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二、“停更一年”</b></p><p class="ql-block"> 此刻,高三学子已悄然进入紧张备战高考季。引人关注的,是一个近年来引热议的世说新“语”——长期以来见怪不怪,又令人忧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内卷现象——“</span>停更一年”。</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基于语言思维的特性,主张语文课是综合课,担任过中考阅卷总监的大学教授李娟,对“停更一年”现象作了详述:</p><p class="ql-block"> 中学高二以后就不再讲新课,高三第一学期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高三第二学期,三次模拟、摸底考试。一模和高考接近,可视为高考试水,对考生进行摸底、排名,与往年考上一本、二本的人数、分数平均值统计比较,基本判断多少学生能考上一本和二本,每个学生据此掂量自己,并确定下一步复习方向。二模、三模后毕业考试,又称会考。三次模拟考试之间,是反复不断地做模拟试卷习题、讲解试题,以期固化对高考试卷的快速反应,适应实战。</p> <p class="ql-block"> 赣省一最早的省级重点中学语文把关老师,多年指定的高考阅卷高级教师锡平,则进一步分析了“停更一年”现象:</p><p class="ql-block"> 由于高中前两年的课文常规教学效果不彰,总体上学生语文能力较差(甚至有的学生基本没什么进步),倒是通过“停更一年”的复习阶段,去巩固前两年学的知识。所以高中阶段浪费的时间主要在前面的两年。</p><p class="ql-block"> 而与之相关的系统性、大范围的知识更新问题,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 虽然几经教改,依然是学那么几册有限的教材。即使增加了选修教材, 由于阅读量不足,短时间内也难达到较理想的信息知识更新、人文熏陶效果。各门学科繁重的刷题负担下,读书和读社会(参与各类活动,关注了解社会生活)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不到充分保障。</p> <p class="ql-block"> 亦有相关老师指出,在初中学习阶段也同样存在这种现象。 </p><p class="ql-block"> 基于语言思维的特性,认为语文的功能涵义有三层境界,目前国内唯一的业界认可语文教材个人编写者,高级教师凌君,则算了一笔大账:</p><p class="ql-block"> 初高中各“停更一年”,整个中学阶段约三分之一时间停滞系统化的知识更新。</p><p class="ql-block"> 且早前就关注到,由于学校的时间、信息管制,学生越到高年级自由阅读时间越少。应试教育体制规定了每天学什么、想什么、做什么,没有时间去发展个性。而又因为不考,尽管教育部门和许多学校有推荐阅读的书目,仍难落实到学生的阅读学习拓展中。</p><p class="ql-block"> 如此,就知识更新而言,整个中学阶段就不只是“停更一年”的问题了。</p><p class="ql-block"> 普遍认为“停更一年”现象由来已久,与高考指挥棒相关。在全球知识爆炸,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发明层出不穷,教学资源亟需高效配置,人才培养迫在眉睫的今天,为应付升学复习考试,不惜长时间、系统性地停滞知识更新,这种现象似已司空见惯,见怪不怪。</p> <p class="ql-block"> 此间对“停更一年”粗作如下定义:在原本就存在的学生语文(包括但不限于)知识与技能不足的情况下,为了高/中考获取书面高分,约提前一年结束课程,基本停滞系统性知识更新, 并挤占课外阅读自学及其他诸项活动的时间与空间,用于对标升学试题,强化“题海战术”,“炒现饭”复习,机械的考试训练,以便对学生进行录取排序,应试教育的一种特殊内卷现象。</p><p class="ql-block"> 各地情况和做法不尽相同,其中“提前一年结束课程”是个大数。有些学校中考即使表面上未提前一学年(而提前半年)结束课程投入复习炒旧,但加上挤占节假日亦为时不短。整个中学阶段,基本停滞系统性知识更新用于炒旧的时间可观。</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停更一年”似属国内特有的教育现象。</p><p class="ql-block"> 据熟悉国内外教育体系的同窗、国际学生及其家长的亲身经历与观察,在纽澳、美加、欧洲,未见此类现象。</p><p class="ql-block"> 一位在上海、新西兰、美国先后读过小学、初中、高中的国际学生,在回国度假时的交流中,对“停更一年”感到超出其经历和认知,并给出其申请读大学的第一手信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高中毕业申请美国高校,校方录取通常基于“整体评估制”,核心包括学生的 GPA(高中阶段所有课程的平均学分绩点。实行4分制),个性化申请文书(如自我介绍类文章),课外活动表现(如公共事务、学术竞赛、体育艺术、社工义工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国际学生说他在学校的GPA 达到了Top50,但未打算申请,因课外活动表现还不够。如与优秀生比较,未组织/发起过文化类或公益类活动,未参与过政府机构甚至是联合国的相关辅助性工作项目重大义工活动,体育爱好未达至一定的专业水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学有余力的学生,修读 AP/IB 等大学先修课程,有助于展现更高的学术挑战性,从而提升录取竞争力。SAT/ACT 等标准化考试则作为 GPA 的补充,尤其在申请Top30或藤学校时,高分仍具有一定优势。不过,越来越多大学已采纳选择性考试政策,有的Top30已不把这种标准化考试成绩列入参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将 SAT/ACT 称作“美国高考”是一种常见误解。美国高校录取的多元评估机制,与以一次性考试分数为唯一录取标准的高考制度有本质不同。</span></p> <p class="ql-block"> “以一次性考试分数为唯一录取标准”,即业界通常所说的“一考定终身”。成败在此一举(考),不惜“停更一年”,背水一战——这似乎一个逻辑。</p> <p class="ql-block"> “停更一年”现象十分吊诡。</p><p class="ql-block"> 比较下一种“早慧”教育现象。一些学习和社会认知高于同龄水平的少儿,亦得益于后天语言思维训练得法,其学习具如下特点(包括但不限于):提前完成课程,“跳级”,以新知覆盖、更新旧识,非以复旧炒旧抑制新思。且积极参与课外、社会活动,增进情商、身心健康,以防“伤仲永”风险(高分低能,终至平庸)。</p> <p class="ql-block"> 而“停更一年”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提前结束课程,</span>几乎作用于所有学生,却缺位知识更新、课外社会活动,时间几乎贡献给知识炒旧。辛辛苦苦一场,却少有防“伤仲永”的措施。也许认为,本就不“仲永”,何防“仲永”伤。</p> <p class="ql-block"> 提前结束课程看似完成了教学计划,因有违教学规律,“常规教学效果不彰”。</p><p class="ql-block"> 其过程,将三年语文课程,用两年时间(且占用节假日)快速教完。课程多,课时紧,负担重,难免类“走过场”。注入式“填鸭”投喂,互动式、探究式教学让位、缺位;阅读写作学习“囫囵吞枣”,消化、吸收、拓展时空受限;停滞学生课外社会活动。</p><p class="ql-block"> 且历时一年神经紧绷的炒旧,以考与不考、题型对不对板划线,再缩减知识复旧范围。</p><p class="ql-block"> 脱离语文课特点,照搬理科“题海战术”、割裂人文系统性,肢解成“考点”片段。大脑与试题无缝嵌套卡位,题型、风格稍有改变,考生在考场上思维立马受阻,直呼其难。故只能迁就固化的思维模式,年年“外甥打灯笼——照舅(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资料显示,香港大学因不认可“书呆子”式人才拒绝录取11名内地高考状元) </span></p><p class="ql-block"> 表面上看,校方、老师、学生、家长等各方当事者为之乐此不疲,实际已显疲态。</p><p class="ql-block"> “停更一年”下的“一考定终身”,其副作用若定型,对人生的终身影响堪忧——学生发育阶段身心健康受损(不仅如视力急剧下降,已有精神及身体健康状况、指标不利的具体统计数据),情商及适应社会处事能力受限,思维僵化定型,非强刺激不能改变,创造性思维能力受阻——“高分低能”,一种分数与能力不符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 当事者感受到内卷之弊。人们追忆“停更一年”内卷前的高考(如只考作文和古文翻译)情形,试图寻找限各方于困境的始作俑者,却发现几乎所有入局的都是推进内卷的共情者:有资料显示一所或几所学校先发明此举,得录取率先发优势,所有学校迅即跟进——又回到一个起跑线上竞争,却多了个“停更一年”的内卷。</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停更一年”+应试教育,令来自一线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学校管理层,包括教育家感叹:为分而忙,不得不为之。对校方而言,别的学校搞,你的学校不搞,就会吃亏。</p><p class="ql-block"> 这种现象引关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高三上学期结束前结课备考,“停更一年”炒旧的别样表述)</span></p> <p class="ql-block"> 而一些地方则“曲线反内卷”,图课程资源共享,解决隐性的“停更一年”(表述为高一高二课紧,高三只攻高考)。</p> <p class="ql-block"> 有资料显示,推动分层教学、选课走班,在部分学校有进展。</p><p class="ql-block"> 但是否解决了“高三上学期结束前结课备考”,“高一高二课紧,高三只攻高考”核心问题未见报道。</p><p class="ql-block"> 未见功能强大的DeepSeek收集到后续情况。其给出的“推理”虽有些空泛、倒也不乏客观:“传统高考模式带来的压力……,使得完全实现政策的初衷,仍是一项需要持续努力和不断平衡的长期工作”,“在实际执行中,彻底解决仍需持续努力,也需要社会各方观念的逐步转变。”</p><p class="ql-block"> 而需全省协同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只在一地推行,这种“双轨制”,会否让先行者“吃亏”,缺乏积极性真正落实,倒是个现实问题。</p><p class="ql-block"> 博弈在持续。</p> <p class="ql-block"> 教学“双轨制”状态出现。“停更一年”愈来愈凸显应试教育的弊端。一种素质教育模式乃至精英教育,逐渐发展成这种弊端的“避风港”。</p><p class="ql-block"> 据胡润百富发布,1990年代初期,在沿海地区,最早开始有了经批准的国际化学校(不包括外籍人学校)。如在海南,此时期已有诗人、创立优势导向管理学的同窗光琛,在这种国际化学校的高管层任职担任总监。到2023年,全国国际化学校计824所(包括公办中学国际部,亦不包括外籍人学校)。每年有2万多名学生出国读高中,10多万名出国读大学(高中时已读AP/IB等大学先修课程)。</p><p class="ql-block"> 这类学校不实行“停更一年”教学轨制。已有担忧“肥水外流”,精英外留(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为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教学质量显著。2019年至2022年,毕业生100%升入美国或世界TOP80的大学,50%升入美国或世界TOP30的大学)</span></p> <p class="ql-block"> 一些学生苗子则入特殊班制学习,如全国50多所中学开办了丘成桐少年班(数理特长,通识兼修。丘成桐,美籍华裔数学家)。一些著名大学附属中学,亦有自身的教学轨制特点,确保学生不断更新、拓展知识,很多学生高中阶段已开始深度学习大学课程。而对一些尖子学生,不经考试直升大学的政策,无疑是知晓“停更一年”的副作用。</p><p class="ql-block"> 以新知覆盖(复习)旧识,而非炒旧式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p><p class="ql-block"> 但对这种素质教育的考试评价,得有一套与之相应的体系。用现行的应试教育考试模式评价,将相应出现“低分高能”,另一种分数与能力不符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双轨制”生成的弊端“避风港”效应,指向为学生“减负”——减“停更一年”炒旧,豪掷教学资源之重负。</p> <p class="ql-block"> 也许有观点认为,这种素质教育乃至精英教育,由于学费、教学资源(如师资水平高)及学生智力优势,享有教育特权。</p><p class="ql-block"> 应看到,这种“特权”的一个特点,是免“停更一年”。就此而言,何不都主动放弃“停更一年”折腾、内卷。</p><p class="ql-block"> 有无“停更一年”,趋于衡量有否系统性更新、拓展、提升知识技能及思维力,在国际人才培养竞争中,是升维领先还是降维滞(落)后的一个标志。</p> <p class="ql-block"> 眼下,整治“内卷”在经济领域展开,人们亦乐见教育领域的反“内卷”。</p><p class="ql-block"> 有诗曰:</p><p class="ql-block"> 停更一年为哪出,不攒新知攒分数。</p><p class="ql-block"> 起早贪晚炒现饭,一头扎入题海术。</p><p class="ql-block"> 螺蛳壳里变招数,头发丝内雕劲舞。</p><p class="ql-block"> 为思育人忧内卷,一片冰心在玉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