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越王舞剑,听天懒之声

热带雨林

<p class="ql-block">昵称: 热带雨林</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250733633</p> <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是越王勾践剑被发现六十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去了湖北省博物馆,要亲眼目睹一下天下第一剑——越王勾践剑的风采。博物馆有好几个入口,我们去的那天只开了东门,大概是为了方便参观者吧,因为进大厅二楼就是越王勾践剑展厅。</p> <p class="ql-block">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了,但鲜为人知的是,勾践的故事最早出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而司马迁的原文并没有“卧薪”两个字,只是说勾践“坐卧既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卧薪尝胆,是后人为了文学创作而演绎发挥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  进入大厅,就被震撼到了,偌大的博物馆大厅,中央并无立柱,视野不受阻挡,给人一种豁然开朗之感,而巨大的圆形顶灯,将浩瀚星空引入室内,营造出浪漫而神秘的氛围,如圆形穹顶下的广阔空间,给观众带来独特的视觉体验。 </p> <p class="ql-block">  参观者年轻人居多,证明如今的年轻人,文化层次都很高,主动去了解中华民族的根脉,追求精神与心灵的滋养。看看展厅前门前若市和后面长长的队伍,就知道现在参观博物馆有多火!👍</p> <p class="ql-block">  展厅分段放人进入,当我们来到展柜前时,深深地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撞击!虽然隔着玻璃橱柜,仍然挡不住剑体上那寒光闪闪光辉!这把剑长55.7厘米,比我想象中的宝剑要短一些😝,历经两千多年岁月,却没有明显锈蚀,剑身的黑色菱形暗纹、剑柄的同心圆装饰依然清晰,仿佛刚从铸剑炉中取出。不由让人惊叹,两千多年前的青铜铸造技艺,是怎样做到的?没有现代工业技术和设备,工匠是如何能将青铜(铜、锡、铅合金)的配比控制的如此精确?这把精美绝伦的宝剑的制作工艺,远远超过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想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65年12月,春秋越王勾践剑出土于湖北省江陵望山的一号楚国贵族墓。因为越国最终被楚国所灭,勾践剑在楚国贵族墓中发现也不难理解。越国共有十一位越王,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六把越王剑,越王勾践剑‌,因其剑身铭文"越王鸠浅自作用剑"证实了它就是越王勾践剑,被誉为"天下第一剑"。</p><p class="ql-block">注: 勾践,姓姒,名鸠浅,因越国与中原地区发音不同,音译为“勾践”。</p> <p class="ql-block">  越王剑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历代君主监制并使用的"自作用剑",代表了当时青铜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兼具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技价值。上个月,湖北省博物馆刚刚发布了越王勾践剑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表明,越王勾践剑剑身含锡量约18%~20%,推测要经过7道制作工艺,其中剑身表面的菱形花纹要经过“热镀锡”工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剑身上的鸟虫书铭文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的文字,仿佛能透过剑身穿越时空,来到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历史现场,看到了勾践胸怀复仇大志,不分昼夜练剑习武,寒光闪闪,舞剑如虹的场景,有种“历史具象化”的奇妙共鸣。</p> <p class="ql-block">展板解开了越王勾践剑的几个谜团。</p> <p class="ql-block">  越王勾践剑被发现的前三十年,在中国国内一直是“藏而不展”的。1993年,在新加坡文化交流活动中,工作人员疏忽导致剑身受损,留下永久伤痕。此事引发对国宝文物保护的重视,后来,国家明文规定越王勾践剑今后不准在国外展出。</p><p class="ql-block">(照片是网上截图,现场是看不到伤痕的。)</p> <p class="ql-block">  看罢越王剑,又奔向另一个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p> <p class="ql-block">  这套战国早期青铜编钟共65件,总重2500多公斤,具备完整的十二律半音阶体系,铭文记载了先秦音乐理论,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这些出土文物,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曾国呈现在世人面前,曾侯乙生活在公园前五世纪,是周朝开国重臣南宫适之后,曾国国君。编钟的出土表明,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视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兴趣广泛,同时也是擅长车战的军事家。关于曾国,历史上留下的资料很少,而这套编钟的出现,使得历史学家研究曾国有了丰富形象的实物为证,并将中国古代青铜文化成就推向巅峰。</p> <p class="ql-block">  在没进入编钟展厅之前,我还不以为然,在电视上看过啊,但是,当我来到展厅玻璃窗前,被深深的震撼了!天呐!这是多么伟大的系统工程啊!我不懂乐器,但还是被战国时期的能工巧匠们所折服,编钟,要达到一钟双音,每个钟的大小,重量要有精确的计算,精密的制造,每一步都需音乐、科技、工程、艺术的深度融合,不由得惊叹古人的“全能”啊!而且,2400多年前的青铜构件,至今能奏响精准音律,仿佛能听见战国贵族宴乐时的钟鸣回响,一下子把遥远的历史拉到眼前。</p> <p class="ql-block">  作为历史上的活化石,文明使者,曾侯乙编钟多次出国展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度,印证了先秦时期中国在音乐、科技、文化领域已达到同期世界领先水平,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灿烂辉煌的重要见证。</p> <p class="ql-block">  仔细看看编钟支架上作为支撑的小铜人。他们个个都是武士装束,他们圆脸杏眼,五官端庄,神态自若,举臂支撑托举钟架,佩挂合鞘铜剑,显示出武士的英姿,体现了战国时期尚武崇力的风气 。不得不佩服编钟制造者的巧妙构思,就连支撑架都做的不同寻常,充满了艺术魅力👍👍!之前去欧洲时,看到有雕刻的人物作为石柱支撑着建筑,还以为是欧洲的独创,如今看到这些“举重”的小铜人,才知道中国的这种创意比他们不知早了几千年!</p> <p class="ql-block">  与编钟同时在曾侯乙墓中被挖掘的还有以下的青铜器皿:</p> 铜提链壶 <p class="ql-block">  看这个铜尊盘,工艺精美,制作复杂,原来古代贵族生活用品如此奢华讲究!</p> <p class="ql-block">  铜联禁大壶,禁是放酒器的底座。仔细看看,壶和禁重240斤就靠下面四个小动物支撑着!👍</p> <p class="ql-block">大铜尊缶</p> <p class="ql-block">  谁能想到,这个类似瓢状的铜匜(yi)竟是洗脸用的器皿😅。</p> <p class="ql-block">君子以钟鼓导志,以琴瑟乐心。</p><p class="ql-block"> ——战国· 《荀子·乐论》</p><p class="ql-block">琴瑟和鸣这个词大家都很熟悉了,究竟什么是瑟呢?在展厅里,我找到了答案,原来竟是如此简单的一块木板,当然,瑟上的琴弦已经不在了。</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太大了,它有展厅十余个,展出文物46万余件!看一天也看不过来啊!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我们只看了两件镇馆之宝及一部分青铜器展品,已经是收获满满了! 此次参观,仿穿越了时空,与古人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真切地感受到了古代文明的辉煌,让喜欢历史的我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些文物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们承载着我们祖先的智慧和汗水,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要了解古代历史,博物馆是必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谢谢🙏🙏🙏!</p><p class="ql-block">摄影: 热带雨林</p><p class="ql-block">撰稿: 热带雨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