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唯有人类女性有月经,其他雌性动物却没有?

冬暖夏凉

<p class="ql-block">其实并非所有动物雌性都没有类似“月经”的生理现象,只是人类女性的月经表现更明显、规律,且与其他哺乳动物的“动情周期”存在差异。人类女性的子宫内膜会周期后增厚,为受精卵着床做准备,若未怀孕,增厚的子宫内膜就会脱落,伴随出血,形成月经,这个周期约28天,是人类独有的“月经周期”。而多数雌性喂乳动物比如猫、狗、牛等,虽然也有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但未受孕时,子宫内膜通常会被身体吸收,而非脱落出血,所以看不到明显的“流血”现象,它们的周期更关注“发情期”也就是排卵期,此时才会表现出接受交配的行为。</p> <p class="ql-block">灵长类动物中,有些与人类更为接近,比如猕猴、黑猩猩等,它们的雌性也会有类似月经的出血现象,只是周期和出血量与人类不同。黑猩猩的周期大约30天左右,出血时间较短,通常只有几天,且出血量远少于人类,这是因为它们的子宫内膜结构和人类存在差异,脱落的程度较轻。</p> <p class="ql-block">像牛、马这类喂乳动物,雌性的周期更偏向“动情周期”,重点在于排卵期的表现——发情时会主动接近雄性,身体出现特定的行为和生理变化。但即便未受孕,子宫内膜也多以吸收而非脱落的方式完成周期循环,所以很难观察到类似月经的出血。</p> <p class="ql-block">这些差异本质上是不同物种在进化中形成的繁殖策略导致的;人类需要更稳定的子宫内膜来支持胎儿的长期发育,未受孕时的脱落是为了快速重置生殖系统;而其他动物更注重在特定发情期高郊受孕,子宫内膜的吸收机制能减少能量消耗,更符合它们的生存需求。</p> <p class="ql-block">从进化角度来看,人类之所以有明显的月经,可能与独特的生理结构和繁殖策略有关。人类胎儿在母体内发育时,对母体的营养需求极高,子宫内膜需要更厚、更稳定的结构来支撑胎盘,若未受孕,脱落而非吸收增厚的内膜,或许是为了快速清理,为下一次受孕做更彻底的准备。另外,人类没有固定的“发情期”,全年可受孕,月经周期的规律性有助于女性感知自身繁殖状态,这在进化中可能具有一定优势。简单说,其他动物并非完全没有类似周期,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人类的月经是更特殊、更明显的子宫内膜脱落现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