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伏将辞夏 新凉欲应秋

翟老四

<p class="ql-block">  末伏将辞夏 新凉欲应秋</p><p class="ql-block"> 岁月流转,光阴如梭。念叨着末伏,末伏就来了。今年的末伏时间是8月9日至8月18日,末伏,作为三伏天的最后一伏,标志着漫长的酷热暑气即将轻轻散去,凉爽的秋风即将悄悄来临。</p><p class="ql-block"> “三伏”,从7月16日的初伏启航,历经中伏的热烈,直到末伏的缓缓落幕,仿佛是大自然的一场热烈告白,而我们,又在这个季节的更迭中见证了一切。</p><p class="ql-block">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最潮湿、最难熬的一段时期,而末伏还是三伏中的最后一伏。所谓“伏”,就是“暑气潜伏于地”之意,标志着一年之中最炎热的时节,可见末伏的热度依然不容小觑,所以“末伏”,也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秋老虎”。</p><p class="ql-block"> 古人云:“冷在三九,热在三伏。”而末伏正是在这“三伏”中的最后一关,又称“终伏”,也是季节转换的关键节点。《七月令七十二侯集解》记载:“末伏,言阴气将起,阳将退也。”此时,自然界开始显现秋的征兆。</p><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末伏》:“今朝复何朝,末伏云暮节。赫赫炎光中,悠然抱微月。”生动描绘了末伏时节暑气未消,却已见秋意的特殊气象。虽然暑气犹存,但早晚已经能感受到丝丝凉意。宋代诗人陆游的《末伏》:“末伏将辞夏,新凉欲应秋。”元代方回的《末伏》:“末伏新秋近,微凉暑渐收。”准确捕捉了末伏时节气候转变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末伏将尽处,新凉入梦来。”蝉鸣渐弱时,暑气仍恋栈。末伏,这个夏秋交替的特殊时节,承载着古人顺应天时的生活智慧。从杜甫“末伏关河远,秋霖烟雾多。”的感慨,到陆游“末伏垂垂尽,新凉故故生。”的欣喜,诗人用笔墨记录了这个过度时节的独特韵味。</p><p class="ql-block"> 传承末伏习俗,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是对自然规律的顺应。在传统习俗方面,末伏有着丰富的活动。民间有“头伏饺子,二伏面,末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寓意着通过饮食来调节身体健康,烙饼摊鸡蛋的寓意是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材,有助于补充体力。</p><p class="ql-block"> 它不仅仅是食物,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情感纽带。它不仅是味蕾上的盛宴,更是文化与习俗的传承。每一张烙饼,每一片摊开的鸡蛋,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p><p class="ql-block"> 末伏是一个传统智慧和养生理念的节气,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首先要注意饮食结构的调剂,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其次,要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同时,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p><p class="ql-block"> 这时节,切莫贪恋空调的凉爽,让身体在自然风中慢慢地适应季节的更迭;也勿要贪杯冷饮,以免伤了脾胃,辜负了即将逝去的夏日好时光。让饮食有规律,起居有节奏,运动有适度,让身心在自然的节奏中和谐共生。</p><p class="ql-block"> 末伏到来以后,民间有着很多习俗和说法,比如有句俗语:“末伏有三怕”。怕什么呢?这里的“怕”是指对农业生产有影响的自然现象。“伏雨来临,囤里多米。伏晴时节,囤里无米。”古人总结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伏天雨水充足,那么庄稼的生长自然就有了保障,若是伏天的雨水跟不上的话,在炎热的天气烘烤下,庄稼就会严重缺水,导致庄稼产量的减产,影响人们的收获。</p><p class="ql-block"> 去杭州接大外孙女来淄博过暑假,一去就待了月余。正是三伏天的前期,种上的春玉米,刚刚开花授粉,就受到了干旱的侵袭。从杭州回来发现秸秆上的玉米,个个低垂着头,扒开外皮一看,三分之二是瘪子,心中凉了大半截。正因为如此,古人总结出伏天里要“三天一场小雨,五天一场大雨。”才能保证庄稼的正常生长。</p><p class="ql-block"> 次之,伏天里害怕刮大风,末伏前后农作物纷纷进入灌浆期,逐渐进入了成熟阶段。此时的果实慢慢地增长,农作物也会变得“头重脚轻”,秸秆的生长速度快,是最脆弱的时候。一般的小风对农作物来说,还没有什么大的影响。若是在末伏来一场“台风”的光临,农作物就会有着灭顶之灾。</p><p class="ql-block"> 大风一吹,让农作物的重心偏移,形成了一边倒的情况,即使人们为了减少灾害的损失,将农作物扶起来,它的根、茎、叶,也会程度不同的受到损害。不仅农作物有倒伏现象,并且果树上即将成熟的果子,也会被刮落在地,即使留在树上的也千疮百孔,成了残次品,价格自然受到了影响。正所谓:“末伏谷渐黄,大风要提防。”</p><p class="ql-block"> 从古至今,人们最担心的就是农作物快要成熟了的季节,在末伏天突如其来的冰雹天气,虽然说末伏处在夏秋之交,出现冰雹的概率低,但并不代表没有,一旦出现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农作物及各种水果首当其冲,叶片破碎,茎杆折断,影响光和作用和养分的运输,严重的损害程度几乎是毁灭性的。</p><p class="ql-block"> 了解自然规律,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农业技术不断提高,人们对抗不利天气的手段,将会越来越多,如向冰雹云中播撒碘化银等催化剂,降低灾害风险,但也要防患于未然。</p><p class="ql-block"> 末伏,是告别,也是开始;是结束,也是希望。让我们带着这份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共同期待那个凉爽,诗意盎然的秋天。</p><p class="ql-block"> 翟所祥</p><p class="ql-block"> 2925年8月1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