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溪绿野觅仙踪

闻歌起舞

<p class="ql-block">原创:闻歌起舞</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2407297</p><p class="ql-block">音乐:With An Orchid</p><p class="ql-block">图片:自创+网络(致谢)</p> <p class="ql-block">八月中旬的广州,暑气正盛。清晨七点的阳光已带着灼人的力道,穿过白云山的晨雾,洒在云溪植物园的门牌上。作为国家植物园体系广州迁地保护示范区,这片83公顷的园区,便成了都市人逃离热浪的“绿野仙踪”。</p> <p class="ql-block">我攥着提前查好的园区导览图,沿着指示牌直奔莲池。脚下的青石板还沾着昨夜的露水,倒比柏油路凉上几分——这大抵是岭南园林“借山引水”的巧思,连步道设计都藏着降温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沿步道拾级而下,莲池突然撞入眼帘。261种睡莲与荷花在水面铺展开,粉的、黄的、紫的花瓣顶着露珠,像被晨光镀了层碎金。最惹眼的是宋莲,墨绿的叶片浮在水面,花瓣呈淡青色,边缘泛着古旧的黄。这是用千年莲子培育的品种,去年才在云溪安家。</p> <p class="ql-block">我蹲下身细看,忽然想起周敦颐《爱莲说》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句子。从前读这句,只当是文人的隐喻,此刻见着“宋莲”从池泥里拔节,花瓣却干净得没有一丝杂质,才懂这“不染”从不是凭空而来——是根茎在淤泥里默默汲取养分,是花苞在水下耐住黑暗,才换得水面上的亭亭玉立。</p> <p class="ql-block">广州的夏天高温高湿,植物园的专家特意模拟了它原生地的水环境,池底铺的火山石,既能过滤水质,又能帮根系透气。原来每一株植物的存活,都是科研人员对“生态共生”的精准诠释——不是强行移植,而是读懂它的需求,为它造一个“故乡”。这像极了做人做事,所谓“顺势而为”,从不是随波逐流,而是摸清规律后的精准发力。</p> <p class="ql-block">从莲园出来,往珍稀植物展示园走的路上,遇见了蜜源植物区的“榕亭”。古榕树的气根垂落如帘,遮住了大半阳光,亭下坐满了乘凉的游客。亭柱上刻着“独木成林”四个字,抬头望去,这棵榕树的枝干向四周延伸,竟覆盖了近百平方米的面积。</p> <p class="ql-block">《南方草木状》里有“榕树,南海所植,叶如木麻,实如冬青,树干拳曲,是不材之木也”的记载,从前觉得“不材”是贬义,此刻却有了新解。榕树不似松柏挺拔,却以气根扎土、枝干舒展,为行人遮阴,为鸟类筑巢,为蜜蜂提供花蜜——它的“不材”,恰是“无用之用”。就像我们总追求“栋梁之材”的标签,却忘了平凡岗位上的坚守、对他人的善意,亦是生命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珍稀植物展示园里,57株华盖木格外醒目。这些被誉为“植物界大熊猫”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树干笔直,叶片呈长椭圆形,顶端微微下垂,像谦逊的学者。木牌上写着:华盖木野生种群曾不足10株,如今在云溪植物园扎根,靠的是科研人员研发的“离体培养”技术。</p> <p class="ql-block">我想起去年在林科所见过的组培瓶,小小的玻璃瓶里,几毫米的茎段在培养基里慢慢长出根须——那是生命在实验室里的重生。每一株华盖木都有编号,工作人员会记录它的生长数据,比如每周长几片叶,根系延伸多少。</p> <p class="ql-block">植物不会说话,但它们的每一点变化,都有大数据的回应。这让我想起码字的艰辛历程,一篇稿件从初稿到发表,要反复修改、核对,看似枯燥,却在字斟句酌间传递着思想的力量。原来无论是培育植物,还是打磨文字,都需要“慢下来”的耐心,需要对“生命”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正午时分,阳光最烈,我躲进了云溪庭(自然教育馆)。这座岭南风格的建筑,一进门便让人忘了暑热——穿堂风从雕花窗棂吹过,带着后院的草木香;墙上的镂空砖雕印着木棉花纹,阳光透过砖雕,在地面投下细碎的影子,正是岭南园林“移步换景”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馆内正在举办“新优室内观叶植物展”,广州自主培育的兜兰“绿美”摆在C位,淡绿色的花瓣上缀着紫色斑点,像缀了星光。旁边的展柜里,放着白花盾叶苣苔和狭叶紫薇的标本——这两种是近两年发现的新物种,标本旁还贴着科研人员野外考察的照片:泥泞的山路、沾满露水的采集箱、手电筒下的植物特写。</p> <p class="ql-block">发现新物种要靠运气,更要靠坚持。林业专家在粤北山区找了三年,才在一处悬崖边发现白花盾叶苣苔。当时它长在石缝里,开着白色的小花,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我看着标本,忽然想起哲学课上老师说的“现象与本质”——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事物的表象,却忽略了表象背后的本质。</p> <p class="ql-block">就像这株白花盾叶苣苔,看似普通的小花,背后是千万年的进化,是科研人员的执着。做学问、做工作亦是如此,不能只停留在“看见”,更要“看透”,要在平凡中发现不凡,在坚持中找到真理。</p> <p class="ql-block">下午三点,我沿着“溯溪步道”赶往花城艺术馆。步道旁的小溪里,几只蜻蜓停在水草上,偶尔有小鱼游过,泛起一圈圈涟漪。溪边的野牡丹引人注目。82种野牡丹在云溪扎根,从岭南乡野的小花,变成了城市绿化的景观植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时节的野牡丹花正在枯萎,在烈日下有一种别样的凄美。</span>从前,野牡丹长在田间地头,没人在意,直到科研人员发现它耐旱、花期长,才通过杂交培育,让它成为了园林里的“明星”。这像极了生活中的许多人,或许平凡,或许不被关注,但只要找到自己的价值,就能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绽放。</p> <p class="ql-block">花城艺术馆的造型很特别,从空中看是个偏心的圆环,白色的建筑在绿色草坪上,像一朵盛开的白玉兰。馆内正在举办“千年花城展”:220种植物组成纯美“百花图”,南越王宫御苑重现芳华,逛了600年的花街延续精彩……照片旁的文字写着:“广州的历史,是与植物共生的历史;广州的美,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美。”</p> <p class="ql-block">站在展厅的落地窗前,我望着窗外的草坪和香樟树,忽然有了更深的感悟。云溪植物园的意义,不只是保护植物,更是在教会我们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看待生命。</p> <p class="ql-block">八月的广州很热,但在这里,我看到了植物的坚韧——睡莲在烈日下绽放,华盖木在高温中生长,野牡丹在溪边长盛不衰;我也看到了人类的智慧——科研人员为植物营造家园,设计师让园林与自然相融,每一个细节都藏着“城园共融、生态共生”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走出艺术馆时,夕阳已西斜,想起今天的所见所闻:千年的宋莲、新生的华盖木、执着的科研人员、精巧的岭南园林……原来,生命的意义,在于传承,在于创新,在于坚守,在于和谐。</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jia1mm" target="_blank">峄山朝圣记</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