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老子的生死观以“道法自然”为核心,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主张通过修身养性达到超越生死的境界。</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u>顺应自然规律</u></b></p><p class="ql-block"> 老子认为生死是天地自然规律,人类应接受而非抗拒。他提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强调万物平等,生死轮回如同四季更替,不可逆转。 </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u>珍视当下生命</u></b></p><p class="ql-block"> 他反对过度畏惧死亡,主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鼓励人们珍惜生命,努力生活得更好。这种思想与“谷神不死”的哲学理念相呼应,认为精神可超越生死,达到永恒境地。 </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u>辩证看待生死</u></b></p><p class="ql-block"> 老子认为生死是对立统一的,如同“有无相生”,二者相互转化。他提出“生生不息”的循环观,既承认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又强调通过自然选择实现群体优化进化。这种思想启示现代人应理性看待生死,避免过度养生干扰自然规律。 </p> <p class="ql-block">✍️【悟】🌹【静思语】✍️</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老子的生死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隐藏着长寿的秘密!</b></p><p class="ql-block"><u>老子道德经第五十章原文及译文</u></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原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b></p><p class="ql-block"> [译文],人始出于世而生,最终入于地而死。属于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属于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自己走向死亡之路,也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奉养太过度了。据说,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也受不到武器的伤害。犀牛于其身无处投角,老虎对其身无处伸爪,武器对其身无处刺击锋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p> <p class="ql-block"> [注释]:</p><p class="ql-block"> 1、出生入死:出世为生,入地为死。一说离开了生存必然走向死亡。</p><p class="ql-block"> 2、生之徒:徒,应释为类。生之徒即长寿之人。</p><p class="ql-block"> 3、十有三:十分之三。</p><p class="ql-block"> 4、死之徒:属于夭折的一类。</p><p class="ql-block"> 5、人之生,动之于死地:此句意为人本来可以长生的,却意外地走向死亡之路。</p><p class="ql-block"> 6、生生之厚:由于求生的欲望太强,营养过剩,因而奉养过厚了。</p><p class="ql-block"> 7、摄生者:摄生指养生之道,即保养自己。</p><p class="ql-block"> 8、兕:(音si )属于犀牛类的动物。</p><p class="ql-block"> 9、入军不被甲兵:战争中不被杀伤。</p><p class="ql-block"> 10、无死地:没有进入死亡范围。</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u>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u></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 出生入死,出生地,入死</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十有三,犹云十分有三分。取其生道,全生之极,十分有三耳。取死之道,全死之极,十分亦有三耳。而民生生之厚,更之无生之地焉。善摄生者,无以生为生,故无死地也。器之害者,莫甚乎兵。兽之害者,莫甚乎兕虎。而令兵戈无所容其锋刃,虎兕无所措其爪角,斯诚不以欲累其身者也,何死地之有乎?夫蚖蟺以渊为浅,而凿穴其中;鹰鹯以山为卑,而增巢其上。矰缴不能及,网罟不能到,可谓处於无死地矣。然而卒以甘饵,乃入於无生之地,岂非生生之厚乎?故物苟不以求离其本,不以欲渝其真,虽入军而不害,陆行而不可犯也。赤子之可则而贵,信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u>[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u></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出生入死,性無生死,出則為生,入則為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用物取精以自滋養者,生之徒也。聲色臭味以自戕賊者,死之徒也。二者既分生死之道矣。吾又知作而不知休,知言而不知默,知思而不知忘,以趣於盡,則所謂動而之死地者也。生死之道以十言之,三者各居其三矣,豈非生死之道九,而不生不死之道一而已乎?不生不死,則《易》所謂寂然不動者也。老子言其九,不言其一,使人自得之,以寄無思無為之妙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u>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有生則有死,故生之徒,則死之徒也。人之所賴於生者厚,則死之道常十九。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至人常在不生不死中,生地且無,焉有死地哉?</u></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老子第一句就讲“出生入死”,实际上,老子这一句话就把人生都讲完了。老子是用这句话说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任何人都无法逃脱,也回避不了的自然规律 即死亡。其实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步入死亡的开始,这一客观规律任何人都违背不了 这是事实。</u></b></p><p class="ql-block"> 人究竟应该怎样才能幸福快乐地完成一次生命在这个世界上的遨游呢?庄子的逍遥游给了我们答案。庄子说:“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能得人乐者,处事有智慧,事事皆顺心;能得天乐者,与天地相和谐,自然健康长寿。这一点说明,与天和,便是所行一切皆与天地相结合,不与自然偏离,更不与自然违逆。</p><p class="ql-block"> 南北朝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有一段言论很妙。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能否尽享天年,有时候,不是仅仅靠养生就能够办到的。据说,路过人单豹为了养生,独居深山,结果身体是很好,但却伤命饿虎;他的老乡张毅奔走于权贵之间,但过劳死了;西晋时的嵇康很懂得保养,写有《养生》专著,因为恃才傲物遭到杀身之祸,同一时期还有个叫石崇的富豪,天天吃补药求长生,却最终因贪赃枉法丢掉了脑袋。</p><p class="ql-block"> 因此,人首先要理解生命的意义,明白生命存在的价值,从自遵自爱开始,到爱他人,再到珍爱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最终的境界就是慈悲天下。</p><p class="ql-block"> 老子说,善于养生的人都是在养心,他们注重调和自己的精气神。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使自己的身心完全合于“道”。这是老子对善于养护生命的人给出的最好诠释,也是对善养生者所保持的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给出了肯定。</p> <p class="ql-block"><b><u>《道德经》第五十章的寓意主要在于强调清心寡欲、顺应自然的重要性,并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统计数据来阐述这一观点。</u></b></p><p class="ql-block"> <u style="color:rgb(255, 138, 0);">这一章的原文是:“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求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u></p><p class="ql-block"> 这段话的意思是:从出生到死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短命的人也占十分之三,还有十分之三的人本来可以活得更长,却因为自己的行为而走向了死亡。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他们追求生存的欲望太强烈了。听说,善于保养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猛虎这样的凶猛野兽,在战争中也不会受到武器的伤害。犀牛没有地方可以用它的角来攻击,老虎没有地方可以用它的爪来抓人,武器也没有地方可以用来刺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没有致命的弱点。</p><p class="ql-block"> 老子通过这些数据和比喻,强调了清心寡欲在养生中的重要性。他认为,过度追求生存的欲望会让人快速走向死亡,而那些能够收敛欲望、顺应自然规律的人,则能够延年益寿,避免致命的危险。</p><p class="ql-block"> 这一章的寓意:</p><p class="ql-block"> <b><u>清心寡欲</u></b>:过度追求生存的欲望会让人快速走向死亡,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净是养生的关键。</p><p class="ql-block"> <b><u>顺应自然:</u></b>顺应自然规律生活的人更容易长久生存,避免致命的危险。</p><p class="ql-block"> <b><u>养生之道:</u></b>养生不仅仅是身体的保养,更重要的是内心的调养,保持心情愉悦,减少焦虑和烦恼。</p><p class="ql-block"> 老子这是在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要注重内心的平静和自然的规律,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老子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不谋而合,具有高度的契合性。<u>老子曰</u>:<b style="color:rgb(237, 35, 8);">道之为物。</b><u>说明老子是唯物主义者,老子思想是唯物主义思想。</u></p><p class="ql-block"> ✍️老子的著作中充满了辩证法思想,<u>老子曰</u>:<b style="color:rgb(237, 35, 8);">有无相生,前后相随,高下相倾,声音相和</b>。</p><p class="ql-block"> 老子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不谋而合,具有高度的契合性。</p><p class="ql-block"> 老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比马克思要早二千多年,老子思想同马克思主义同样都是真理,是真知,具有普遍意义,将惠及全人类,传播全世界。</p><p class="ql-block"> 老子主题的思想是<b><u>:尊道贵德。即尊重自然规律,重规人类社会规律、规范。</u></b></p><p class="ql-block"> 老子尊道贵德,尊重规律思想,与马克思尊重规律思想不谋而合,且早二千多年。</p><p class="ql-block">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思想家,哲学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思想家,哲学家之一。</p><p class="ql-block"> 老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伟大,最卓越,最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也是世界上最伟大,最卓越,最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之一。</p><p class="ql-block"> 老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尊道贵德尊重规律思想,将开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将开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对于中国文化强国建设,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道德经》第五十章的核心思想在于揭示生命规律与养生之道,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其真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b></p><p class="ql-block"> 生命规律的自然性</p><p class="ql-block">老子指出“出生入死”是万物共有的生命周期规律,长寿者、短命者及因过度追求养生而早逝者各占人群的30%。他认为生命长短并非完全由人为决定,而是自然规律与个体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 </p><p class="ql-block"> 养生过度的危害</p><p class="ql-block"> 过度追求养生(如过度保养、服用补品)反而会打破自然平衡,导致“动之于死地”。老子认为“生生之厚”是引发早逝的重要原因,善养生者需避免过度消耗精气神,而是通过“无为”保持身心和谐。 </p><p class="ql-block"> 顺应自然的生存智慧</p><p class="ql-block"> 善于养生者能“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关键在于“无死地”——即不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这种境界需通过“调和精气神”“心身合一”实现,而非依赖外在手段。老子反对刻意延长寿命的妄为行为,主张“少私寡欲”“清静质朴”的生活方式。 </p><p class="ql-block"> 该章通过犀牛、老虎、战争等比喻,揭示了“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强调顺应规律比刻意干预更有利于身心健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