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赫尔辛基掠影 2025.7月

游四方

<p class="ql-block">这是赫尔辛基市中心的坦佩利岩石广场,岩石广场中央巨大的岩石上静静地落着一架“飞碟”,周围都是居民楼。你怎么也猜不出这“飞碟”竟是一座教堂,它既没有哥特式的尖塔,也没有拜占庭式的葱头穹顶,这教堂顶像犹太人的无边小圆帽:基帕。这是坦佩利奥基圣殿教堂。</p> <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赫尔辛基市中心人口增长,原有教堂已不够容纳更多的教徒,为方便居民就近参与宗教活动,市政府决定建一座新教堂。为减少对居民区的干扰,还要兼顾低成本和保护环境,建筑师提出利用天然岩石高地建造半地下教堂,充分利用和保留自然景观。施工时把天然花岗岩体向下爆炸、挖掘而成,主体嵌入岩石内部,用玻璃覆盖穹顶部,直径达24米,内壁保留原始岩壁纹理,入口是隧道,外形近似飞碟。主体炸出的碎石围着圆顶堆成一圈。是全球唯一完全建于岩石中的教堂。教堂内中央圣坛与自然光线融合,岩壁渗水形成天然声学效果,可进行宗教活动或举办音乐会。</p><p class="ql-block">这是教堂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  自中世纪起,管风琴便与基督教教堂融为一体,用于演奏宗教音乐、赞美诗及圣咏,通过宏大的音响营造神圣氛围,寻求与神对话。 </p> <p class="ql-block">坦佩利奥基岩石教堂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成为芬兰现代建筑的代表作,建成后迅速成为赫尔辛基地标,吸引了全球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Oodi 是赫尔辛基城市中心图书馆的名字,中文意思是“颂歌”。主体采用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外观以玻璃幕墙和钢结构为主,表面覆盖芬兰云杉木装饰。内部空间采用拱形结构与玻璃幕墙结合,形成通透、轻盈的视觉效果,通过开放式设计消融建筑边界,与自然环境互动。 ‌</p> <p class="ql-block">这轻盈、飘逸、通透的船形图书馆满载人们驶向知识的海洋。</p> <p class="ql-block">这建筑外观形状迥异的是1998年建成的奇亚斯玛当代艺术博物馆。 芬兰以建筑设计闻名,其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和生态设计理念在全球享有盛誉。芬兰建筑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既保持了城市活力又提供了静谧空间。</p> <p class="ql-block">赫尔辛基当代艺术博物馆前的雕像是曼纳海姆。曼纳海姆是芬兰军事、政治人物,曾任芬兰国防军总司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指挥芬军抵御苏联和驱逐纳粹德国,他因军事成就和政治影响力被称为芬兰民族英雄。</p> <p class="ql-block">芬兰议会大厦建于1926年至1931年期间,是芬兰议会的办公场所。芬兰议会大厦建筑外观正面有14根高约17米的圆形石柱,雄伟庄重,象征国家的意志和力量。它的对面就是颂歌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草坪中央有几座由600根“音管”组成的钢铁雕塑,像变异了的管风琴,正以凝固的姿态演奏着芬兰的灵魂乐章。每根钢管镂空纹路不同,海风吹过会发出呜—呜的天然哨声,据说像“芬兰颂”的前奏,这就是赫尔辛基西贝柳斯公园的音乐纪念碑!1967年落成时因太抽象曾被吐槽。</p> <p class="ql-block">管风琴雕塑的旁边是赫尔辛基音乐学院。</p> <p class="ql-block">中央车站是赫尔辛基的标志性建筑,于1909 年建造,是20世纪初车站建筑中的珍品,反映了向现代派建筑发展的趋势,被称为装饰艺术风格最早、最纯粹的作品,最醒目的是一个高高的穹顶钟楼,古老的红砖让这座大型建筑充满了年代感。</p> <p class="ql-block">芬兰国家美术馆,也叫阿黛浓美术馆,始建于1887年,以古希腊女神神殿命名,寓意这里是艺术的神圣殿。</p> <p class="ql-block">阿列克塞西斯·基维是芬兰著名剧作家、小说家,1834年10月10日出生于努米耶尔维村,1872年12月31日逝世于图苏拉。他是第一位用芬兰语创作的作家,作品真实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包括《库勒尔伏》《荒原上的鞋匠》《七兄弟》等。 ‌在芬兰有很多雕像,凡是为国家做出过贡献的人都会被人民纪念。</p> <p class="ql-block">赫尔辛基大教堂还叫白教堂,是赫尔辛基最著名的建筑,位于议会广场,是一座路德派教堂。赫尔辛基大教堂建于1852年,建筑以白色为主,配以淡绿色的圆顶,结构精美,气宇非凡,堪称芬兰建筑艺术上的精华。</p> <p class="ql-block">在芬兰赫尔辛基大教堂前的参议院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帝俄时代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铜像》。这座铜像既庄严又细腻,展现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威严。他身着戎装,目光远眺,显得气势磅礴。芬兰在14世纪开始被瑞典统治,直到19世纪初。1809年的俄瑞战争中,俄罗斯帝国击败了瑞典,迫使瑞典将芬兰割让给了俄罗斯帝国,成为俄罗斯帝国管辖下的一个自治大公国。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也兼任芬兰大公。尽管是异族统治者,但据说亚历山大二世给予了芬兰人很多自主权,赢得了不少芬兰人的好感。这座《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铜像》就是为纪念他给予芬兰充分的自治而塑于1894年,并在1917年芬兰独立后依旧保留在大教堂前。</p><p class="ql-block">感慨芬兰人民对历史的尊重,对事实的尊重,乃至对一个曾经的统治者善待被统治者的尊重,因为好与坏都是真实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教堂正在进行修缮,转个角度看。</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前的广场两侧有一对双胞胎建筑。一座是赫尔辛基大学主楼,另一座是赫尔辛基市政厅。</p> <p class="ql-block">赫尔辛基红教堂,正式名为乌斯别斯基教堂,建于1868年,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最大的东正教教堂。 它的建造与俄罗斯帝国统治芬兰的历史密切相关。1862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当时任芬兰大公国君主,他支持建造这教堂,由俄罗斯建筑师设计。红砖外墙和13座镀金洋葱顶是标配,融合了俄罗斯拜占庭风格,现为芬兰国家文化遗产和赫尔辛基地标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这个建筑在南码头,色彩把我们吸引过去。</p> <p class="ql-block">里面有很多吃饭的小餐馆和售货的摊位。</p> <p class="ql-block">至今他们还在用着环保的有轨电车。</p><p class="ql-block">再见!历史与现代融为一体的芬兰·赫尔辛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