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游访碑记:九成宫下寻唐风

自在心妙

<p class="ql-block">  千年石碑静立于陕西一隅,默默承载着半部隋唐的辉煌历史。</p><p class="ql-block"> 短短三个月间,亲家井先生、代女士与我们夫妇二人,先后经历了广元与武当山之旅,晒出一身尚未褪去的古铜色,第三次启程,又踏上了陕西宝鸡麟游县的土地。这可谓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文化追寻。步入九成宫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座高耸入云的“金笔石揽”纪念碑,它如一支巨笔直指苍穹,仿佛在挥毫书写中国书法艺术的璀璨传奇。</p><p class="ql-block"> 这座巨型笔雕高数米,笔锋饱蘸墨意,微微昂首,是为纪念楷书四大家之一欧阳询及其在中国楷书史上的卓越成就而建,尤其为致敬他的巅峰之作——《九成宫醴泉铭碑》。</p> <p class="ql-block">  天下第一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碑</p><p class="ql-block"> 九成宫内保存的两方石碑中,最令人瞩目的当推《九成宫醴泉铭碑》。此碑刻立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由魏征撰文,欧阳询执笔书丹,历来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正书极则”。</p><p class="ql-block">碑文记述了“九成宫”的由来与其宏伟建筑,颂扬唐太宗的文治武功与节俭精神,并记载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p> <p class="ql-block">  欧阳询书此碑时已七十有五,书法臻于化境。其字骨力刚劲、法度谨严,笔势险峻,结构修长,中宫紧敛而四外纵展。用笔方正整齐,于平稳中见险绝,在紧凑中显从容。明人陈继儒《眉公全集》评曰:“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公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p><p class="ql-block"> 此碑不仅书法精绝,更蕴含深刻的政治智慧。魏征所题“居高思坠,持满戒溢”,至今仍发人深省。</p> <p class="ql-block">唐高宗御书:万年宫铭碑</p><p class="ql-block"> 另一方珍贵碑刻为《万年宫铭碑》,亦属国宝级文物。此碑系唐高宗李治御制并亲书,较九成宫碑略为矮小,碑身饰有精美的饕餮纹、蔓草纹与连珠纹。</p><p class="ql-block"> 碑文以骈体写就,赞赏万年宫的建筑气象、山川形胜与清爽气候,亦抒发李治励精图治、愿为明君之志。永徽二年(651年),高宗改“九成宫”为“万年宫”,四年后携武则天及群臣至此,感山河之秀、离宫之胜,因而御笔成碑。</p> <p class="ql-block">  隋唐历史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隋碑阴犹如唐代名臣的“签名卷”,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四十八位臣子自书官职姓名,楷行兼杂,风格各异,读来意趣横生。寿宫,始建于隋开皇十三年(593年),由右仆射杨素监造,建筑大家宇文恺规划设计。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诏令修葺扩建,更名为九成宫。</p><p class="ql-block"> 隋文帝曾六次至此避暑,唐太宗自贞观六年至十八年亦五次临幸。唐高宗亦八次驻跸于此。这里不仅是夏宫,更是隋唐时期重要的政治中心之一,素有“离宫之冠”美誉,堪称事实上的陪都。</p> <p class="ql-block">  石鼓峡与慈善寺的风韵</p><p class="ql-block"> 除九成宫外,麟游县境内的石鼓峡与慈善寺虽规模不大,却各具风致、底蕴深厚,令人肃然起敬。它们与九成宫共同编织出麟游深沉的历史图景,静静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悠远往事。</p> <p class="ql-block">  依依不舍的离开了麟游开启了下一段的行程:</p><p class="ql-block"> 谈及美食,眉县县城中的“尚谷小厨”令人难忘。服务体贴,杯碗器皿造型别致。方一落座,便奉上一碗温热的银耳红枣羹。菜品色香味俱全,餐后还有摆盘精美的水果——西瓜、火龙果、蓝莓,吃得人满心欢喜。</p> <p class="ql-block">  红河谷的惬意</p><p class="ql-block"> 最令人回味的是红河谷之游。沿蜿蜒山路驱车至山顶,气温自山下的40℃骤降至不足20℃。我们一边品尝冰镇西瓜与热腾烤红薯,一边闲坐畅谈,惬意十足。更巧遇一位九十五岁高龄的老奶奶,耳聪目明,思路清晰,谈笑自如。如此康健长寿,实在令人敬佩与羡慕。</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九成宫遗址与其珍贵碑刻,是历史与文化生生不息的见证。这里的一砖一石、一碑一铭,都承载着千年的故事与智慧,让人在感受其壮丽之余,也更深刻地体悟到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绵长。</p><p class="ql-block">此番麟游之行,不仅是一场视觉与味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那些屹立千年的石碑,无声地传递着盛唐的气象与哲思,令人回味不已,也呼唤着我们更多地去理解、传承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文末尤须一提:井先生通晓古今书法,曾临摹王羲之行书、柳公权楷帖等多种名迹,笔下字迹刚柔相济,自成一格,造诣颇深,为此次访碑之旅平添了许多内涵与趣味。前往麟游景区及红河谷山顶之路蜿蜒曲折、坡陡弯急,井先生与丁同学驾车辛苦,在此谨致以诚挚谢意。</p> <p class="ql-block">作者:王小俭</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13940</p><p class="ql-block">音乐:古筝曲《历史的天空》</p><p class="ql-block">写于:西安 2025-08-2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