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工业学校——四十名康巴学子的 青春岁月

康人 • 荆林钢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年过花甲,读过的书不多,只进过四所学校,康定建设小学、康定中学、泸定中学和重庆市工业学校,是这些学校培育了我,奠定了我人生的基础,前三所学校我都先后写了一些文字,今天就写写我读过的最后一所学校一一重庆市工业学校吧。</b></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毕业留影</span></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全班同学在红岩村的合影</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全班同学在重庆建院合影</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班同学在长寿川维厂合影</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笔者在学校大门口留影</h5>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岁月如梭,四十多年过去了,时光回到公元一九八O年十月,四十名来至全州各县的青春少年聚集到州招待所会议室,他们是参加当年高考达到州内中专录取线的应(往)届高中毕业生,将前往千里之外的重庆市工业学校工民建专业学习。</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学校教学楼前的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九七九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启步,甘孜州与全国的一样,艰难的迈开了经济建设的步伐,但一个实实在在的困难摆在了甘孜州的决策者面前,那就是经济建设的专业人材严重缺乏,当地的基础教育与内地存在较大差距,考上大、中专学校的学生较少,况且零星的大、中专毕业生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建设的需求,怎么办?由州内招生送到内地委培成了最现实的办法。</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测绘实习留影</span></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重庆建院的外聘老师辅导作业</h5>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八O年十月初的一天,这四十名学生在州里委派的专职班主任甘德贵老师的带领下,乘坐两辆解放牌客车一辆解放牌货车(拉行李)从康定出发踏上了求学之路,两天后到达成都北门火车站,再经过长时间的候车,晚上八点左右坐上了成都至重庆的列车,又经过十余小时的颠簸,于次日上午到达重庆菜园坝火车站。</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川维厂实习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闲暇时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学校派出的一辆团结牌大货车等在火车站,在甘老师简短的与学校接站人员衔接后,我们登上了去学校的车辆,一路上的疲惫暂时消除,大家瞪大了双眼,好奇的打量着心中十分向往的山城重庆,憧憬着未来三年的都市学习生活,要知道那时的交通极为不便,重庆是很遥远的地方,这四十名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出远门。</b></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与甘德贵老师在一起</span></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与冉碧华老师在一起</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与张河清老师在一起</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与祝汗如老师在一起</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与候金生老师在一起</h5>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半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了目的地一一重庆市工业学校,学校在重庆市渝中区化龙桥</b><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span><b style="font-size:20px;">个小山坡上(交农村360号),紧邻八路军重庆办事处红岩村,一进学校,校园操场中间有一类似厂房建筑,上一道长石梯有一幢三层砖房(后来知道那是教学楼),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不像学校,倒像一个工厂,说实话心里有点失望,在学校老师们的招呼安排下,我们很快的进入了寝室,收拾完备,三年的学习生活正式开始。最记得的是,我们这一行二十九名男生,在整个三年的学习生活中,一直没有安排进入学校的男生宿舍楼,开始是学校后面小山坡上一幢独立的单层青瓦房,后来调整到女生宿舍的一楼(半地下室),可能是学校怕甘孜去的男娃娃太野不好管理吧,哈哈哈!</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测绘老师安微贞</span></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师生情</h5>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学习生活开始了,由于我们班比较特殊,入学时间较学校的其他新生要晚一些,因此学校在我们到校后马上开始了正常教学工作,编为工民建八0级二班,知名度更高的名称是“小甘孜班”(在我们前一年学校已受州里委托代培了一个机械专业班大家叫他们“大甘孜班”),学校为把我们这个班教育教学质量抓好,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老师也绞尽脑汁上好每一节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英语老师怕我们中学教育与内地有差距,专门从二十六个字母教学开始。理论力学的李老师是个慈祥的中年女老师,接到我们班的教学任务后一直心焦一个问题,她讲的四川话同学们听得懂不。制图课的姚老师在开课前好几天就把所需的工具写成清单,叫甘老师告诉我们,让我们有时间准备,数学课王老师,反复认真的给我们讲解,有时可能自己都讲乱了,于是经常冒出一句抱怨的话:“实在不懂就算了,我读书时也没懂”,然后继续讲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为了我们这些学生毕业后能胜任州内的建设任务,学校专门为我们准备了“冬季施工”、“工程抗震”等这些适应甘孜州内工程特殊性要求的内容,在相关课程中讲授,这些内容学校同专业的其他班级是没有讲授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当时,粮食、付食还靠计划供应,而我们的户籍全部在甘孜,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当地没有物资供应,为解决我们的生活基本需求,除州里按时将粮票寄到学校外,学校还指派专人协调市上有关单位解决肥皂、食油、女同学的卫生用品等物资,并将我们纳入学校助学金帮助的范围,资助家庭困难的同学。农历四月八是康定的传统节日“四月八”转山会,学校专门给我们班放假一天,组织活动,老师们也来参加。每年寒假由于路途远,时间短,班上总有一部分同学留校,为使留校同学愉快的渡过假期,特别是春节,伙食团都要留下一名师傅为留校的同学做饭,春节还邀请留校的同学一起包饺子,熬青茶(制作酥油茶的第一步)、炸果子(一种康定的地方食品),校领导、老师与同学们团年,让大家身在异乡却不孤独。</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休闲时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为了学以致用,扩宽眼界,学校还专门组织我们到长寿四川维尼伦厂、大足汽车制造厂、成都春南商场、岷山饭店等当时川内规模大、技术先进的工程参观、学习、实习,并在重庆建院、重庆城建校、重大等院校外聘老师给我们授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为陶冶情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组织我们到大足石刻、新都桂湖、都江堰等地参观学习。</b></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陈小星同学因病回蓉全班同学们在</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菜园坝火车站送别</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室友</h5> <p class="ql-block"><b>公元一九八三年,在老师们亲切的关怀、辛勤的教育下我们圆满的完成了三年学习任务,通过三年的学习生活,我们深深的爱上了这个不算美丽的校园、爱上了如父似母的老师,七月带着眷念、不舍,在老师们期望的眼神、殷切叮咛中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母校一一重庆市工业学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十年过去了,因为诸多原因,我没有回过学校,但老师们的音容笑貌无时无刻不在脑海中萦绕。许校长、辛老师(校团委)、数学:王老师、梁老师,制图、预算:姚老师,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材料力学:祝老师,建筑构造:王老师、袁老师,钢筋混凝土结构:张老师,钢结构、结构力学:候老师,测量、施工组织:安老师,理论力学:李老师,施工技术、建筑机械:李老师,给排水:陈老师,体育:吴老师,班主任:甘老师、冉老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不知老师们是否还健在,也不知他们能否看到这些文字,愿仙逝的老师安息!愿健在的老师安康!愿母校辉煌!</b></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毕业了</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毕业后的小聚</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当年的数学梁老师(女士)夫妇</span></p> <p class="ql-block"><b>后记:这两年写了很多关于康定、关于甘孜、关于雪域的文字,一直想写写我的母校,她虽然不在甘孜,可是甘孜的过去、甘孜的今天、甘孜的未来好像又都有她不明显的印迹,四十年前,四十名懵懂少年在她的怀抱里渡过了三年美好的时光,四十年来,这四十名少年通过各种途径为甘孜这片热土付出自己的青春智慧,现在都已变成花甲老人,这段美好的时光,深刻的印象应该留下来,留在重庆、留在甘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有一天我偶然看到学校的网站,在校史中关于当年重庆与甘孜对口支援,学校培训的两个甘孜班的历史只字未提,我与网站工作人员交流了一下,她们根本不知道此事,我认为这件事对学校、对我们都是个很重要的事,不应该忘记,于是撰此文,让现在学校的师生知道这段历史,让自己记住那翩跹的青春岁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那时有首很火的歌《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四十年后我欣然命笔……</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