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116)| 闲暇偶得

光翟

<p class="ql-block">我们看别人,都是站在我们自己的视角,用我们自己的观点去判断,忘记了别人也是一个主体,他(她)的一切思想行为都由他(她)自己负责,也只能由他(她)自己负责,正如我们自己一样。可笑的是,我们总是拿着人家根本就不知道的东西去对待人家(一如别人对待我们一样)。人生多少可笑可悲的事情往往都是这样产生的。人与人的隔膜如同万重大山,也如远隔重洋……</p><p class="ql-block">——如果人人都忙于枯燥的思东想西,做些隔靴搔痒的事情,那世间该是多么无聊。也许,随遇而安,不管“人家姑娘嫁给谁,只要有酒喝就好”。</p> <p class="ql-block">价值从来都是主观的。因为价值观念不是人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积淀之后的精神产物,具有无可争辩的思辨性,而且一旦人的境遇、思想乃至感情发生了变化,其价值观念就会随之改变,在新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价值观念。况且,抱持什么价值观,是因人而异的,有多少类型的人,就有多少种价值观念。所以,价值观不仅是主观的,而且是可变的;因而在很多人那里,“不忘初心”也只是没忘而已,不见得在坚守,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腐化堕落分子呢。</p> <p class="ql-block">说到底,艺术是现实的“抽象”,即令是形象艺术,也只是生活的“截图”或“拼图”。至于创作者的所谓解读,也只是一厢情愿的呓语,在不同的读者那里,都会有不同的解读,所谓共性的理解,仅仅是相同的观念下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机关事业单位都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把手如果业务能力强,主管业务的副职就会弱势化;如果一把手是社交型,善于纵横捭阖,多主外少在“家”,主管业务的副职就会强势化。所以,有能力的副职不喜欢懂业务的一把手,反之亦然。</p> <p class="ql-block">是啊,人活的就是一股精气神!今天读贾平凹的《老生》,更确信了这个观念。人与其他动物之不同,只在于人是有精气神的,否则人还活个什么劲儿呢。人能生存下来、发展壮大,成龙成凤,全靠精气神。一般来说,人都是热爱生命的,都希望自己能够长命百岁;那些寻短见的人,都是因为觉得生无可恋,才视死如归的。人又是最怕孤独的,所以总想找人说话,以排遣自己的寂寞。没文化的,就找街坊邻居说三道四,说个心里痛快才能睡个好觉;有文化的,可以不找人说话,而是在纸上说话,把自己心里想的都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以期得到读者的共鸣和共情。如此说来,人无非是害怕寂寞的动物罢了,只是在表达方式上才见出不同,至于高下,那是文人们自己的说法,其实文人和粗人没有本质的区别。</p> <p class="ql-block">他人就是自己。因为所谓的他人,并不是他人本身,而是我们自己的认知在他人身上的投射,离开了我们既有的观念与认知模式,根本就无法了解他人,而这个他人其实是我们自己不经意间创造出来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人就是我们自己。</p> <p class="ql-block">面对不断出现的人生纠结,没有一劳永逸的灵丹妙药,只有暂时的解脱。旧的纠结之后,又是新的纠结,让我们的灵魂永不得安宁。这就是人生。根本的问题在于,人生本就是矛盾的统一体,它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任何理性的教条都是有条件、有局限的,它能触动我们的灵魂,却无法了却我们的矛盾心理。能够解决我们疑问的答案,最终来自我们自己,且这答案只能解决问题于一时,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探索,使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摸索之中前进。</p> <p class="ql-block">陶渊明的诗文体现了他的生活哲学,亦即如岩竹之实践人学。陶令入世不遂而归隐,这种归隐似是避世,实为归于己心。他倾尽才情去生活,达到了心灵之和谐。这里面虽有“有志不获骋”的遗憾,但能够退而修身、任情旷达,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了自成一体的安然境界,实属不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