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10日,鄜州木兰书院组织去戏曲班教师张改红老师创建的鄜州非遗戏曲传习所进行了团建活动,在此之前的8月4日下午我下班后率先去了张改红老师的非遗戏曲传习所进行了参观。</p><p class="ql-block">传习所里面分戏曲室、皮影室、霸王鞭室三个展示厅,进了皮影室,见到了几十年前的皮影引起了童年时期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记得小时候应该是10岁前后吧,在农村生活时,村子好像来过两三次皮影戏演出。</p><p class="ql-block">记得那时人们叫的是影子戏或牛皮人人戏,白天到皮影团住的一个地方,看见铁丝上挂的皮影,和窗花上剪的人物有相似之处,但比剪纸人物稍微大点,像是用什么皮雕刻而成的人物,然后涂上五彩斑斓的颜色非常美观。形状是古典人物形象,有戴官帽圆领形象的人物、有戴方巾圆领形象的人物、也有戴靠武将形象的人物,女性也是古典人物打扮,人物双手都戴着竹签子,感觉非常有趣。</p><p class="ql-block">晚上怀着好奇的心情去看皮影戏,好像是在大队会议室里表演,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房子里济满男女老少一大堆人,只见在弦乐伴奏下,类似电影的白色幕布后面出现了白天看到的影人,手上的竹签原来是由艺人操作表演的工具,在幕后艺人的操作下影人出现在幕布后面,艺人以影人的角色唱着当地的段子来演绎古典故事,还有演到几场后在艺人的操作下,音乐声中武将形象的影人进行激烈的打斗,看起来非常精彩有趣。.</p> <p class="ql-block">好像1984年还是1985年以后皮影戏便不见出来演出了、后来便消失了。以后的近二十年年里皮影在电视节目中通过非遗宣传过,后来在西安大唐芙蓉园及西安历史文化展览馆见过皮影展示,在介绍里了解过皮影的起源历史,8月4日及10日通过张改红老师的介绍进一步了解了皮影艺术。</p><p class="ql-block">皮影可以说是中国及世界早期最原始的电影,它发源于陕西、起源于西汉时期。据《汉书.外戚传》记载,汉武帝因思念早逝的宠妃李夫人,方士少翁用灯光投影再现其形象,以棉帛裁制人形并操纵投影,汉武帝远观朦朦胧胧影影绰绰中好似李夫人身形出现;这一事件被视为皮影戏的雏形。该技术通过光源、幕布和剪影的动态结合,奠定了影戏艺术的基本形态。</p><p class="ql-block">从唐代以至宋元时期它成为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河南、山西、陕西农村,这种拙朴的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元代时,皮影戏曾传到各个国家,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称它为“中国影灯”。</p><p class="ql-block">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是西方人口中神奇的“中国影子”,比卢米埃尔发明的电影早1200年,比莎翁创造的戏剧早1800年,法国著名电影评论家乔治.萨杜尔,在《电影通史》中把中国皮影戏称作“电影的先驱”。</p> <p class="ql-block">皮影制作极为复杂,传统的制作工序可分为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个基本步骤。</p><p class="ql-block">影子的材料选料讲究,用上好的牛皮或驴皮在水中泡软后,经过泡制,使其光滑透明,然后精心騅刻,涂上艳丽的色彩。人物、动物等均刻成侧影,干透后刷上桐油。四肢、头部可动,用细长的签子牵制表演。艺人手指很灵活,常常玩得让观众感觉眼花缭乱。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唱、念、说、打、脚下还要制动锣鼓。真人借假人的影子做迷人的表演,假人借真人的唱腔抒情。时而,温婉朦胧的女子倩影广舒长袖,尽诉柔情似水;时而,厉兵秣马的古代军队兵戈操练,吼出阵阵杀声。有着雅俗共赏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鄜州皮影戏,曾深深扎根于陕西鄜州(今富县)的乡土文化之中,自清代至20世纪中叶是其鼎盛时期。这门独特的艺术形式生动的戏剧演绎,成为了当地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鄜州皮影戏由富县秦腔剧团的男旦演员樊作孝负责组织表演,逢年过节,庙会赶集,必有鄜州皮影戏班登场。艺人们精湛的操纵技艺,配合着融合秦腔韵味与地方风情的独特唱腔,以及婉转的弦乐,铿锵的梆子,将历史风云、神话传奇、市井百态鲜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其演出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深受各个年龄层群众的喜爱,是当时最受欢迎、最具人气的民间娱乐形式之一,它承载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与乡土情感。</p><p class="ql-block">80年代末,鄜州皮影戏的演出活动急剧减少,面临断代之危。作为珍贵的文化瑰宝,保护和传承鄜州皮影戏具有深远意义:它不仅是中国传统光影艺术与地方戏曲的重要代表,更是富县这方水土文化记忆的活态载体。其独特的表演技艺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对于研究地方民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推动其保护与发展,旨在守护这份独特的文化基因,让这门古老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在鄜州皮影戏逐渐面临消失的情况下,原秦腔剧团的皮影戏负责人樊作孝把好多皮影珍藏在自己家里使它保侟了下来。</p><p class="ql-block">据樊作孝老人的儿媳富县秦腔剧团团长,戏曲传习所张改红老师讲:文中第一张图中的皮影是她公公樊作孝生前保存最完美的一个皮影,她婆婆将它包起来放在老家房子一个夹层里,她和丈夫秦腔剧团的樊明春老师翻出来后晾干后收集起来,今天才有幸装在她创建的非遗戏曲传习所的皮影展室里向老百姓展示。</p><p class="ql-block">听完张改红老师讲解后,我不由得有了几分敬意,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里,人们追求的是时尚的东西;以及物质方面的各种名利欲望,可恰恰千年的民间艺术被人们渐渐遗忘了,张改红、樊明春夫妇二人不贪图任何名利、不图任何钱财,义无反顾的宣传民间艺术、弘扬传统文化,使千年民间艺术皮影永远传承下去。让它焕发出一定的历史价值意义!</p> <p class="ql-block">张改红,出生䦼西省周至县,陕西省富县秦腔剧团团长,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理事、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延安市文化志愿者戏曲队队长、富县秦腔传习所负责人,富县社会促进会会员。2019参加年陕西省戏剧编剧研究班学习,2020年陕西省戏剧导演研究班学习,2020年创作的抗疫小品《我们都是一家人》荣获陕西省2020年剧本小品类二等奖。2019带领富县秦腔剧团剧团赴陕西省参加基层院团戏曲展演,折子戏《杀庙》《清风亭》荣获优秀奖。2016年参加延安市第五届小戏调演,小戏《乡情》荣获表演一等奖。创作排练小品《理解》《枣树下的风波》《杨秀华养猪》《贪婪惹的祸》《好人好梦》,小戏《直罗雪夜》乡村振兴微电影《贰捌壹贰叁》《秦声赞延长》等。2021年公益创作抗疫作品《老樊说瘟疫》《曙光在前》《鄜州儿女望长安》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