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明代迪庆</span></p><p class="ql-block">分属丽江府、永昌府,部分属云南都司。永乐四年(1406年)正地名月,设镇道、扬塘二安抚司,隶云南都司,以土酋阿密、禾吉为安抚</p><p class="ql-block">使,授以印章。同年(1406年)四月,设革甸长官司,隶云南永宁府,治地洛吉中村,洛吉、 俄雅、东厄东坝一带属革甸长官司,土酋阿措为革甸长官,给以印章、赐官服、银带、彩币。同年,在临西县境设剌和庄长官司,直属云南都司管辖。 </p><p class="ql-block">成化至崇祯年间(1483-1639年),迪庆地区为丽江土司木氏统治。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木氏土司木增支持噶玛巴红帽系第六世活佛昂吾却吉汪秋在小中甸康司寺完成《甘珠尔》刻版。 </p><p class="ql-block">崇祯十二年(1639年),蒙古和硕特部南下康区,木氏土司势力退出,迪庆成为和硕特部辖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元朝时期</b></p><p class="ql-block">元宪宗三年(宝佑元年,1253年)十</p><p class="ql-block">月,忽必烈征大理,在中甸春独、良美、士旺、木斯扎、冷都、撒苏碧一带“革囊渡金沙江”,后平大理国。 </p><p class="ql-block">至元六年(咸淳五年,1269年)九月</p><p class="ql-block">二十八日,察罕章分到站户五百户,于西蕃小旦当设立马站(今大、小中甸凡藏语称“达拉”者,皆为元时之马站站户)。 </p><p class="ql-block">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设奔不尔</p><p class="ql-block">亦思刚达鲁花赤二员,分驻独克宗、格咱, 下设若干热乌,再下分若干不等的舒卡(庄园),土司制度形成。</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迪庆是云南茶马古道由滇入藏的最后一程</b></p><p class="ql-block">这条古道在7世纪吐蕃南下时开通,宋代兴起,历元明到清代达到极盛,民国晚期逐渐衰落。历史上,茶马古道经过迪庆境内的主干道超过800千米,加上辅助干道和支线全长近3000千米。</p><p class="ql-block">目前,其中的十二栏、二十四道拐、阿墩子、梅里水、岩瓦等19条路段还保存完整,而且还有部分短途的路段仍在运行,这些古道的沿途还保留有数量众多的古驿站、马店以及石刻等遗迹遗物。</p><p class="ql-block">作为历史悠久的线性文化遗产,途经迪庆的茶马古道上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它们既是一千多年来汉、藏等各民族友好往来的见证,也是研究西藏文明东向发展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古代贸易往来靠马帮充当主角。迪庆和外间的盐茶毛布药材百货贸易使用的马帮和外来马帮因此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中, 在滇川藏“大三角”的丛林草莽之中,踩踏出一条神秘的古道,道中右板上深深的马蹄印和道旁石壁上镌刻的藏文如今仍较好保存着,向人们诉说着滇川藏结合部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历史。这条被称为“茶马古道”的千年古路至今依旧在各民族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p> <p class="ql-block">迪庆自古以来就是滇、川、藏三省区各民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是“藏彝民族走廊”和“茶马古道”的核心区域,为内地农耕文明与青藏高原游牧文明的交融地带。</p><p class="ql-block">历史上,曾有氏羌、白狼、吐蕃、裳人、磨些、施蛮、顺蛮、蒙古等众多民族群体在这里辗转迁徒,生产劳作和繁衍生息,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独具特色的文物遗迹。各种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和崖画石刻遍布全州,其中尤以石棺墓葬、金沙江崖画、藏文石刻和藏传佛教寺院建筑最具特色。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松赞林寺</b></p><p class="ql-block">汉名“归化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是康藏“十三林”之一,为云</p><p class="ql-block">南省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 </p><p class="ql-block">该寺于1679年由五世达赖奏请康熙皇帝赦准修建,并赐名“噶丹·松赞林”,后雍正皇帝赐名“归化寺”,历经多次扩建,到清乾隆年间达到鼎</p><p class="ql-block">盛时期。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白水台东巴胜迹</b></p><p class="ql-block">白水台东巴胜迹:位于香格里拉市三坝乡白地村委会。胜迹由白水台摩崖石刻、祭天坛、舞蹈场、求子洞、华泉台地、阿明灵洞等组成。白水台周围是纳西族东巴文化发祥地, 唐宋时期这里已被当作圣地崇拜,相传东巴教祖师曾在这里设坛传教,佛教高僧释里达多曾在这里修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中华民国</b></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州,设县。设立阿墩子行政委员、中甸县、维西县。 </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6月,德钦改设阿墩子设治局(县级)。 </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4月25日至5月14日,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六军团在贺龙、肖克率领下进入中甸修整。在“中心镇公堂”设立指挥部,并召开《中甸会议》, 作《关于藏区工作政策问题的报告》,形成了在藏区工作的7条政治纪律;宣传并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深得藏族群众及广大僧侣的拥护。</p><p class="ql-block">噶丹松赞林寺开仓放粮,为红军筹集粮秣,支援红军北上抗日。</p><p class="ql-block">时任指挥长贺龙书写“兴盛番族”锦幛赠予寺院,留下了军民团结、民族团结的佳话。 </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月5日,建立地下党金江特区工作委员会。</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b></p><p class="ql-block">1950年,中甸、德钦、维西相继和平解放, 归丽江地区专员公署领导。 </p><p class="ql-block">1954年12 月,松谋活佛任迪庆藏族自治州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并为即将成立的自治州取名“迪庆”。 </p><p class="ql-block">1957年9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成立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松谋活佛当选为自治州第一任州长。</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春秋战国时期</b></p><p class="ql-block">前825一前545年(周宣王三年一周灵王二十七年),象雄部落部分移民</p><p class="ql-block">进入滇西北地区,随之苯教也传入。</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唐吐蕃时期</b></p><p class="ql-block">唐武德四年(621年),迪庆地区设神州,为唐剑南道姚州都督府十三羁縻州之一,治地在今维西其宗,中甸属神州。 </p><p class="ql-block">永隆元年(680年),吐蕃在神州地设神川都督府,辖铁桥十六城,并在中甸木高尼嘎阁与丽江塔城之间金沙江上架设铁桥。</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宋朝时期</b></p><p class="ql-block">宋代(960-1254年), 大理国废节度,设四镇八府,维西县境归么些大酋统辖。 </p><p class="ql-block">以藏传佛教为主导, 多元宗教形成并兴起。绍兴三年(1192年),葛玛</p><p class="ql-block">噶举派高僧卓滚热清传教到达绷波冈下部贡满(翁上),建立翁上密乘院,为中甸最早的噶举派寺庙。</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虎牛拔河 </b>成了云南的象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