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寻宝

梅紫行摄

<p class="ql-block">昵称:梅紫行摄</p> <p class="ql-block">美篇号:785331</p> <p class="ql-block">美国之行第八天,清晨在酒店享用完早餐后,我们再度踏上曼哈顿的土地,继续探索这座繁华都市的文化瑰宝。今日的目的地,是世界艺术的殿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这座艺术圣殿不仅承载着人类文明的记忆,也见证着无数流落异乡的国宝。</p> <p class="ql-block">作为美国最大、世界最负盛名的艺术博物馆之一,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坐落于纽约第五大道82号,占地13万平方米,馆藏珍品高达300万件。它不仅是一座建筑奇迹,更是人类文明的缩影,汇聚了世界各地的艺术精华,也藏匿着许多来自中国的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这座博物馆以宏大的视野回溯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与北京故宫、伦敦大英博物馆、巴黎卢浮宫、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并列为世界五大博物馆。近年来,它也逐步归还部分非法来源文物,2024年7月3日,便正式向柬埔寨政府归还了14件珍贵文物。这一举动,或许也预示着未来更多流失文物归乡的希望。</p> 中国文物 <p class="ql-block">在众多展品中,元代《药师佛佛会图》壁画尤为引人注目。这幅壁画原属山西洪洞广胜寺,面积达196平方米,色彩绚丽,人物众多,是元代壁画艺术的杰出代表,诉说着中国古代宗教艺术的辉煌。如今,它静静悬于异国展厅,仿佛在诉说一段漂泊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另一件珍贵文物是唐代干漆夹苎佛像,制作于7世纪初,高96.5厘米。它采用早已失传的干漆夹纻工艺,造像细腻生动,原存于中国直隶省正定大佛寺,后辗转流入大都会博物馆,成为流失海外的国宝之一。它的存在,既是对古代工艺的见证,也是对历史伤痕的铭记。</p> <p class="ql-block">西周青铜柉禁组器共13件,1924年由传教士福开森购得,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兴起之前唯一有明确出土记录的青铜器组,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是研究西周礼器制度的重要实物。它们曾深埋黄土,如今却陈列在异国展柜中,令人唏嘘。</p> <p class="ql-block">宋代瓷器展区中,北宋定窑玉壶春瓶与定窑碗等展品工艺精湛,部分为私人捐赠。这些瓷器不仅展现了宋代制瓷工艺的巅峰,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生活的雅致与审美追求。它们的釉色温润如玉,却难掩漂泊异乡的寂寥。</p> <p class="ql-block">一尊唐三彩陶仕女俑栩栩如生地再现了盛唐宫廷的闲适生活。仕女端坐,姿态优雅,脚边一只哈巴狗安静趴伏,仿佛时光静止。釉色明艳,工艺精湛,展现了唐代陶艺的非凡成就。此作由文森特·阿斯特基金会于2010年捐赠,编号2010.120。它虽远离故土,却依旧散发着大唐的风韵。</p> <p class="ql-block">北宋徽宗“竹禽图”卷,绢本设色,描绘春日清晨两只雀鸟栖于竹枝之上的自然景象。徽宗以工笔绘花鸟,展现其对自然变化的深刻观察,也体现了北宋文人对宇宙运行的哲学思考。此画现藏于大都会博物馆,由约翰·M·克劳福德二世收藏,1981年入藏。它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中国文物,为我们祖国源远流长的文明而自豪,同时心情也很沉重,我们的国宝在国外流浪,它们什么时候能回家呢?</p> 日本文物 <p class="ql-block">在王导的引领下,我们穿越日本文物展厅,步入欧美展品区,仿佛在时空之间穿行,见证不同文明的交汇与碰撞。每一件展品,都是历史的回声,也映照出文明的多样性与共通性。</p> 欧美文物 <p class="ql-block">大都会博物馆设有五大核心展厅:欧洲绘画、美国绘画、原始艺术、中世纪绘画与埃及古董。248个陈列室常年展出数万件藏品,而这仅是馆藏总量的冰山一角——博物馆藏品总数已达300万件。在这里,艺术跨越国界,文明在此交汇。</p> <p class="ql-block">《华盛顿横渡特拉华河》是馆藏中极具历史意义的油画之一,画面恢弘,气势磅礴,再现了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关键一幕,成为美国精神的象征。它不仅是一幅画,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凝固。</p> <p class="ql-block">徜徉在艺术的海洋,仿佛穿越时空。从东方到西方,从古代到近代,每一件展品都在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故事,而我们,只是这段旅程中的聆听者。</p> <p class="ql-block">雍容华贵,贵气逼人。这是对艺术的礼赞,也是对文明的敬仰。在大都会博物馆,每一件展品都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p> 丹德神殿 <p class="ql-block">大都会博物馆的埃及丹铎神庙,是埃及政府为感谢美国在1960年代协助搬迁古迹而赠送的珍贵礼物。这座神庙建于公元前15年,供奉奥西里斯与伊西斯,象征尼罗河的守护与生命之源。它不仅是一件礼物,更是一段友谊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1960年代,埃及为修建阿斯旺水坝,丹铎神庙面临被淹没的危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抢救行动,美国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最终,神庙被整体拆解,运至纽约,并于1978年在大都会博物馆完成复原。如今,神庙矗立于埃及馆内,水池象征尼罗河,玻璃窗引入自然光,营造出沉浸式的古埃及氛围。它虽远离故土,却得以重生。</p> <p class="ql-block">武器不仅是战争的工具,更是艺术与工艺的结晶。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14000余件武器藏品,来自欧洲、美洲、近东与远东,展现了不同文化中武器设计的美学与象征意义。它们不仅承载着历史,也诉说着文明的多样性。</p> <p class="ql-block">一套中世纪德国“巡游”骑士盔甲,由纽伦堡匠师昆茨·洛克纳打造,诞生于1548年。盔甲以刻蚀钢板、铜合金、皮革与织物制成,再现了16世纪骑士的威武风采,是工艺与权力的完美结合。它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米开朗基罗·波纳罗的《丘比特》雕像,创作于约1490年,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巨匠的早期杰作。雕像历经辗转,曾被误认为阿波罗,后被确认为米开朗基罗失传已久的丘比特,成为艺术史上的重要发现。它的回归,是对艺术史的补全,也是对文明的致敬。</p> <p class="ql-block">《14岁的小舞者》是法国雕塑家德加的著名作品,以蜡制雕塑原作铸铜而成。少女姿态自然,神情专注,展现了芭蕾舞者的真实面貌,也打破了传统雕塑的审美规范。它不仅是一件雕塑,更是一种对生命与艺术的礼赞。</p> 梵高代表作 <p class="ql-block">文森特·梵高的《自画像》(Self-Portrait with a Straw Hat)创作于1887年巴黎时期,以鲜明的色彩与草帽形象,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其精神世界的写照。他的眼神坚定,仿佛在诉说内心的孤独与执着。</p> <p class="ql-block">《麦田与柏树》是梵高于1889年在圣雷米创作的风景画代表作。画面中柏树如火焰般升腾,麦田在阳光下泛起金黄波纹,展现了他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感悟。此作被梵高视为“最好的”夏季风景画之一,并启发了后续的室内创作。它不仅是一幅画,更是一种情感的宣泄。</p> <p class="ql-block">《向日葵》是梵高最具代表性的静物画之一,以浓烈的笔触与金黄的色彩,展现生命的热烈与艺术的激情,成为后世无数艺术爱好者心中的经典。它不仅是色彩的狂欢,更是灵魂的呐喊。</p> <p class="ql-block">《花瓶中的花束》是梵高于1890年创作的静物画,以紫色鸢尾花与明亮的黄色背景形成强烈对比,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内心的波动。它不仅是色彩的交响,更是情感的流露。</p> <p class="ql-block">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展览大厅共有3层,分服装、希腊罗马艺术、原始艺术、武器盔甲、欧洲雕塑及装饰艺术、美国艺术、R.莱曼收藏品、古代近东艺术、中世纪艺术、远东艺术、伊斯兰艺术、19世纪欧洲绘画和雕塑、版画、素描和照片、20世纪艺术、欧洲绘画、乐器和临时展览18个陈列室和展室。</p> <p class="ql-block">请点击视频和我一起走进大都会艺术博物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