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秦岭深处有一座老庙叫张良庙。四周山峦叠翠,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在这里四望一种清幽灵秀的气息很是浓浓的,夏天去,进庙里暑气顿时消去。山门是青砖青瓦类建筑,此处的青松翠竹环抱着好一个洞天。在这里多数是明清时的古建筑。有大小九个院落,房屋有150余间,占地约1万四五千平米。古色古香,整洁清爽,老式建筑流露出文化的厚重,这里面的故事一定有趣还很多。 </p> <p class="ql-block"> 张良庙是为纪念汉高祖刘邦的开国谋士张良而建。张良作为“汉初三杰”之首,辅佐刘邦成就帝业,却在西汉立国后“激流勇退”“托名避谷”隐居紫柏山。后人仰慕其“明哲保身”的策略和“功成不居”的高风,修此庙以作纪念。始建于东汉末年由张良第十代孙张鲁所建,张鲁割据汉中为尊崇先祖不以功高盖世而讨封,不以位极人臣而自居的品德,在张良当年隐居避谷的紫柏山修建了《汉张留侯祠》即张良庙。</p> <p class="ql-block"> 张良庙的山门上方橫刻着《汉张留侯祠》五个描红大字,大门左右刻着一幅对联,上联是:博浪一声震天地,这个说的是张良在博浪沙组织的刺杀秦始皇的故事。张良为啥要刺杀秦始皇?有何家仇国恨?张良。他出生于战国末年的公元前250年韩国贵族,祖上,父辈五世为韩国相国,本人长相俊美,帅哥一枚。他外有妇人之相,内却是豪侠之气,身不壮但志气不凡。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当时的张良家有私家仆从300余人,张不服灭国,于是把他的全部家财变卖投入到反秦的事业里。后来他找到了一个大力士,为这大力士专门打造了一只重达120斤(秦时一斤等于253克)的大铁椎,准备行刺秦始皇。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巡车驾行到博浪沙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原阳县的时候。张良让大力士抛出120斤重的大铁椎,可惜砸中了副车,秦始皇只是受到惊吓,人安然无恙。秦始皇自然要全国通缉捉拿。张良一下成了反秦名人,时代英雄。史记中“博浪飞椎”的典故就源于这个事件。李白也写过一首诗称赞张良的这个壮举说“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这个事就是上联“博浪一声震天地”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山门右侧下联是“圯桥三进升云霞”这个说的是张良由热血青年成为有胸怀的人。忍让拾鞋,屈尊穿鞋,守时礼约,得黄石公的认可获得《太公兵法》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进庙右行,各殿堂悬挂许多名人的提词。出北花园地势逐渐升高,层层石阶的碑廊两边的摩崖石刻,石刻上有明代赵文渊,清代的林则徐,以及后来的冯玉祥,杨虎城将军的诗词。</p> <p class="ql-block"> 沿着这条小路向上,就到了张良庙里紫柏山的中峰,前面就是《授书楼》,这座《授书楼》就是为纪念黄石公传授《太公兵法》给张良而修建的。现在这座亭子里每日有人值班打坐,可以四下了望。(也承担着消防哨作用)亭子距离地面大约100来米高,高于群山,视野开阔,山风习习,站这里远处眺望,峰峦起伏,林海沧茫。张良得书后,日夜研读,大有收获。</p><p class="ql-block"> 张良隐居在下邳,项伯曾杀过人,隐居在张良处。</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于沙丘,一年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张良觉得自己是时候出山了,经他运筹,韩国复兴,韩王得立他的复国梦实现了,而此时张良又协助刘邦,打败秦将杨熊西进武关。沛公欲攻城,张良劝谏說:“秦军强大,不可攻城,守将是屠夫儿子,市侩之人易被利益打动,可招降他。沛公先派五万人,在各山头悬挂旗帜作疑兵,再派郦食其带金银去收买他”</p><p class="ql-block"> 秦将回信愿意跟沛公联合袭击咸阳。沛公想接受秦将的投降。张良说:“守将反叛,士兵不一定听从。不如趁敌人懈怠,立即攻击”于是沛公率军出击,大破秦军,直追到蓝田,再战秦军彻底溃败。沛公到咸阳,秦王子婴投降。让刘邦先入咸阳,张良计成沛公,夺得头功。当刘邦进咸阳后,迷恋咸阳宫的富丽堂皇和财富的时候。樊哙劝阻,不可留,沛公不听。张良对刘邦分析利害,惊醒刘邦,退回灞上。即刻约法三章召告天下。让刘邦大获秦地民心。随后项羽进潼关到达鸿门,项羽邀约刘邦鸿门酒宴,张良拼命周旋才保全刘邦的性命。</p><p class="ql-block">汉元年正月,沛公被封统辖巴蜀。沛公赐张良黄金百两,珍珠二斗,张良都转赠给了项伯,汉王让张良厚赠项伯,让他替他请求得到汉中地区。项王答应了项伯。沛公被封汉中王。张良一路相送。汉王到封地后劝其烧掉栈道,迷惑项羽。又防诸侯来袭。尽管他与刘邦相见恨晚,张良依然是挥手告别了汉王,返回韩国,辅佐韩王,因为韩国才是他的故国和家乡。</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6年26岁的项羽做了他人生中最错误的决定,他诛杀了韩王。项王怨恨韩王让张良辅佐沛公,不让他去封国,先贬为侯,杀死在彭城。终于44岁的张良义无反顾的走向汉营和50岁的刘邦站在一起,这时汉王已平定了三秦。那一刻一个伟大的帝国在蕴酿,一个经实战证明的帝王师在诞生。</p> <p class="ql-block"> 在鸿门宴(公元前206年)刘邦占咸阳后,因实力不敌项羽,被强邀去鸿门喝酒。宴前张良识破了范増杀刘之计,危机中先让樊哙闯帐震慑项羽,再助刘邦以“如厕”为名,从小路脱逃,自己留着周旋,化解了刘邦杀身之祸。</p><p class="ql-block"> 劝烧栈道。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迟迟不行,张良劝积极赴汉中,并烧栈道以绝项王疑心,表明“无东归之心”麻痹对手,又防诸侯偷袭,为刘邦在汉地积蓄力量,(如招韩信)争取了时间。</p> <p class="ql-block"> 秦宫劝谏,刘邦入咸阳宫后,沉迷于秦宫的声色犬马,奇珍异宝和美女之中。樊哙劝谏无效,张良则进步劝说:“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如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刘邦听后惊醒退出皇宫,回军霸上驻扎。</p><p class="ql-block"> 劝都关中,建立汉朝刘邦欲定都洛阳。张良力劝刘邦定都关中,他指出关中地区,地势险要,四面有山河险阻,土地肥沃是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有利控制天下。刘邦最后采纳,这一决策对汉朝的稳定和发展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 在刘邦彭城惨败前205年逃奔下邑的时候,张良献出了“下邑之谋”他让刘邦利用英布,彭越和项羽的隔阂,策反他们反攻项羽,同时又告诉刘邦,他手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委托大事,独挡一面,如果刘邦能够用好这三个人,那么“楚可破也”。这就是著名的以弱胜强的“下邑之谋”正是在张良的谋划下一个内外联合攻击项羽的军事联盟,终于形成逐渐扭转了楚汉战争的局势,使刘邦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事实也证明了张良的“下邑之谋”的深谋远虑,刘邦最后兵围垓下打败项羽,主要依靠正是韩信,英布,彭越这三支军事力量。所以说张良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谋圣,是名符其实的。</p> <p class="ql-block"> 关键决策定大局,(前204年)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对峙焦灼,项羽大军压向荥阳,刘邦忧心如焚,谋士郦食其对刘邦说“从前商汤讨伐夏桀,周王讨伐商纣王都分封了夏,商的后裔,使局势稳定,从而取得了胜利”现在秦失德,弃义灭六国,使他们后代无立锥之地,如果大王能分封六国后代为王,那么君臣百姓就会对大王你感恩戴德,这样势必就会孤立项羽,他们一定会毕恭毕敬的来朝揭大王你啦。刘邦一听顿时转忧为喜啊。说先生好极了啊!,此事有劳先生督办,于是郦食其就受命代汉王分封六国后代,他告辞了汉王催促刻制王印一面整装待发。刘邦解决了这件事觉得放松了许多。于是坐下来安安稳稳的用餐。正巧张良求见,刘邦招呼张良,子房来的正好,我有一事告诉你,张良坐下后,刘邦就把分封六国后代的事告诉了他。张良一听脸色骤变,说这是谁出的主意啊!这一下大事全完了,张良一激动顺手抓起筷子说,请允许我借大王的筷子来说清楚当前的形势,这就是《史记》中描述的“臣请籍前箸为大王筹之”张良说:商汤伐夏桀而封夏王朝的后代,是因为汤能够置桀于死地。现在大王有把握置项羽死命吗?刘邦说,不能。张良用筷子在空中一划,说:这是一不可,武王封纣的后代是因为他有把握能割下纣的脑袋,眼下大王能得到项羽的脑袋吗?汉王说:不能。张良点点头这是二不可,张良连举七条不能搞分封的理由。最后说:天下豪杰背井离乡,跟随大王转战南北,无非是为了日后大成功了,他们能够得到封赏,如今大王立六国后代为王,他们还有什么指望?这人心一散,你还靠谁来帮你打天下呀!刘邦听到这里如梦初醒,不禁气得把嘴里的食物都吐了出来。骂道:郦食其这个书呆子差点坏了老子的大事啊!于是刘邦就把郦食其找来大骂一通。吩咐他立刻销毁正在刻制的六国王印。</p><p class="ql-block"> 张良“借箸谏阻”成功,使汉王在关键时刻避免了一桩严重的错误。这事对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取得最后的胜利有着深远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汉四年,韩信攻下齐国,欲自立为王,汉王大怒,张良劝汉王趁势封他为齐王,以免他起兵反叛,汉王同意了并派张良去授于韩信王印,一场叛乱平定了。</p><p class="ql-block"> 此后张良让刘邦抚慰韩信和彭越全力相援,会师垓下击败项羽,一战定天下。</p><p class="ql-block"> 汉六年正月,封赏功臣。张良无战功封三万户为封邑,又封二十余人。其余功大小无法决定,就停了下来。一日高帝见在洛阳南宫,许多人在沙地上比划。高帝问张良:“他们在干什么?”张良说:“他们在商量谋反。”高帝说:“天下已定,这怎么可能呢”张良说:“陛下坐天子,所封赏的都是你的亲近的人萧何,曹参。他们担心土地不够封赏,又怕被你怀疑,遭诛杀,所以在一起图谋造反”。高帝忧虑:怎么办呢?张良说:“平时大家都知道你最恨谁呀”。高帝说:“雍齿,他多次让我受辱,因功大而没杀他”张良说:“马上先封赏雍齿,让群臣看看。雍齿都封赏了知道自己一定会受封赏。”他建议封赏雍齿什方侯,设酒宴赏一人而稳定人心。</p><p class="ql-block"> 刘邦得天下之后感慨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功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我能用之,可以取天下”。可以说在刘邦的眼里,张良是谋划战略的良师,他以一人之谋,胜百万大军,十年两造王朝,助韩复国助汉开国。一代谋圣,非张良莫属。</p><p class="ql-block"> 劝都关中。刘敬建议定都关中。众大臣和刘邦欲定都洛阳他们说:“洛阳是好地方,。东有成皋,西面有山有水,背靠黄河,正面是伊水和洛水,容易把守。”留侯不同意“洛阳虽坚固,但太狭小。方圆不过几百里,土地贫瘠,由于地形的原因,容易四面受敌。关中则不同,左有轂山,函谷关,右有陇山,岷山,很安全;沃野千里,南有巴蜀的富饶资源,北有草原;在那里定都,可靠三面有险阻而固守,用东方一面来控制诸侯。诸侯安定的话,可用黄河,渭水转运粮食,西上供给京都;诸侯叛乱,也可顺流而下,运送军粮。这就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p><p class="ql-block"> 高帝听从了刘敬和张良的劝告,定都关中。</p> <p class="ql-block"> 在张良庙的的大殿上方悬挂着一块匾额《相国神仙》是康熙38年,兵部尚书于成龙路过紫柏山时亲手书写的,四字匾额。大殿的立柱有很多楹联,比如:秦世无双国士,汉廷第一名臣。富贵不淫有儒者气,淡泊明志做平地神。西汉建国之时也是张良隐退之时。</p> <p class="ql-block"> 晚年的张良身体欠佳,常卧病在家。他通晓世上的规律,也有道家的通达。他在完成人生使命时的获然开通,即将抵达生命巅峰时的通透释然,远离朝政。刘邦欲废太子,改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刘如意,大臣们劝阻,高帝不听。吕后心急如焚,有人给吕后说:高帝信留侯,可求于他。吕后派吕泽之找留侯。张良答“这是骨肉之间的事,我只为高帝在军旅上出谋划策,我是外人,去进谏不会有什么用啊!”吕泽之再请求,留侯说:“好吧,这事要快点解决,高帝贵为天子,谁都听命于他,只有四人例外。他们重视道义,不肯做高帝的臣子。皇上很看重他们,你让太子礼贤下士一些,送厚礼恳求四人,他们必来,来后,四人随太子上朝。高帝看四个贤人辅佐太子,知道这对太子帮助极大。”</p><p class="ql-block"> 一次宴会,太子在皇上旁持奉。那四人随太子在后,他们须眉雪白,衣冠不凡。</p><p class="ql-block"> 皇上问:“你们是什么人啊?”,四人一一说出姓名,分别叫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皇上大惊。,说:我访求多年,你们总是逃避,如今为何主动来随我儿子。四人都说:“陛下轻视士人,我们不愿受你侮辱,所以躲起来,太子仁义孝顺,对人恭敬,敬慕士人,所以我们来了。”皇上说:好吧,请各位好好调教太子。</p><p class="ql-block"> 四人离去,高帝召来戚夫人,指着他们说:“我本想换太子,那四人辅佐太子,太子羽翼已丰,无法更换了。以后,吕后将是你的主人了”,戚夫人痛哭,高帝歌道:“天鹅高飞,展翅千里。羽翼已成,纵横四海。纵横四海,无可奈何!虽有短箭,尚有何用?”酒宴不欢而散,太子的地位保住了!</p> <p class="ql-block"> 碑文:《汉张留侯避谷处》</p><p class="ql-block"> 留侯称:我家世代出任韩相,韩国灭,我家不惜万金资产,向强秦报仇,天下震动。如今,我为帝王军师,封得万户食邑,成为列侯,这是平民所得的最高点,我已经知足了,愿从此抛俗务,随从赤松子去遨游。</p><p class="ql-block"> 而后张良练气功和避谷健身。吕后感激留侯,怕他伤身体,强迫他吃饭说:“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何必自讨苦吃啊”留侯不得已,重新进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86年留侯去世,謚号:文成侯。儿子不疑袭封侯位。这都是后话。</p> <p class="ql-block"><b> 汉朝开国功臣们的结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1.韩信:被吕后萧何合谋诱杀,灭三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2.彭越:被告谋反,刘邦将其流放,后被吕 后劝杀并剁成肉酱分赐诸侯。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3英布:因韩信,彭越之死恐怖,而起兵,兵败,被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4.萧何:尽力辅佐刘邦,后期自污名声以保平安,病逝于惠帝二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5.曹参:继萧何为相,病逝,善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6.陈平:善谋略 ,病逝,善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7周勃:诛灭诸吕,迎立汉文帝,两度为相,晚年免官,善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8.樊哙:刘邦临终下令杀他,因陈平犹豫未执行,而后得免,善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9.灌婴:参与平定吕乱,任丞相位上去世,善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10.卢绾:与刘邦自幼相识,因部下张胜勾结外面被刘邦怀疑,客死他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11.张良:功成后不恋权位,以病为由,云游四方,得以善终。</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