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萍乡地区(含芦溪县)在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年)的历史事实梳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谢培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今特对萍乡地区(含芦溪县)在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年)的历史事实进行简要梳理,综合多份地方史料、口述记录及学术研究,主要聚焦于军事斗争、民众遭遇、地方组织活动及历史纪念四个维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一、军事斗争与重要战役 </b></p><p class="ql-block">1. 湘东阻击战(1944年)</p><p class="ql-block"> 日军于1944年农历五月两次进犯萍乡湘东,国民政府军第58军、72军在当地民众支援下,于云程岭、船形岭等地与日军激战。 </p><p class="ql-block"> 首次交锋中,守军夜袭云程岭,歼敌两个班;第二次战斗中守军伤亡惨重,战后72军在云程岭修建“抗日阵亡将士忠骨塔”,收殓600余具官兵遗骸,今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赤山桥血战(1944年6月)</p><p class="ql-block"> 日军第3师团、第13师团分路包抄赤山,企图围歼驻守此地的58军。6月23日,日军猛攻姚家山阵地,58军五四九团被分割包围,团长陈绍桓率部突围时牺牲,全团阵亡300余人。军长鲁道源亲临前线指挥,最终击退日军,但伤亡惨重。 </p><p class="ql-block"> 此役被58军参谋长鲁元以长诗《记取六月二十三》记载,诗中“赤血洒遍赤山桥”成为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萍乡沦陷与游击抵抗 </p><p class="ql-block"> 1944年6月,日军攻占萍乡县城,期间在芦溪、上栗等地遭零星游击袭扰。地方武装与国军配合,在源南、南坑等地阻滞日军推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二、日军暴行与民众苦难 </b></p><p class="ql-block">1. 强征挑夫与虐杀 </p><p class="ql-block"> 1944年夏,日军在芦溪东渡村、伍富塘等地抓捕青壮年充当挑夫。20岁的李桂芳、新婚仅5天的李启芳均被强征,被迫为日军搬运物资。途中挑夫被绳索串联,遭受鞭打,多人因体力不支被虐杀。 </p><p class="ql-block"> 80余岁的芦溪医生熊某因无力挑担被日军活活打死;商会会长李新柏同样因年老被杀害于南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劫掠与性暴力</p><p class="ql-block"> 日军在芦溪街抢劫商铺,捣毁“恒福”油坊并在油缸内排泄;在刘家里村用锄头砸死牲畜生食。多名妇女遭当众强奸,包括伍富塘菜地劳作的“叫鸭婆”及理发匠之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三、萍乡党组织的抗战活动 </b></p><p class="ql-block">1. 新四军整编与开赴前线 </p><p class="ql-block"> 1937年底,湘赣边红军游击队于莲花陇上村集中整训,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队,开赴皖南抗日前线。萍乡地方赤卫队及县委干部编入该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重建地方组织与动员</p><p class="ql-block"> 1938年,中共萍乡县委恢复成立,领导安源、宣风等地建立“抗敌后援会”“青年服务团”等团体,通过夜校、墙报《救亡报》宣传抗日,并输送工人、知识分子参加新四军(如兵工专家吴运铎)。 后因国民党破坏萍乡煤矿铁路,党组织转入地下,坚持游击斗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四、纪念设施与历史传承 </b></p><p class="ql-block">1. 云程岭烈士陵园 </p><p class="ql-block"> 原为1944年所建“忠骨塔”,1992年重修,2014年扩建为烈士陵园,迁葬165座散葬烈士墓,现为萍乡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红色旅游景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芦溪抗战口述史与影像 </p><p class="ql-block"> 李桂芳等幸存者的口述记录(2006年采访)揭露日军暴行,成为地方史重要文献。2025年芦溪县举办“抗战胜利80周年摄影展”,通过新旧对比展现和平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萍乡籍将领的战术贡献</p><p class="ql-block"> 上栗籍将军王耀南创造“地雷战”“地道战”战术,并在1960年代指导拍摄同名电影,其经验在敌后战场广泛推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萍乡地区主要抗日战役表</b></p><p class="ql-block">| 战役名称 | 时间 | 参战部队| 关键事件| 结果与纪念|</p><p class="ql-block">1.湘东阻击战| 1944年农历五月 | 第58军、72军 | 云程岭夜袭歼敌,船形岭攻防战| 建忠骨塔(今云程岭烈士陵园 |</p><p class="ql-block">2.赤山桥血战| 1944年6月23日 | 第58军五四九团 | 团长陈绍桓牺牲,鲁道源军长一线指挥 | 鲁元参谋长作长诗纪念 |</p><p class="ql-block">3.萍乡保卫战| 1944年6月| 地方武装与国军残部 | 县城沦陷,游击袭扰| 战后重建,现存多处遗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结语</b> </p><p class="ql-block">萍乡抗战史是民众血泪与坚韧的缩影:既有正规军的殊死抵抗(如赤山桥血战),也有平民的深重苦难(如芦溪挑夫事件),同时交织着地方党组织的动员与萍乡籍将领的战术创新。今日云程岭烈士陵园、抗战口述史及红色教育项目,均致力于将这段“本土记忆”转化为跨越代际的精神资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此为巽之先生在芦溪县教育局老干部党支部、关工委、老科协、老体协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座谈会上的书面发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