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游济南,趵突泉必到,还要去走走大明湖。但大明湖的前世今生,我们却未必了解。</b></p><p class="ql-block"><b> 大明湖,有一条贯穿南北的百花堤,也被称作“曾堤”。相传,苏轼就是看到百花堤后,深受启发,才修了杭州西湖“苏堤”的。</b></p> <p class="ql-block"><b> 北宋熙宁五年,53岁的曾巩调任齐州知州,也就是相当今天的市长。济南城地势南高北低。历史上每到夏季,泉水、雨水毫无节制地往北宣泄,时常造成水患。曾巩考察后,决定在北城一带兴修水利,疏通河道。可当时官府没有专门的款项。按照规矩,新官上任,朝廷会拨出钱款,为其修筑一间馆舍。在曾巩看来,造福于民,才是地方官的本分,怎能只顾自己享受,而弃百姓于水火。于是,他把修建官邸的银俩捐出,又把自己多年来的积蓄补进去,建起了济南北门水闸,从那以后,大明湖成为蓄水池。北城的水患得到彻底解决。他觉得治理水害,造福一方,比其他任何事情都要重要。在中国古代文人看来,离民之官犹如无源之泉,注定不会长久。</b></p> <p class="ql-block"><b> 他带领百姓,用大明湖的淤泥,修筑了贯穿南北的百花堤,方便人们从南岸的百花湖,前往大明湖北岸。这条堤所以又人们被称为“曾堤“。</b></p> <p class="ql-block"><b> 曾巩在齐州为官两年后离任,百姓纷纷拥上街头,不仅拦住他的马,还拉起吊桥关闭城门,不愿让他离去。曾巩只好在夜间悄悄出城赴任。政声人去后,丰碑在人间。曾巩是江西南丰人,他离任后,人们建起一座南丰祠,纪念这位恪守尽职,造福百姓的好官。</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