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风景】走进江西(之十)宜春(313)

上川

<p class="ql-block"> 宜春简介</p><p class="ql-block"> 宜春市,古称袁州,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东与南昌市接界,东南与抚州市为邻,南陲与吉安市及新余市毗连,西南与萍乡市接壤,西北与湖南省长沙市及岳阳市交界,北与九江市相邻。截至2023年末,宜春市下辖1个区、6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总面积1.87万平方公里,截至2024年末,宜春市常住人口498.88万人。宜春市主要方言为赣语方言和客家方言。</p><p class="ql-block"> 宜春市地处赣西北山区向赣抚平原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秋季短而夏冬季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宜春建县,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宜阳县,唐代宜春分属洪、袁、吉3州。五代吴时,市域分属洪州、袁州、吉州。明代江西分设13府,宜春、万载属袁州府。至辛亥革命后废府,民国三年(1914年)划全省为4道,宜春属庐陵道。1949年7月10日,成立袁州分区,辖宜春、萍乡等8个县。1978年7月,改设宜春地区行政公署,2000年8月,撤销宜春地区,改设宜春市。</p> <p class="ql-block"> (1)宜春灿</p><p class="ql-block">袁州进士半江西,考取状元心里禔。</p><p class="ql-block">榜眼探花也常有,佳人才子一批批。</p><p class="ql-block"> 二0二五年八月廿一日</p> <p class="ql-block"> 名称衍变</p><p class="ql-block"> 据宋《大平寰宇记》载: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刘邦平定江南,在今江西境内设置十八县,均由豫章郡统辖。其中县治设于今宜春市境内的有宜春县(治所在今袁州区)、新淦县(治所在今樟树市)、建成县(治所在今高安市)。当时,因宜春地域“县侧有暖泉,从地涌出,夏冷冬暖,清澄若镜,莹媚如春,饮之宜人,故名宜春县。”</p> <p class="ql-block"> (2)宜春古楼</p><p class="ql-block">南唐刺史造谯楼,知府倾心设备投。</p><p class="ql-block">滴漏铜壶时最准,天文地理世间留。</p><p class="ql-block"> 二00五年元月</p> <p class="ql-block"> 宗教信仰</p><p class="ql-block"> 宜春市古代宗教文化十分发达,在佛教禅宗发展史上具有独特地位。禅宗五大宗派中,沩仰宗诞生于袁州仰山,曹洞宗发祥于宜丰洞山,临济宗的祖庭在宜丰黄檗山。道教天下七十二福地中,閤皂山、始丰山、东白源就在宜春境内。樟树閤皂山是道教灵宝派的祖庭,为江南道教三大名山之一。</p> <p class="ql-block"> (3)宜春八景</p><p class="ql-block">春台晓日水星灵,坑底涌珠观我亭。</p><p class="ql-block">程雪仰山求玉露,征明烟雨别宫廷。</p><p class="ql-block">卢洲印月妍风景,云谷飞潭好画屏。</p><p class="ql-block">钟响化成香火旺,袁京耸翠万年馨。</p><p class="ql-block"> 二0一三年十二月十七日</p> <p class="ql-block"> 道 教</p><p class="ql-block"> 宜春市所处“吴头楚尾”的荆楚文化是道家和神仙家的主要发源地之一,道教组织产生于东汉末,张道陵在蜀中创立五斗米道为其肇始。东汉永元二年(90)至永建元年(126)间,张道陵曾入闇皂山修炼,留有“天师坛”遗迹。这是宜春境内最早的有关道教教派活动的记载。汉末至三国、两晋间,道教在江南各地掀起一轮发展高潮,宜春成为道教教派繁衍分化的重要地区。唐宋道教进入大发展时期,宜春境内道教活动亦日益兴盛。以灵宝派闇皂宗为道派之最。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8)道士孙道冲请于朝,诏赐闇皂山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北宋神宗绍圣四年(1097)敕令龙虎山、茅山、閤皂山为经箓三山。明清道教归于正一、全真二派,而以正一道为官府所重、全真略隐于民间,且二派渐有融合之势,归并于清末以来世俗化的道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破除封建迷信活动的开展,全市道士逐渐改业从事生产劳动,少数人参加工作并转为国家干部。“文化大革命”期间,宫观大部分被毁,道士销声匿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全市道教有所恢复,每年都有到龙虎山天师府授箓的道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佛 教</p><p class="ql-block"> 据《奉新县志》同治版记载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19),奉新县南乡虬峰建白云寺,是为佛教传入宜春之始。魏晋南北朝时期,庐山成为当时江南佛教中心,对宜春影响巨大。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庐山慧远在东林寺与“同志诸贤”“百有二十三人”共结“莲社”,是为中国“净土宗”之开端。隋唐中国佛教形成八大宗派,发展达到鼎盛时期。中唐以后,禅宗独盛于宜春境内,开宗立派,分灯衍化。《靖安县志》记载六祖建庵于县北大梓都,名“曹溪庵”。此后,有在大庾岭上因六祖点化而悟道的五祖弟子慧明开法于袁州蒙山,肇建圣济禅寺,传播南宗禅法。宋元时期,宜春佛教由盛转衰。明清宜春佛教总体上属于衰落期,但明末清初有一次短暂的中兴。民国时期,宜春境内寺院残毁,僧众凋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佛教得到保护,宜春佛教一度有所恢复。“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宜春佛 教受到极大破坏,寺院或毁坏或改作他用,僧尼被迫还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群众自发集资小规模修缮了一些残存寺院,恢复了烧香活动。</p> <p class="ql-block"> 人文综述</p><p class="ql-block"> 宜春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历来为“江南佳丽之地,文物昌盛之邦”。唐代大文豪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其人、其事、其物均典出宜春。韩愈曾在宜春担任刺史,写下了“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的诗句赞美宜春。宜春既有樟树筑卫城、丰城洪州窑、袁州古谯楼、靖安东周墓等486处历史文化遗址和54处名山名胜,又是佛教禅宗祖庭。天下禅宗五大宗派有沩仰、临济、曹洞三宗发祥于宜春。</p> <p class="ql-block"> 饮 食</p><p class="ql-block"> 宜春人的饮食以辣为主,无辣不欢,还喜欢吃姜,生姜腌一下当零食吃。</p><p class="ql-block"> 宜春菜以慈化鸡、南庙豆腐、彬江黄牛肉为代表。</p> <p class="ql-block"> 习俗打春锣</p><p class="ql-block"> 古袁州一带的农家,每逢立春前后,都会听到打春锣声,同时会收到一张“春牛图”,名叫“送春”,此时,农家要给送春牛图的人一点钱,以示谢意。春牛图,又叫“春耕农忙图”。一般在红纸上印上牧童扬鞭赶牛的图象(现时有的印拖拉机)以及该年的节气和吉祥语等。牧童在牛前面,表示当年是在大年前立春;牧童与牛平行,表示大年期间立春;牧童尾随着牛,则表示大年过后立春。因此,春牛图有提醒农民注意按节气进行农事活动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板凳龙</p><p class="ql-block"> 宜春各地素有舞“板凳龙”的习俗,随着具体地域的不同,具体的说法、作法与开展时间也各有差异。在丰城,据说在唐代李世民当政时,一条“露龙”因为拯救久旱的土地而施以甘霖,却由此触犯天条被天廷斩首,老百姓为了庆祝“露龙”,便用竹子编成灯笼再串成长龙来舞动。丰城隍城镇的清溪李氏为皇族后裔,其“板凳龙”气势威猛,远近闻名,堪称丰城“板凳龙”的代表。袁州明月山的“板凳龙”每逢中秋、元宵,当满月初升,舞龙队敲锣打鼓,穿村绕庄地游行。明月山的“板凳龙”龙首、龙身、龙尾生动活泼,龙须、龙眼、龙眉一应俱全,龙角、龙珠、龙鳍配套完整,且饰以彩云等花纹图案作为龙鳞。每段龙身点燃两支蜡烛,远望是鳞,近观是画。“板凳龙”由数百人组成,蜿蜒数百米缓慢而行。</p> <p class="ql-block"> 高安斗牛</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端午节期间,高安大城涂家和祥符土城一带民众都要自发地举行一次盛大的斗牛活动,俗称“斗牛会”。大城、祥符的斗牛会已有四百来年的历史。相传是清初时南山况庄一个叫“官伢子”的汪姓财主发起的。因汪财主的两个儿子到奉新赤田徐湖村做卖油生意时,慕名去观赏徐姓财主的一只奇特无比的大黄牛,受到徐财主的奚落嘲讽,为换回面子,汪财主花高价买得一头大黄牯,经过一番精心饲养和调教,决定与徐财主一决高低。两家广发请帖,约定农历五月初五,在现大城涂家田造村与祥符南山窖下村交界处一个叫“小岭”的凹形山地斗牛,结果徐财主的黄牛大败而去。汪财主为地方争了光,当地人也觉得露了脸。自那以后,每年的端午节期间,这一带都要自发地举行一次斗牛会,沿俗迄今。</p> <p class="ql-block"> 高安采茶戏</p><p class="ql-block"> 高安采茶戏始于明清时期的民间歌舞、灯彩、傩歌傩舞及道教高腔,由瑞河戏、锣鼓戏、丝弦戏等剧种演绎成为在江西颇有影响的一大地方剧种,以其“语言通俗生动、行腔淳婉清越、气韵刚柔相映、表演质朴优雅”的艺术特色蜚声遐迩。高安采茶戏经过长期的凝炼,已形成系统性的唱腔音乐,用以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剧情的起伏跌宕,以及文武静闹的场景氛围。唱腔音乐有的来自高安灯歌,如《初开怀调》《瓜子仁调》《铜钱歌调》等;有的融合外地民歌,如《十杯酒调》《孟姜女调》《茉莉花调》等,凝结成了本调、小花调、服药调、鸳鸯戏水、开茶园等80多种基本调式。</p> <p class="ql-block"> 龙舟“活水”</p><p class="ql-block"> 龙舟“活水”仪式是宜春端午节习俗中传承较为古老、保留较为完整的重要环节,传承千年之久,于2011年被纳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活水”仪式后,龙舟队有序沿袁河水系逆流回划至各自村落正式参加龙舟赛事。</p><p class="ql-block"> 江西第一位状元卢肇考取状元后回到宜春,郡里太守为他设宴接风,当时正是端午节,太守请他一起观看龙舟竞渡,他当场吟诗一首。诗曰: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p> <p class="ql-block"> 状元文化</p><p class="ql-block"> 唐会昌三年(843年),卢肇高中状元,成为江西省第一个状元,宜春状元洲也由他得名,并演绎成了宜春著名八景之一“卢洲映月”;仅隔两年,会昌五年(845年),宜春易重又连折桂,夺得状元,重桂路亦由此而来。卢肇、易重二位高中状元,与韩愈和李德裕的先后努力分不开。当年唐朝宰相李德裕遭贬袁州长史,在城郊化成岩游览读书,宜春学子慕名前来拜学,为宜春学风兴盛和日后状元入榜打下了基础。随后,宋宝公式元年(1253年),宜丰姚勉高中状元;明洪武五年(1372年),丰城朱善高中状元;清顺治六年(1649年),清江刘子壮高中状元。此外,还有榜眼丰城雷宜中,探花宜春黄颇、丰城孙曰恭、高安吴山等。进士则数不胜数,有“袁州进士半江西”之称。</p> <p class="ql-block"> (4)长相思.温汤</p><p class="ql-block"> 好温汤,妙温汤。全国人民来觅康,安心住下良。</p><p class="ql-block"> 富硒汤,富矿汤。能用能餐能品尝,都言好水祥。</p><p class="ql-block"> 二0二五年八月廿一日</p> <p class="ql-block"> 温泉文化</p><p class="ql-block"> 宜春市十个县市区都有温泉,已探明的出露点有19处,形成了“宜春温泉,十泉十美”的发展格局。其中位于明月山景区的温汤“富硒”温泉拥有2000多年历史,日出水量达万吨,水温常年保持在68-72℃,无色无味,可饮可浴,享有“华夏第一硒泉”的美誉。另有明月山国际禅修温泉、樟树易达盐温泉、铜鼓福润温泉和汤里温泉、丰城隍城温泉、奉新九仙温泉、靖安江钨温泉和恒茂森林温泉、袁州梅花温泉等十大特色温泉。</p> <p class="ql-block"> 禅宗文化</p><p class="ql-block"> 宜春在中国禅宗史上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市内拥有两大名寺、三大祖庭、十大寺院和上千座佛塔。两大名寺即靖安宝峰寺和奉新百丈寺,禅宗史上著名的“马祖兴丛林、百丈立清规”就来源于这两大寺院。三大祖庭分别是临济宗、曹洞宗和沩仰宗,临济宗萌芽于宜丰黄檗,曹洞宗扬穗于宜丰洞山,沩仰宗结果于明月山仰山。</p> <p class="ql-block">  (5)【们吕.寄生草】月亮文化节</p><p class="ql-block">秋光灿,明月山。中秋拜月千人盼,火龙追月千人赞,荷灯问月千人泛。孔明灯梦月太斑斓,赶山人捧月多骁悍。</p><p class="ql-block"> 二0二五年八月廿十日</p> <p class="ql-block"> 月亮文化</p><p class="ql-block"> 宜春市月亮文化已成为宜春城市文化的标识,位于城郊的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是月亮文化的发源地,由十大景点组成的“月亮情之旅” 浪漫多情,“爱我,就带我去明月山”的广告语被游客口口相传。从2007年开始,宜春每年举办一届月亮文化节,文化节有中秋拜月、火龙追月、放荷花灯问月、放孔明灯梦月等名俗活动。</p> <p class="ql-block"> 红色文化</p><p class="ql-block"> 宜春市铜鼓县是“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江西省十大红色景点”。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秋收起义纪念馆、湘鄂赣革命烈士陵园再现了毛泽东同志领导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重大历史场景。万载县曾是彭德怀和滕代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转战数年之久的红色老区,有保存完好的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旧址,该处已辟为中国三大干部学院之一的井冈山干部学院的教学实习基地。袁州区有“袁州会议”旧址,上高县是“上高会战”发生地。</p> <p class="ql-block"> 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截至2022年6月,宜春市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9个,省级89个(包括国家级),市级211项,县级508项。此外,还拥有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11个,传承、传播和研究基地7个,市级传承研究传播基地9个;江西省首批非遗传承小镇2个。</p> <p class="ql-block"> 宜春文物</p><p class="ql-block"> 宜春有2200余年历史,境内有486处历史文化遗址和54处名胜。</p><p class="ql-block"> 袁州谯楼,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地方天文台;樟树吴城商代遗址,改写了中国史学界“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论断;靖安东周古墓,被誉为“2007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填补了中国考古学的众多空白;宜丰天宝古村,被誉为“江西第一古村”,拥有保存完好的2.5千米护城河、1.5千米的古城墙遗址;高安畲山贾家古村,是江西现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江南古村;丰城厚板塘村,其古建筑体现了江西土建筑的最高水平。截至2022年9月,宜春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100处。</p> <p class="ql-block"> 风景名胜综述</p><p class="ql-block"> 截至2022年6月,宜春市共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21家,省级乡村旅游点91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p> <p class="ql-block"> 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景区</p><p class="ql-block"> 位于宜春市区西南15千米处,总面积389平方千米,先后获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中国温泉之乡”等10余项称号。景区主要由八大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 三爪轮景区</p><p class="ql-block">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示范森林公园。景区位于宜春市靖安县,地处江西省九岭山脉东麓,因其三条支脉呈“爪”字形走向,且地势险要而得名。景区总面积193平方千米,由北河、宝峰寺、盘龙湖、骆家坪、虎啸峡、观音岩、白水洞、金罗湾八大景区和况钟园林、雷家古村两个独立景点组成。</p> <p class="ql-block"> 宜春市天沐·明月山温泉度假村 </p><p class="ql-block">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宜春市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内的温汤镇,占地面积1000余亩。景区以温泉为主打产品。此外,景区内的天工开物园以宋应星的科学巨著《天工开物》为基础,是集古代农耕技术展示、传统手工制作参与、中国农耕文化陶冶于一体的主题文化乐园。</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 王长顺,笔名上川,40后。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会员证号009262),中国国学协会会员(GX2011080027),武昌诗词楹联学会(2017014)会刊《黄鹤之吟》编辑。《领军人物》杂志社副主编(长期)VFF”713196,中国国家诗书画院研究员(终身)G2012060035,中国民族文化研究会诗书画艺委会终身名誉主席(MZ丫S201218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