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21号</p> <p class="ql-block">在广袤的自然天地中,蝴蝶不过是那灵动却渺小的存在,它们振翅于花丛间,以绚丽的色彩和优雅的姿态点缀着世界的角落。然而,在这看似平凡的昆虫背后,却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奥秘,更有一位科研工作者,用16年的执着与坚守,为我们揭开了蝴蝶世界的神秘面纱。这位令人敬仰的学者,便是邓合黎教授。</p><p class="ql-block">十六年,是一段漫长且充满挑战的征程。邓合黎教授带领着他的团队,毅然决然地踏入了横断山脉这片神秘而复杂的土地。它以其独特的地貌、多样的气候和丰富的生态系统闻名于世,这里山峦起伏、江河纵横,为蝴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存环境,却也给研究工作带来了重重困难。</p><p class="ql-block">在崇山峻岭间,他们翻山越岭,穿越茂密的丛林,忍受着蚊虫的叮咬和恶劣的天气。每一次的野外考察,都是对身体和意志的双重考验。但他们从未放弃,凭借着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未知的渴望,一步一个脚印地探寻着蝴蝶的踪迹,<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们踏勘横断山脉所涉及的101个县份里67个,16</span>年的时光里,他们采集了21779只蝴蝶标本,积累了10万条生态学信息,这些数据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更是他们心血与汗水的结晶,是打开蝴蝶世界大门的一把把钥匙,他们的工作不止于“捉蝴蝶”,更多的是想通过蝴蝶的种类、数量和分布变化来反映环境质量的改变,并希望协调有关部门建立以蝴蝶为指标的生态安全预警体系。</p><p class="ql-block">邓合黎教授及其团队的这种精神,犹如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我们在科学探索道路上前行的方向。他用16年的时间专注于一项研究,这种难能可贵的坚持和专注,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稀缺的。他们的付出,让我们对蝴蝶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们看到了科学研究的魅力和价值。</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倍感荣幸地邀请到了(毛毛虫)张老师。张老师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并获得硕士学位,在昆虫学研究领域深耕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研究专长聚焦于鳞翅目(涵盖蛾类与蝶类)的分类、生态以及多样性研究,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同时在野外考察与生态监测方面拥有扎实且过硬的能力。接下来,就让我们在张老师的专业引领下,一同走进这五个精心规划的展区,去揭开蝴蝶那神秘而迷人的奥秘。</p> <p class="ql-block"> <b>第一展厅:横断梦蝶</b></p><p class="ql-block">放眼全球横断山地质构造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其地形地貌中,"<b>七脉六江</b>"举世闻名,如果从空中俯瞰这个区域,起伏的褶皱和深切的断裂充斥这里。七条山脉平行排列,山脉间峡谷沟壑,六条大江在其谷底肆意穿行。印度洋的暖说气流被喜马拉雅和冈底斯两条东西向的高大山脉所阻挡,却在横断山脉发现通往北部的通道。这些平行排列的纵向山谷,源源不断地将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输送给青藏高原东南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雨水,进而对这里冰川发产、植物分布等产生了重要影响。东南方横断山则接纳了来自太平洋的露湿气流,营造出著名的"<b>华西雨屏带</b>"。从平原到高山,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横断山脉地区拥有热带、准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地球上所有的温度带。在这座大山,便能感受四季变化。</p><p class="ql-block">也正是横断山“<b>七脉六江</b>”的独特地形和气候变化孕育丰富的蝴蝶物种,例如<b>低海拔的裳凤蝶、宽尾凤蝶与高海拔的绢蝶</b>等。<span style="font-size:18px;">备受全世界自然科学者的瞩目。那么蝴蝶最早起源于哪个时期?又是这样伴随它的寄主植物迁徒扩散的?又是如何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构成形形色色的蝴蝶群落呢?</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来自于2亿年前蝴蝶鳞片标本,那时候地球正处于中生代的<b>三叠纪早期</b>,那是一个恐龙刚刚崛起、生态系统剧烈变革的时代。而蝴蝶,作为鳞翅目昆虫的代表,在那时便已初露头角。这份标本,宛如一部无声的史书,将远古蝴蝶鳞片形态特征、生理结构完整地保存下来。通过精密的分析与研究,我们能从它翅膀的脉络和比例中,窥探到蝴蝶在漫长进化历程中的早期模样,了解它们如何适应当时的环境,为现代蝴蝶的多样性研究提供至关重要的依据。</p> <p class="ql-block"> <b>第二展厅:蝶影寻踪</b></p><p class="ql-block">蝴蝶种的分布与季节、气温、海拔、植被相关,其中最紧密关联的要素为植物和植被多样性;蝶类丰富度与环境多样程度相关;寄主植物丰富度高的地区蝶类多样性也相对高。横断山地域辽阔,南北、东西跨度大,山峦相对海拔高,包含许多生态系统类型和植物的垂直分布带。在不同的垂直带,生存繁衍着不同的蝴蝶物种和类群,构成了各种蝴蝶群落。本展示区依照蝴蝶的观赏性、特殊性及分布,结合海拔梯度和植被间的关系进行展示。</p><p class="ql-block">该展厅以蝴蝶的生态行为为核心,通过场景复原和多媒体展示,还原蝴蝶从卵、幼虫、蛹到成虫的完整生命周期。重点介绍幼虫与寄主植物的协同演化关系。</p> <p class="ql-block">蝴蝶属于昆虫纲、鳞翅目、有喙亚目、双孔次目,目前全世界已记载20000余种。中国蝴蝶种类丰富,已记载2000余种,约占全球蝶种的1/10;以云南、四川、福建、台湾等省区最多。</p> <p class="ql-block">常见的蝴蝶可分为以下<b>五类:粉蝶科、凤蝶科、蛱蝶科、弄蝶科、灰蝶科。 </b></p><p class="ql-block"><b> 粉蝶科:</b>Pieridae </p><p class="ql-block">中、小型蝴蝶,色彩较素淡,多数为白色或黄色,前翅通常三角形,有的顶角尖出,有的呈圆形,有黑色斑纹,鳞片容易脱落沾手所以称为粉蝶。头小;触角端部膨大,明显呈锤状。足末端的爪皆分叉。</p><p class="ql-block">卵呈塔形或炮弹形,有隆起的纵脊线和横格线。幼多为绿色,细长,体表有细毛或疣状突起。蛹为缢蛹,瘦长,伪装成叶片。代表蝶如下:</p><p class="ql-block">1、<b>东方菜粉蝶:</b>Pieris canidia</p><p class="ql-block">中小型粉蝶,最常见的蝴蝶之一,颜色量白色,前翅顶角黑斑延伸至外缘,前翅中域具黑色斑点,后翅外缘常有黑斑。寄主为十字花科的植物,如茎强属的甘蓝、白菜等。广泛分布全国各地。</p><p class="ql-block">2、<b>橙黄豆粉蝶:</b>Colias fieldii</p><p class="ql-block"> 中小型粉蝶,翅色呈橙黄色,外缘区域呈黑色,前翅中室端具1个小黑斑。寄主为蝶形花科米口袋、紫花菌覆等。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p> <p class="ql-block"> <b>凤蝶科:</b>Papilionidae </p><p class="ql-block">多为大型蝴蝶,燕凤蝶体型最小,展翅仅3-4.5厘米。色彩鲜艳。雄的常有绒毛鳞或特殊的鳞片分布在后翅内缘的褶内。由于后翅缺乏一条臀脉,停歇翅膀合并时腹部裸露,复眼光滑,喙管及触角发达、细长,多数种类后翅有尾突。</p><p class="ql-block">卵多为圆球或半球形,表面光滑,无明显的脊线或皱纹。幼虫光滑无毛,或有肉棘,受威胁、惊吓时在头部和前胸间会伸出臭腺。蛹为缢蛹。代表蝶如下:</p><p class="ql-block"><b>1、青凤蝶</b>:Graphium sarpedon </p><p class="ql-block">中型凤蝶,翅色呈黑褐色,翅中域具青绿色斑带。寄主为樟科、樟、阴香。广布于我国南方地区。</p><p class="ql-block"><b>2、玉带凤蝶</b>:Papilio polytes </p><p class="ql-block">中型凤蝶,翅呈黑色,雌雄异色,雄蝶后翅具1列白斑:雌蝶斑紋变异幅度较大,后翅中域常具红色和白色色斑。寄主芸香科柑橘、柚、枸橘、香橼、花椒、金桔等。广布于我国南方地区。</p> <p class="ql-block"> <b>蛱蝶科:</b>Nymphalidae </p><p class="ql-block">目前是蝴蝶种类最多的一科,斑蝶、眼蝶、环蝶皆归入此科。具各种体型的蝶类,翅形和色斑的变化大。复眼裸露或有毛;触角长、有棱,端部呈明显的锤状,前足退化缩在胸前,所以外观看起来只有四只脚。</p><p class="ql-block">卵形多样,有炮弹形、甜瓜形、球形等,一端或两端略平,有明显的脊线。幼虫多有刺棘、或细毛、或光滑有肉棘,蛹为悬蛹,多伪装成落叶,或有强烈金属光泽。代表蝶如下:</p><p class="ql-block"><b>1.枯叶蛱蝶:</b>Kallima inachus </p><p class="ql-block">中大型蛱蝶,翅褐色或紫褐色,有青色光泽,前翅顶角尖锐。翅反面呈枯叶色,是蝶类中拟态类型。寄主爵床科马蓝属、狗肝菜属、鳞花草属。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及陕西部分地区。</p><p class="ql-block"><b>2.斐豹蛱蝶:</b>Argynnis hyperbius </p><p class="ql-block">中型蛱蝶,雌维异型,雄蝶背面量橙黄色,雌蝶前翅近顶角处量蓝灰色并具1条白色斜带。寄主董菜科紫花地丁等。分布于我国东北区、华北区、华中区、西南区和华南区。</p> <p class="ql-block"> <b>弄蝶科:</b>Hesperiidae</p><p class="ql-block">小型或中型的蝴蝶,体粗壮,颜色深暗,黑色、橙色或棕色,少数为黄色或白色。头大,较胸部为宽。触角短,端部略粗,末端尖出并弯成钩状。</p><p class="ql-block">卵盘形、半球形或球形,聚产或单产。幼虫无毛或有细绒毛,会将叶片卷起做巢,受惊吓会将大额张开威赫。代表蝶如下:</p><p class="ql-block"><b>1.黄斑蕉弄蝶:</b>Potanthus confucius</p><p class="ql-block">大型弄蝶,翅膀虽黄褐色,前翅中域具3个黄色斑纹,后翅无斑纹,复眼红色。寄主芭蕉科芭蕉。分布于我国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p><p class="ql-block"><b>2.黄斑弄蝶:</b>Ampittia dioscorides </p><p class="ql-block">小型弄蝶,翅背面是黑褐色,雄蝶前翅前缘至中域呈黄色,侯翅中域外侧具黄斑,雌蝶黄斑不及雄蝶发达。寄主禾本科李氏禾。分布于我国华中区、华南区和西南区。</p> <p class="ql-block"> <b>灰蝶科:</b>Lycaenidae </p><p class="ql-block">小型种类。翅背面常墨红、橙、蓝、绿、紫、翠等颜色或具金属光泽,腹面的图案与颜色,多为灰、白、赭、褐等色。后翅多有尾丝。复眼大、互相接近,光滑或有毛,其周围有圈白毛鳞;触角短,锤状,每节有白色环。</p><p class="ql-block">卵扁圆形,表面有很多凹陷缺刻,排列规则而形成美丽花纹。幼虫头部藏缩于前胸之下,整体扁平,体表有细毛,纹路模拟植物嫩芽。代表蝶如下:</p><p class="ql-block"><b>1.酢浆灰蝶:</b>Pseudozizeeria maha</p><p class="ql-block">小型灰蝶,雌蝶翅背面呈黑褐色,温型个体翅基部至中域闪着蓝色金属光泽。翅腹面高温型个体为白色,具有许多小黑点;低温型个体呈淡黄褐色,具许多围有淡色环纹的黑色或褐色小点。雄蝶翅背面闪着淡蓝色金属光泽,外缘黑色区较宽。寄主为酢浆草科植物,特别是黄花酢浆草。分布于我国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和西南区。</p><p class="ql-block"><b>2.浓紫彩灰蝶:</b>Heliophorus ila</p><p class="ql-block">雄蝶:翅面呈深紫色,带有金属光泽,后翅亚缘后半部有橙红色新月形纹。雌蝶:翅面以橙色斑纹为主,并伴有红色斑点,前翅具不规则橙红色斜斑,后翅黑斑与橙红斑交错排列。翅反面:雌雄均为黄色底色,外缘具红色斑带,伴生黑斑及白色细线。前翅臀角具长形黑斑,后翅散布黑色圆斑及条形斑。寄主蓼科植物,特别是火炭母草和羊蹄等。分布于我国华中区、华南区和西南区。</p> <p class="ql-block"> <b>第三展厅:追蝶逐梦</b></p><p class="ql-block">围绕蝴蝶的科研与文化价值展开,展示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邓合黎团队16年横断山蝴蝶调查的成果,包括21779只蝴蝶的采集数据和10万条生态学信息。同时,呈现蝴蝶在艺术、文学中的象征意义,如传统纹样中的蝴蝶元素。通过电子书或纪录片形式,让观众查阅团队编写的《横断山蝴蝶·蛱蝶卷》等科研著作,感受科学探索的艰辛与魅力。</p> <p class="ql-block"> <b>传统文化中的蝴蝶纹样</b></p><p class="ql-block">传统艺术中的吉祥图案:在明清时期的工艺品中,蝴蝶常作为吉祥纹饰出现,特别是在瓷器、刺绣和玉器上:</p><p class="ql-block"><b>瓷器</b>: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粉彩瓷盘(如清乾隆粉彩花蝶纹盘)常以蝴蝶配花卉,寓意“蝶恋花”或“花好月圆”,象征爱情与幸福。</p><p class="ql-block"><b>刺绣</b>:中国丝绸博物馆藏的明清刺绣(如苏州刺绣)中,蝴蝶与牡丹、兰花等组合,寓意富贵与美好生活。</p><p class="ql-block"><b>玉器</b>:蝴蝶图案在清代玉雕中常见,象征福气和喜庆</p><p class="ql-block"><b>文学与哲学</b>:我国道教经典《庄子·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故事将蝴蝶作为人生哲理的象征,探讨现实与梦境、生命与转化的关系。</p><p class="ql-block">在西方文化基督教传统中,蝴蝶常象征复活与重生,因其从蛹到蝶的蜕变过程被比喻为基督的复活。蝴蝶的美丽和蜕变过程常被用于心理治疗或艺术疗法,象征希望和成长。西方心理治疗中用蝴蝶意象帮助患者克服创伤,体现其积极心理作用。</p><p class="ql-block"><b>佛教艺术中的蝴蝶</b>:在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艺术中,蝴蝶常出现在花卉或莲花图案中,象征纯净与自然的和谐。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蝴蝶与花卉常作为净土世界的背景,寓意极乐世界的美好;在藏传佛教的唐卡中,象征生命的多彩与短暂,启发修行者体悟无常。</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锦瑟》是唐代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中写到,“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两个典故,“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两幅极具画面感的景象,营造出空灵飘渺的意境。让我们在品味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诗人深沉的情感。正在于他用最朦胧的笔触,写尽了最清晰的人生 —— 我们都在追忆中成长,在惘然中懂得,在时光的弦柱间,弹唱着属于自己的华年。</p> <p class="ql-block"> <b>第四展厅:蝶变新生</b></p><p class="ql-block">聚焦蝴蝶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通过案例展示蝴蝶栖息地修复、濒危物种保护(如君主绢蝶)的实践,并强调蝴蝶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如传粉、指示气候变化等。设置生态区模拟蝴蝶自然栖息地,观众可近距离观察活体蝴蝶,了解保护措施如何帮助蝴蝶种群恢复。</p> <p class="ql-block"> <b>有趣的生态行为</b></p><p class="ql-block">蝴蝶的研究具有多个面向和领域,有传统分类、分子分类、系统发育等,其中最有趣也最困难的应当是生态行为研究。蝴蝶在幼生期和成虫期有各种不同的行为,都是为了抵御生存压力而长期演化而来。观察生态行为之所以不易是因为实验过程很难完整模拟野外环境,观察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但同时这也协助蝴蝶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p><p class="ql-block">蝴蝶在长久的演化过程当中形成了丰富多彩且有趣的各类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p><p class="ql-block"><b>天敌:</b>蝴蝶主要的天敌主要是鸟、蛙、蜘蛛、螳螂、寄生蜂等动物,还有人类。</p><p class="ql-block"><b>伪装:</b>以不被发现为目的,身体的颜色与环境颜色一致,如枯叶蛱蝶。</p><p class="ql-block"><b>拟态:</b>其形态和颜色都模拟生物特征,混淆敌人认知,知难而退。如<b>枯叶蛱蝶</b>。</p><p class="ql-block"><b>警戒色:</b>以鲜艳的颜色给敌人警告,如<b>金斑蝶</b>幼虫和成虫身上鲜艳的颜色,就在警告敌人自己有毒。</p><p class="ql-block"><b>共生关系:</b>蝴蝶与其他生物建立互助关系,如<b>蓝灰蝶幼虫</b>会分泌蜜露“蚂蚁”,借助蚂蚁力量抵抗其他敌人。</p> <p class="ql-block"> <b>第五展厅:追蝶实验室</b></p><p class="ql-block">以科普教育为核心,提供蝴蝶标本制作、翅膀画作创作等互动体验,并设有科研咨询台,解答观众关于蝴蝶分类、行为的疑问。此外,实验室还展示蝴蝶研究的技术手段,如样线调查法、DNA条形码技术等。</p><p class="ql-block">同学亲手感受昆虫,参观蝴蝶各种标本,参观了待孵化的蝴蝶蛹,深化了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b>这些蝴蝶标本是目前追蝶记蝴蝶博物馆内重要的二级保护类蝴蝶</b></p> <p class="ql-block">这次半日研学活动,在我们心中掀起层层涟漪。在追蝶记蝴蝶博物馆中,我们系统的了解蝴蝶从卵到成虫的完整生命周期,认识了拟态、警戒色等生存智慧。当我们看到枯叶蛱蝶以假乱真的伪装时,深刻体会到生命为生存而迸发的创造力;当联想在博物馆博中关于蝴蝶瓷器、玉器、刺绣的细腻纹理,以及古诗词中借蝴蝶抒发情感时,又感受到人类对自然之美的永恒追寻。这种跨越物种的共鸣,让我们对"万物有灵"有了更真切的体悟。</p><p class="ql-block">蝴蝶虽是非常小众的昆虫,但它与人类的辩证关系,却给予我们更深层次的启示:那就是尊重生命不应止于对单个物种的保护,而是需要以谦卑之心理解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每一个选择为蝴蝶停留的目光、每一次拒绝使用杀虫剂的决策、每一场呼吁生物多样性的对话,都是对“蝴蝶效应”的积极回应。当更多人成为生态网络中自觉的“振翅者”,我们终将见证:对自然的善意,终将以指数级的方式回馈人类自身。</p><p class="ql-block">让我们以蝴蝶为师——既学习它亿万年进化的生存智慧,更领悟它用翅膀书写的生态哲学:真正的文明进步,不在于征服自然的力度,而在于理解生命关联的深度。唯有如此,人类才能与万千物种共同和谐发展,在生物多样性的和风中,飞向更可持续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