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晨雾还未散尽呼和浩特的街巷,我们一行四人——我、妻子、63岁的大姐,还有80多岁的岳母,已载着昨日手扒肉的余香,于九点准时驶向辉腾格勒的方向。此行需从呼市往返辉腾格勒草原与乌兰哈达火山,全程超500公里,且我独自自驾近10小时,出发前便知晓这对带着两位长辈出游的我们是不小的挑战,也早已做好细致规划:提前查好沿途服务区位置,备齐老人常用药与厚外套,只求让家人好好感受这趟“初见内蒙”的新鲜旅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车轮碾过城市边缘的柏油路,视线所及的楼宇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天边铺展的绿——我们并非没见过江南的美,那烟雨里的黛瓦粉墙、荷塘边的柳丝轻拂,是浸润着温婉的精致,看惯了便成了心底熟悉的景致。可眼前的草原绿,是全然不同的模样:它没有江南的娇柔,带着草原风的刚劲与辽阔,从地平线一端漫到另一端,像是大自然蘸着最浓稠的颜料,蛮横又热烈地将天地间的留白全填满了。这份不加修饰的壮阔,让我们几个初次来内蒙的人瞬间屏住了呼吸——岳母凑着车窗,手指轻轻点着窗外“这绿怎么能这么广”;大姐拉着妻子的手小声感叹“比电视里看的还震撼”,连我握着方向盘的手,都因这份新鲜的悸动而多了几分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驶进草原深处,风里裹着的青草与野花气息,更是江南从未有过的味道——江南的香是桂子的甜、茉莉的柔,而这里的香,混着泥土的质朴、草叶的清冽,吸一口都觉得胸腔被撑开。脚下的草甸软得像揉过千百遍的羊毛毯,踩上去能陷进半指,不知名的小紫花、小黄花星星点点藏在草叶间,风一吹就跟着晃,连远处的牛羊都成了流动的光斑,慢悠悠地啃着草,半点不慌。我们没选刺激的滑翔伞,也没走陡峭的索道,特意选了慢悠悠的小火车——怕累着长辈,也想好好把这独特的风光装进眼里。这铁壳子在草原上倒显出几分可爱,哐当哐当沿着轨道前行,两岸的绿浪跟着往后退,云是低的,仿佛伸手就能触到棉絮般的边缘;远处的蒙古包像撒在绿毯上的白珍珠,偶尔传来几声牧人的吆喝,混着风声,比江南的丝竹更让人动心。岳母不时让妻子帮着举手机拍照,笑着说“江南的景是细巧的美,这草原是让人心里敞亮的美”;大姐也忍不住录了段小视频,嘴里念叨着“要发给家里人看看,让他们也见识见识这不一样的好风光”,看着她们眼里的光,我也觉得这一路奔波,值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原想乘兴往谷底去寻更幽的景致,天公却忽然变了脸。先是几滴雨落在车窗上,接着便是细密的雨丝斜斜织下来,风裹着雨丝扫过车窗,带着几分草原特有的凉意。我们赶紧拿出提前备好的厚外套,岳母和大姐披上后,倒也不觉冷——江南的雨是缠缠绵绵的愁,可草原的雨偏有股利落的意趣,落下来便把草原笼上一层薄纱,远处的风车在雨雾里若隐若现,没有江南烟雨的柔肠,反倒添了几分辽阔的诗意。岳母拢了拢外套,笑着说“身上暖,心里更暖,这样的雨里看草原,反倒比晴天更有味道”;大姐也点头附和“可不是嘛,新鲜得很”。虽未达谷底,可这雨里的草原,早已成了意外的馈赠——青草的香气被雨水催得更浓,连空气都变得清甜,两个多小时的游历,每一秒都浸在这份独有的情趣里,是江南再精致的雨景也给不了的新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告别辉腾格勒的绿,我们又向着乌兰哈达火山的方向出发。途中特意在服务区多停留了片刻,让岳母和大姐歇歇脚、喝杯热水,岳母反过来叮嘱我“慢点开,别急,这么好的景咱们慢慢看”,大姐也帮着递来纸巾擦汗,这份体谅让我心头一暖。乌兰哈达火山群共8个火山口,当地人按数字为它们命名,从1号到8号散落于大地,只因时间紧迫,我们只计划重点探访最负盛名的3号火山口,当地人唤它“北炼丹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抵达时恰逢近落日时分,天公作美,无雨无风,连风都似是为了让我们好好赏景而收了劲。车窗外的景色早已换了模样,草原的绿被赭红色的土地取代,远处的火山群像沉睡的巨人,脊背线条硬朗,而落日的余晖正温柔地洒在每个火山包上——橘红色的光裹着灰褐色的火山岩,让原本沧桑的山体多了几分雄浑的气势,山脚下是连片的草原,几排蒙古包白得亮眼,与远处的火山、天边的落日构成一幅壮阔的画。这份景致,是江南从未有过的——没有小桥流水的柔,只有远古地质留下的震撼,站在山脚下仰望,仿佛能看见数亿年前岩浆奔涌、火山喷发的壮举,滚烫的熔岩顺着山体流淌,最终凝固成如今这般沉默而厚重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考虑到两位长辈的体力,我和妻子一左一右陪着她们,慢慢沿着步道往上走,每走几十米便停下歇一歇。80多岁的岳母一路没喊过累,还饶有兴致地听我讲火山的地质故事,不时感叹“这辈子没见过这样的石头山,比江南的小山丘壮观多了”;63岁的大姐也精气神十足,不时指着远处的火山岩问“这石头是不是当年岩浆变的”,两位长辈眼里的新鲜与好奇,比火山本身更让我动容——这般健康的体魄,能陪着我们一起感受这份独特的风光,实在让人忍不住点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站在3号火山口旁,灰褐色的火山岩层层叠叠,仿佛还能触摸到远古岩浆冷却后的纹路。登顶时俯瞰火山口,圆形的凹地深邃而辽阔,落日的光从天边斜射进来,将火山口的轮廓勾勒得愈发清晰,天地间只剩我们的呼吸声与远处隐约的风声——这一刻的震撼,是江南的小桥流水永远给不了的。只是美中不足,配套设施尚显单薄,从游客中心到3号火山口的19公里路,全靠自驾奔波,中途我虽有些倦意,但看着岳母和大姐兴致勃勃的样子,便咬牙坚持了下来——如今回想,能独自扛下10小时自驾的辛劳,陪着妻子、大姐和岳母一起,在这片与江南截然不同的土地上感受新鲜与壮阔,也该为自己这份坚持点个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一日,500多公里的路程、近10小时的驾驶,车轮转得不停,我偶尔也会觉得手臂发酸,傍晚返程时,岳母靠在座椅上轻轻打了会儿盹,大姐也揉了揉腰,可这份疲惫,早已被满心的欢喜盖过——是草原雨里的别致情趣,是火山落日下的雄浑壮阔,是岳母笑着喊“看那边的云比江南的软”、大姐兴奋指认“那是3号火山口,咱们可算见着真的了”时的雀跃,是每一次停车、每一次驻足时,眼里装不下的、独属于内蒙的新鲜美景与身旁的温情。累吗?确实累。但这份累,却被“初见内蒙”的新鲜与家人的陪伴填得满满当当,成了日后想起便会微笑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傍晚返程时,落日将天空染成橘红色,车窗外的风景渐渐模糊,可心里的画面却愈发清晰。提笔写下一首小令,记下这一日的美好与感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鹧鸪天·草原火山一日行》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晨辞青城向碧穹,草原雨里觅芳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风牵云影随车动,雾笼风车入画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辞翠甸,赴丹峰,炼炉遗韵见天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虽疲一路心犹醉,不负山河此日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