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年的8月18日,离毛泽东1966年第一次接见红卫兵过去了60年。</p><p class="ql-block">现在75岁以上的耄耋老人中,当年大都是大中学生,至少有几千万人经历过大串联,其中,又至少有千万人以上到过北京,以见到伟人毛泽东为荣。1966年天安门广场的红海洋,到了1968年,转瞬变成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片红,历史的反差让人目瞪口呆!</p><p class="ql-block">笔者当年也到过北京,见到过伟人。近日,在微信公众号《思想操练》上,见到张辉灿先生的口述历史/慕安整理的文章《毛泽东八次接见红卫兵内情》,现略加删编,以飨读者。</p><p class="ql-block">需要强调说明的是,删编此文,是怀着对周总理的崇敬,也是为了告诫活着的人们,当年的“十年浩劫”有多荒诞!祈祷那段历史永远不再重演!</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张辉灿口述/慕安整理的原文(经删编):</p><p class="ql-block">文革初期,毛主席八次接见了1200万红卫兵。组织接待、接见中的安全警卫工作,都是周总理实施和统一指挥的。这时周总理为首都工作组组长,直接指挥北京卫戍区。工作组的指挥所设在天安门城楼正厅西边的一个开间内。</p><p class="ql-block">每次接见,总参作战部的领导和蔡洪江、左勇处长还有我们几个参谋,都在这个指挥所工作,我们亲历了八次接见的全过程。</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接见100万红卫兵</p><p class="ql-block">“红卫兵”原本是1966年5月下旬清华附中几个学生写的一张小字报的署名。6月2日,由清华附中高中学生卜大华名列其首的100多名学生签名,署名“红卫兵”的大字报,毛泽东看到后,写了回信。毛泽东的这封信,将红卫兵推上了政治舞台。</p><p class="ql-block">红卫兵运动的高潮,始于1966年8月18日。这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庆祝“文革”发动的大会,北京和外地的百万红卫兵、师生(以下统称“红卫兵”)参加了大会。这是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第一次接见百万红卫兵。大会由陈伯达主持,林彪、周恩来和红卫兵代表讲了话。接见以游行的方式通过天安门,接受毛主席的检阅接见。</p><p class="ql-block">周总理和首都工作组,为准备接见和部署安全警卫工作,连续忙了几个昼夜。18日凌晨1时,吃过夜餐,休息一会儿,不到6时,我们就驱车抵天安门城楼。当我急巴巴正要步入城楼正厅时,在我前面的王政成参谋一把拽住我小声说:“主席在里面休息,别出声。”</p><p class="ql-block">我往里一看,毛主席穿着军装坐在正厅北面的沙发上。我惊喜地一闪念:“天哪,主席怎么来得这样早呀!”我们只好轻手轻脚地从主席面前拐进西隔壁间的指挥所。</p><p class="ql-block">毛主席这天未睡觉。主席的卫士长陈长江同志说,为了接见红卫兵,半夜里主席说要穿军装,因为事先没有准备,只好在中央警卫团的干部中寻找主席合身的军装,给主席试穿,一试正合身!这天主席通宵办公,清晨4点多钟他就叫准备出发,5点钟就登上了天安门城楼。红卫兵见到毛主席后,顿时欢呼起来,“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响彻天安门广场上空。</p><p class="ql-block">主席看到沸腾的红卫兵,走下天安门城楼,走进广场的群众队伍中,向群众招手致意。很快,主席被紧紧地围在人海之中,也就出现了被挤伤、压伤的险情!中央警卫团和北京卫戍区的部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人海中辟出一条人墙通道,护卫着主席安全地返回天安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广场上是万人雀跃欢呼,一片沸腾;而天安门城楼上却是几人欢乐众人愁,反差很大。8月12日八届一中新选出来的中央领导,林彪位列第二,成为党中央唯一的副主席,刘少奇降到第八位常委,陈云也降为常委。就我所见,这天情绪最忧闷的是刘少奇、陈云和贺龙元帅。</p><p class="ql-block">刘少奇远远地站在毛主席东边,不言不语,红卫兵给他戴“红卫兵”袖章时,他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用右手往下扒拉,红卫兵只好作罢。他站累了进城楼正厅歇息时,这时毛主席已先他进入正厅休息,坐在靠东墙的沙发上看报。刘从毛主席面前进入正厅,坐在靠北墙的沙发上。两人相距不到2米,可是谁也未开口说话,彼此也未招手,未点头示意。</p><p class="ql-block">陈云在会议开始一𠆤多小时后才到会。这时我正在城楼的西平台,有幸直观了他来去的全过程。他走出电梯门口后,径直走向检阅台,而没有到预先为他安排的位置上,只是在西检阅台上往天安门广场看了几眼,既未招手致意,也未和别人讲话,扭头就返回了电梯间下楼去了,来去不过三分钟。</p><p class="ql-block">受“二月兵变”之诬的贺龙元帅,这天更是沉闷。毛主席与他握手时,虽然都未说话,但我想这表明毛主席当时还是信任贺龙的。</p> <p class="ql-block">这时的周总理已身处难境,对这天出现的城楼上下两种气氛的极大反差,他想出了一个调解的招数,即组织1500名红卫兵代表上天安门城楼。经报请毛主席同意后,交由傅崇碧实施。傅按总理指示将红卫兵分成两个方队,安排在城楼东西平台上,等候主席接见。</p><p class="ql-block">总理先给两个红卫兵方队讲话,规定纪律和主席接见时的注意事项,指挥他们唱《大海航行靠舵手》《东方红》歌曲,尔后陪同主席前来接见。这打破了原先的沉闷气氛,天安门城楼上下的欢腾融为一体,“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歌曲响彻广场上空。</p><p class="ql-block">被毛主席接见后的红卫兵欲望更高了,谁都想面对面看看毛主席,甚至与毛主席握握手。这时总理也指挥不了他们了,方队乱了阵,他们开始在东西平台和检阅台乱窜。当主席从检阅台走到城楼西南角时,被一群红卫兵拦住。他们拿出“红宝书”或小本本,钢笔,争着请毛主席签名留念。主席一个一个地签上“毛泽东”的姓名,别的什么也未写。得到签名的红卫兵高兴得蹦跳尺把高。就在这时,一个女红卫兵给毛主席戴上了“红卫兵”袖章,毛主席高兴地接受了,并亲切地与她握了手。尔后得知,她是师大附中的学生宋彬彬(宋任穷之女)。</p><p class="ql-block">过了一会儿,一个男红卫兵给毛主席戴“毛泽东主义红卫兵”袖章,毛主席看了看袖章上的字,什么话也未说,就用右手往下扒拉袖章,表示他不接受这个袖章。毛主席过去曾说过,他不同意“毛泽东主义”的提法。</p><p class="ql-block">毛主席戴上“红卫兵”袖章的信息立即传遍与会的百万红卫兵,城楼上下一片欢腾,他们高呼:“毛主席参加我们红卫兵,是对我们的最大支持和鼓舞。”“毛主席是统帅,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小兵。”毛主席也高兴地说:“这个运动规模很大,确实把群众发动起来了,对全国人民的思想革命有很大的意义。”</p><p class="ql-block">这天,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整整6个小时。</p><p class="ql-block">从这天起,红卫兵冲出校园,走向社会,大破“四旧”,大抓“走资派”。</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接见50万红卫兵</p><p class="ql-block">“8.18”后,很快形成了全国性红卫兵“大串连”浪潮,外地来京红卫兵剧增。</p><p class="ql-block">8月3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第二次接见50万红卫兵。第一次接见时,在广场的红卫兵反映看不清毛主席,要求改进接见方法。于是周总理对接见方式做了调整。他请主席先乘敞篷车接见在广场和长安街上的红卫兵,尔后登上天安门城楼,检阅接见通过天安门的红卫兵。</p><p class="ql-block">17时40分,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人分乘5辆敞篷吉普车从大会堂东门出发,在两边各4辆敞篷警卫车的护卫下,缓缓驶进广场的通道,检阅接见通道两侧的红卫兵。毛主席不断招手致意。“毛主席万岁”声响彻广场上空。车队驶过金水桥后,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下车登上天安门城楼。</p><p class="ql-block">这次接见大会由代理“中央文革”组长江青主持,18时40分,她宣布大会开始。林彪戴上“首都红卫兵西城区纠察队”袖章讲话。他极力鼓励红卫兵“横扫四旧”行动,并强调要重点打击“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p><p class="ql-block">当时的周总理,生怕运动破坏工农业生产,危及国计民生,他在每次讲话中,总是力图讲一些限制性的话。这次讲话,他强调“要学习解放军的三八作风,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要文斗不要武斗”。讲话后,开始接见通过天安门的红卫兵。</p> <p class="ql-block">第三次接见100万红卫兵</p> <p class="ql-block">随着“大串连”浪潮的高涨,来京串联,要求毛主席接见的红卫兵从四面八方涌进首都。来势之猛,人数之多,再加上衣食住行全部免费,使首都接待红卫兵的工作实在是到了难以应付的地步。党政机关又遭到冲击,难以行使职权。</p><p class="ql-block">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周总理只好将首都工作组的重心,转入组织接见红卫兵上。依据需要,首都工作组组建了八个联合指挥部,简称“八大联指”。由军兵种、驻京部队、军事院校等单位的领导任各联指指挥员,并以这些单位的人员为主,吸收中直、国务院、北京市系统的有关人员参加,分别组成每一个联指,分片负责接待红卫兵和组织红卫兵参加接见。首都工作组办公室主任郑维山秉承总理的旨意,统管八大联指的工作,我们也参与具体工作。</p> <p class="ql-block">进入9月,首都接待工作处于饱和状态,吃住发生困难,不少接待单位叫苦连天,有些接待指标分配不下去,有的单位拒绝接受。周总理不断地像战争动员那样进行动员:“困难再大,也必须把毛主席请来的客人接待好。我在中南海接待了一万红卫兵,由在邢台抗震的187师派人来负责。”这个“激将法”一使,谁也不敢再叫苦,只好挖掘最大潜力接受接待任务。</p><p class="ql-block">进入9月中旬,第3次接见工作已就绪,安排70万红卫兵参加接见。因发生了一个歹徒撞死卫戍区清河哨卡哨兵,抢走了他的手枪。为保证主席安全,总理决定破案后再接见。14日破了案,15日安排接见。由于推迟了几天,参加接见的增加到了100万。</p> <p class="ql-block">第三次接见,仍沿用第二次接见的方法。9月15日17时15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乘5辆敞篷吉普车从大会堂东门出发,先接见在广场和长安大街的红卫兵,尔后登上天安门城楼。这次大会由康生主持,18时开会,林彪、周恩来讲话后,毛主席开始检阅接见通过天安门的红卫兵。这次有300名红卫兵代表登上天安门城楼,接受了毛主席的直接接见。</p> <p class="ql-block">第四次接见150万红卫兵</p> <p class="ql-block">1966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17周年庆典的日子。这天,150万首都人民和外地来京的红卫兵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国庆大会,也称毛主席第四次接见150万红卫兵。</p><p class="ql-block">上午10时,《东方红》乐曲响彻整个广场上空,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人,民主人士登上天安门城楼。林彪、周恩来讲话后,游行方队通过天安门,接受毛主席的检阅接见。</p> <p class="ql-block">晚上,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焰火晚会。晚上7点多,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在大会堂西门外登车出发。当主席的车到达南长街南口时,被红卫兵拦住,一窝蜂涌上来,都争着要看毛主席。主席的车一停,后面的车全堵住了,顷刻间被包围在人海之中,任凭周总理和中央警卫局的同志怎么疏导也不管用。</p><p class="ql-block">林彪下车高喊:“我是国防部长,让我们的车到天安门参加晚会。”可是,穿着军装戴着红卫兵袖章的副统帅,竟然指挥不动眼前的这些红小兵。要看毛主席的人,洪水般的涌来,毛主席被挤伤的情况随时可能发生。在这十分危险的关头,中央警卫团的领导带领警卫团的部队赶到了,北京卫戍区的机动部队也赶到了,在周总理的统一指挥下,两支部队硬是开辟出一条人墙通道,才使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车队安全地驶进天安门。</p> <p class="ql-block">为了保证毛主席从中南海到大会堂、到天安门路线𣈱通,行驶安全,周总理指示首都工作组着力加强这两条路线的警卫部署。郑维山、傅崇碧商量后报请总理同意,把这一重任交给了警卫3师。按照周总理的旨意,警卫3师在大会堂西侧、南长街、北长街部署了一个加强团兵力,以部分兵力执勤,主力作为预备队,以应付突发事件。为便于指挥,在南长街南口开设了师指挥所,师长邱巍高坐镇,忠诚、坚决、认真地执行了周总理的指示,保证了主席尔后行车的𣈱通和安全。邱巍高在周总理的脑海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第五次接见150万红卫兵</p> <p class="ql-block">1966年10月15日凌晨1时多,周总理在大会堂福建厅召集首都工作组、北京卫戍区和联指有关人员开会,研究布置第五次接见工作。</p><p class="ql-block">周总理撑着疲倦的身躯,焦虑不安地说:“主席日理万机,本来就够累了,又在43天中连续四次接见红卫兵,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主席实在是太累了。我不忍心让主席再这样受累了。我想用夹道欢迎的方法接见红卫兵。</p><p class="ql-block">接着,具有高超识图用图艺术的总理,在我带的10000:1的丝绸北京市地图上,将目光顺着天安门广场、长安街、建国门内外大街、东三环、北三环路一段段观察分析两边建筑物分布情况。然后,他指着地图说:就沿这条路线两边摆红卫兵。今天上午你们到沿线看一下,按照实际情况计算一下能摆多少红卫兵,实行这个方案的最大问题是保证主席的安全问题,你们要制定一个万无一失的接见、警卫方案,明晚拿到这里研究。</p><p class="ql-block">16日午夜,首都工作组办公室负责人郑维山、部队组办公室副主任蔡洪江、卫戍区司令员傅崇碧在福建厅向周总理汇报了方案。总理认真审查后,表示认可,立即决定准备。</p><p class="ql-block">按照总理审定的方案,首都工作组、北京卫戍区、公安局和各个联指,立即投入紧张的组织准备工作。</p><p class="ql-block">为保障主席在50里长的接见路线上的安全,采取了全方位的警卫措施,采取了军警民三结合的警卫布势,武装哨与便衣哨结合,地面与制高点警卫相结合,对沿街两边建筑物、住户、临街危险窗口、制高点等进行全方位警卫监控。卫戍区四个师中的机动兵力不够,又从驻京军兵种借调了部分力量。18日上午,离接见不到1小时了,周总理又问郑维山、蔡洪江:“你们想过没有,若是红卫兵没有思想准备,主席的车通过时,他们没看清主席,要求再次接见怎么办?要立即写个广播通知,交给宣传车,在主席车出发前5分钟开始广播,过早了容易泄密。”我边记边整理,总理叫我把稿子念给他听后说:“一定要在主席的车出发前5分钟开始,在沿线逐步向前广播。”</p><p class="ql-block">12时45分,宣传车从大会堂东门出发,开始广播接见通知,12时50分,《东方红》乐曲响彻广场上空,接见开始。主席、林彪、周总理各乘一辆敞篷吉普车,中央其他领导人分乘6辆敞篷吉普车,在12辆敞篷车开道警卫下,首先接见广场的红卫兵,随后沿东长安街、建国门内外大街、东三环路、北三环路缓缓驶进。红卫兵按广播通知的要求,都在原地有准备,秩序井然地接受了检阅接见,只用了一个小时,接见了50里巨龙似的150万红卫兵。</p> <p class="ql-block">接见完后出现了意外险情。当主席的车西进到大钟寺东侧时,与外地刚来京的红卫兵相遇,红卫兵见到毛主席后,蜂涌而上拦住了主席的车,整个车队顿时被三四百红卫兵围住,周总理、主席的警卫人员、警卫处长毕庶𣈱急忙下车疏导也不管用。</p><p class="ql-block">一个男红卫兵跳上蔡洪江与杨成武、傅崇碧同乘的敞篷车(在主席左后侧),他想通过此车再跳上毛主席的车。蔡洪江眼疾手快,一下子把他拽住。他极力挣脱,并说:“我是毛主席家乡的人,我要上车看毛主席。”他极力挣脱,把蔡洪江的衣袖都拽破了,蔡洪江仍死死地拽住不放。这时围观圈越来越小,就在主席有被冲撞挤伤的情况下,卫戍区在北太平庄的四个机动连,天兵天将似的出现在现场,在总理、蔡洪江、毕庶𣈱的指挥下,迅速开辟出一条人墙通道,才使主席等中央领导的车队安全地脱离了险境。</p> <p class="ql-block">第六次接见200万红卫兵</p> <p class="ql-block">第五次接见方式最省时间,最能减少主席劳累,但周总理考虑到主席的安全,不敢在50里长的路线上重复使用上次的方式。于是,他决定,让红卫兵以乘车通过天安门的方式进行第六次接见。</p><p class="ql-block">搭载200万红卫兵通过天安门,至少需要6000辆卡车。当时驻京部队的卡车不多,要在三天内运筹到6000辆卡车难度极大。首都工作组报请总理同意,连夜从沈阳、北京、济南等军区和军兵种中抽调,火速云集北京,由北京卫戍区统一指挥编队。</p><p class="ql-block">当时北京能通过卡车的大街不多,二环路三环路尚未沟通。6000辆卡车的编队、登车点的确定和各路卡车纵队通过出发点、天安门的时间,以及疏散出口的规定等等,都必须作出科学的计算,准确的规定,密切的协同,进出路线都不能交叉运行。首都工作组把制定这一规划的任务交给卫戍区参谋长刘光谱。他对摩托化部队的集结、开进、疏散有经验。他和科长胡自成、参谋刘广文、朱海英等,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制定出一份蜘蛛网式的地图注记式的行车计划。周总理听了汇报后,又亲自审查这一计划,并指示按这个计划组织一次演习。</p><p class="ql-block">1966年11月1日,首都工作组在天安门组织6000辆卡车进行了一次模拟演习。首都工作组没有邀请总理观看演习,因为考虑到这时的总理既要把日益混乱的国家管理好,又要把混乱局面的外交办好,为防备林彪江青一伙的暗算,又必须把“毛主席请来的客人”红卫兵接待好,这个外交内政的大管家实在太难当了。</p><p class="ql-block">接见红卫兵以来,周总理一昼夜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为了让他多休息一会,我们没有惊动他。可是总理极为重视这次演习,他未让我们知道,独自在大会堂二楼观看了演习的全过程,并在演习结束后,又召集首都工作组和卫戍区领导在福建厅开会,研究解决演习中发现的问题,又重新规定了6路车的车速、车距和间距。</p> <p class="ql-block">11月3日上午10时10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接见大会开始。林彪讲话后,10时20分搭载红卫兵的6路卡车开始缓缓通过天安门,接受毛主席检阅接见。</p> <p class="ql-block">事与愿违,这种接见方式很不理想。搭载红卫兵的卡车,未能像演习那样顺利地通过天安门,因为当卡车进到金水桥时,车上的红卫兵都争着要看清毛主席,车厢南边人拼命往车厢北面挤,任凭广播员怎么劝说,他们都不听。这样,卡车载重失去平衡,随时有翻车危险,司机只好再放慢速度,不能按计划驶进,致使整个接见时间延长,直到下午3时才结束。</p> <p class="ql-block">第七次接见200万红卫兵</p> <p class="ql-block">进入1966年11月,北京天气逐步变冷。周总理考虑到,立冬后再接见红卫兵,保障娃娃们的衣食住行将遇到极大的困难。</p><p class="ql-block">他力图说服毛主席尽快结束接见红卫兵的活动。经请示毛主席同意,</p><p class="ql-block">11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署发出紧急通知,规定红卫兵和师生“暂停来京和到各地串联”。可是,这个最高权威的红头文件,这时对红卫兵已没有约束力了,来京的势头不但未减反而更猛了。</p><p class="ql-block">为了早接见早回去,总理在第六次接见后的第七天,又安排了第七次接见200万红卫兵。这次接见因人数多,周总理安排分两批接见。</p> <p class="ql-block">11月10日上午10时开始,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接见第一批150万红卫兵。红卫兵以游行的方式接受毛主席检阅接见。这次接见,进行得非常缓慢。红卫兵为了多看一会儿毛主席,走到金水桥时,或是放慢脚步,或是打旋涡来回翻滚。</p><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为引导红卫兵西进,不断地沿着检阅台往西走,手挥军帽,示意不要在天安门前停留。周总理不断地叫我们打电话告诉邱巍高,组织部队疏导。这种打旋涡翻滚渐进式的接见,直到下午4时结束,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整整6个小时,实在是太累了。</p><p class="ql-block">11日接着又进行了第二批接见。把50万红卫兵摆在天安门广场(留出通道)和东西长安街上,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乘9辆敞篷吉普车进行了接见。</p> <p class="ql-block">第八次接见250万红卫兵</p> <p class="ql-block">进入1966年11月下旬,上次接见过的红卫兵还未走完,新来京的红卫兵又达到250万,两项之和,在京红卫兵将近400万。</p><p class="ql-block">小雪过后北京的天气已经很冷了,可是这400万红卫兵或是离家过早,或是从南方来,他们绝大多数都穿着单衣,没有御寒衣物。这时,周总理遇到的最大困难、最大压力,是给这些衣食住行全免费的“客人”解决御寒被服,防止冻伤。北京市的库存物资全部拿出来了也无济于事。经报请毛主席同意,周总理像进行战争动员那样,在工商系统和北京市进行了全面动员,号召工商部门、工厂、商店、仓库,把棉被、棉衣、毯子、绒衣、球衣等御寒物品全部拿出来。几经动员,同舟共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解决了这个大难题。周总理的高超指挥艺术,在这个关头,使林彪江青一伙找不到茬儿。</p><p class="ql-block">这时,毛主席已经不太情愿接见红卫兵了。小雪过后,周总理设想在</p><p class="ql-block">25日、26日两天中全部接见完在京的250万红卫兵。总理说:“已经来了,天又渐冷,北京市压力很大,要尽快想办法见,让他们快回去。”“你不见,他们不走啊。”主席说:“这是逼上梁山呀!”</p><p class="ql-block">主席同意总理的建议,把第八次接见作为最后一次接见。因为人数太多,周总理为减轻毛主席的劳累,决定把250万红卫兵分两批进行接见。</p> <p class="ql-block">两批接见均把红卫兵摆在天安门广场、东西长安街、西郊机场,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人乘9辆敞篷吉普车进行接见。</p><p class="ql-block">26日接见完广场、东西长安街的150万红卫兵后,周总理请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人到大会堂休息一会儿,尔后一起出发去西郊机场。</p><p class="ql-block">不多一会儿,主席催着要出发,总理怕西郊机场未准备好,去早了怕主席在野外受冻的时间长,打电话询问又怕不准确,便叫蔡洪江坐他的“吉斯”专车亲自去看一下。一路绿灯放行,蔡洪江很快疾驶到机场,仅用了几分钟,就用总理车上的无线电话向总理报告:“一切准备就绪,可以出发了。”</p><p class="ql-block">总理这才放心地让主席等中央领导的车队出发,到机场后,一点时间也未耽搁,开始得很是顺利。</p><p class="ql-block">26日下午,在西郊机场进行了最后一次接见100万红卫兵。接见后发生了两起意外的事故。一是又冷又饿的红卫兵,还未等主席换车,就“撒鸭子”了,把机场大门堵得水泄不通,主席的车无法回中南海,只好返回走人行道,从机场东北侧的一个小门改去玉泉山。蔡洪江等步行协助毛主席的警卫人员把主席护送到玉泉山。二是散场时红卫兵拥挤不堪,将机场外的一座罗锅桥压断,踩死了几个人,伤了十几个。</p> <p class="ql-block">在1966年70天时间里,毛主席8次10批接见了1200万红卫兵。接见完后,周总理叫首都工作组写总结报告给主席。蔡洪江让我起草。我撰写了一个很长的总结报告,经蔡洪江修改后,由郑维山签发报周总理转报主席。</p><p class="ql-block">接见红卫兵真是累坏了周总理。未亲历其境者,是难以理解周总理当时的处境和付出多大的心血的,他的辛劳真的达到了极限。</p><p class="ql-block">接见1200万红卫兵,消耗的财力物力不计其数,负面影响不可估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