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 ‍我参加的职称改革工作

黎明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6年职称改革拉开帷幕,距离上次职称评定已有四年时间,一大批在技术和管理岗位的干部翘首以待,盼望这次改革能提高自己的职称档次。尤其是恢复高考后的大学毕业生,最早毕业的已超过五年,他们还没有进入职称序列,首次评审对他们意义重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职称改革与以往不同的是,不再是职称的评定,职称改为专业技术职务,实行评聘分开。单位组建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评审获得相应任职资格,由行政领导根据岗位设置和业务需要进行聘任,聘任上岗后享受相应的岗位待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单位成立了职称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开展具体业务工作,由人事科长负责。那时,我在技术部门担任设备管理技术员,被抽调到职改办公室工作。说来也巧,分管职改工作的领导叫路明,办公室负责人叫春明,来具体干活的叫黎明,我们戏谑说,有三条命(明)在,职改工作哪愁搞不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春明把一份手抄的岗位专业干部的名单交给我,这是涉及这次职改范围的所有人员。几百名干部的出生年月、毕业院校、现有职称和从事专业时间都清楚地列在表格中,这是春明为这次职改做的前期摸底工作。有了这份名单,做起工作来就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不久,这份名单就被我熟记于心,对公司的干部现状了如指掌,这也为我日后从事组织人事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按上级公司要求,职称改革工作分三步推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步,大学毕业从事本专业工作五年,大专毕业从事本专业工作七年,满足岗位职责要求的人员,可以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职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步,高中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二十五年,中专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十年,取得三门专业理论课程结业证书,满足岗位职责要求的人员,可以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这个阶段的情况最复杂,很多老同志曾上过夜大,需要去相关院校补开结业证明。同时,除政工外各类申报中级技术职务的,都要通过外语考试,提交专业论文;对于破格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要聘请专家对其进行论文答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步,1982年以后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大学普通班学员和高中毕业长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申报初级专业技术职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掌握好政策界限,我与办公室其他同志一起认真学习国家政策和上级有关文件,充分讨论,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开展调查摸底和大量的统计取证工作,碰到疑难问题,及时请示上级,到有关单位上门取经。根据实际情况,聘请专家对岗位专业知识和外语考试出题,使申报者按时参加相应考试。对于长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但又不够规定年限的老同志,按照“差一天都不行”要求,做好耐心细致的说服解释工作。我还陪同大学普通班学员去大专院校,联系回炉补课事宜,取得满意效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的评审相对严格,总公司评审高级,公司评审中级,当同届毕业生人数较多时,按每年晋升比例进行考核排队,好中选优。基层单位只负责推荐和初级评审,每次评审我都认真收集整理评审材料,撰写评审汇总报表,并装订成册,领导对于我准备的材料充分信任,基本不作修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公司下属单位比较分散,每次评审都要长途跋涉,汇集在一个地方进行。这时,“三条命(明)”就积极行动起来,坐飞机、乘火车来回奔波。1988年6月的评审会在四川成都举行,我们千方百计搞到三张硬卧车票,从上海到成都全程需36小时,那时火车没有空调,进入四川境内时,气温到达37℃,车厢内燥热异常,我第一次感受到天府国的炎热夏天。但我们丝毫不受环境的影响,深知肩负着单位所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嘱托,责任重大,每次评审会上我们都据理力争,争取最好结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职称改革工作历时四年,基本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通过评聘,一大批在专业技术岗位的干部获得了相应的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大部分人员获得聘任,走上相应岗位。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职工工资普遍较低的情况下,专业技术干部对申报技术职务具有吸引力,受聘后享受到了相应岗位工资待遇。但这次职改的前提是必须具有干部身份,对于从工人中走上管理和技术岗位的人员不具备申报条件,几年后打破了干部与工人界限才予以一视同仁。1990年,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纳入正常人事管理轨道,每年都按时开展,对广大专业技术人员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顾多年来的职称评定到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从探索到逐步完善,最后形成规范的人才管理机制,经历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体现了国家的重视和历代知识分子的坚韧奋斗精神。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发展,高学历人才辈出,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除了必须具备规定的学历外,从实际出发,不是一味地强调外语、论文等硬性指标,更注重实际应用能力和对国家、企业做出的贡献,体现出行业的影响力和对国家贡献水平。现在,单位的专业技术岗位出现新气象,形成高中初合理梯队结构,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亦不鲜见,一大批复合型专业人才茁壮成长,他们正在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石化事业的蓬勃兴起做出积极奉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