕头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向全国大学招收澳大利亚英语研究生直到退休。</p><p class="ql-block">从邓子钦记事起,饥饿,寒冷与苦难就伴随着他,直至他考入大学。</p><p class="ql-block">当他收到大学录取书时,父母既高兴又发愁,高兴的是儿子终于如他所愿地考入知名大学,难过的是由于家里太穷,他们连上学的路费都拿不出!幸好有位华侨同学家里经济条件稍好,他被邓子钦刻苦学习的精神深深感动,主动帮他买了一张车票。</p><p class="ql-block">踏进大学的校门,邓子钦得到甲等助学金,除了免学费以外,吃、住、穿、都不用钱,另外学校每月还发两块零用钱。他除了理发5分看电影5分的必要开支外,剩下的钱全部寄回家。帮助弟弟读书。由于邓子钦刻苦学习,奋发图强的优秀表现得到了教师及同学们的好评,第二学期,邓子钦被推选为班长,团支部书记直到毕业。放假后,吃苦耐劳的邓子钦便组织从乡下来的同学拉板车(那时全班25个学生有5个来自乡下的),为了挣一点钱,减轻家里负担,他们5个乡下的同学组织起来,经常利用放假的时间到林场、农场打工,到印刷厂刻写蜡纸,赚了钱寄回家给弟弟读书。五年的大学生涯,邓子钦强忍着思亲之苦,从来没有回过一次家。</p><p class="ql-block">年轻的邓子钦和其他大学生一样爱看小说,但贫困的他买不起英文书,他就到旧书店去买英文小说。</p><p class="ql-block">一本他从旧书店购买的苏联出版的翻译小说《静静的顿河》对他影响极大,也正是通过阅读厚厚的英文小说,他的英文成绩才迅速提升,最后他的英文成绩便提升到班上优秀学生行列!</p><p class="ql-block">除此以外,邓子钦在大学学习时喜欢钻研各种学习方法,他专门买了一本笔记本,把老师修改过的他做错的作业题摘抄在一起,他把它称为“错误本”,弄清错误的原因,后来他发现这个学习方法真不错,成绩很快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p><p class="ql-block">由于邓子钦的成绩不断地进步,个人表现也相当突出,毕业后领导指定要他留校任教。几年后就评上了讲师、副教授。勤奋好学而生活又低调的邓子钦从不慕官,一心只想当一位好老师。事实证明,他持之以恒的刻苦精神和孜孜不倦的教学精神,得到了领导与学生的高度评价,多次获得校级和省级教学优秀奖,在大学工作期间,邓子钦一直是政务,教学双肩挑。为了培养出更多的知识人才,他很愿意多上课,从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享受奉献的快乐!通过不断的授课,让他的知识越来越丰富,英语越来越精通。为他日后成为英语专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疫情期间,邓老却仍坚持研究,坚持写书,又出了几本新书.。难能可贵的是,这时"閒居"家里的他,终于想到针对广大的青少年对英语学习中存在的困惑,特别是在中小学生记单词方面普遍存在的困难,总结出有创意的新的记忆方法,并单独成书。为了让这些新方法迅速产生效果,他还联系广州市的学校,在广东教育学会立项,开展科学研究,并于2021年顺利结题,从而充分证明了新方法的有效性。</p><p class="ql-block">在一次例行的本套丛书的研讨会中,主持人的一番话更是激起了人们的共呜。他说,</p><p class="ql-block">"恰似燃起了一把温暖而明亮的知识之火。会上,老师们一致性地对邓教授的词生词法发出由衷赞叹。这方法,宛如在语言的葡萄园里寻得了一根神奇的藤蔓,轻轻拎起,便是一串串饱满多汁的葡萄——众多单词就此被牢牢记住,不再是零散而难抓的一个个葡萄粒!</p><p class="ql-block">往昔的英语教学岁月里,单词记忆于学生而言,仿若在浩渺星空中逐个捕捉闪烁不定的星辰,艰难而迷茫。但邓教授的智慧结晶,打破了这一困境的桎梏。它以一种精妙绝伦的逻辑,编织起单词之间紧密相连的网,让每一个生词都找到其家族脉络与成长轨迹。老师们眼中闪烁着发现宝藏般的惊喜,仿佛看到了学生们不再为单词愁眉苦脸的未来。”</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