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独子——见仁里16号

凌金亮

<p class="ql-block">  弄堂口见仁里16号,住着一家三口。与阿旺年纪相仿的孙建明生于1952年,比阿旺高三届。他身形瘦小,橄榄形的脸庞下颌微尖,不大的眼睛下是挺拔的鼻梁,周身透着股文弱气质。</p><p class="ql-block"> 孙建明的父亲比母亲年长十余岁,常年深居楼上,鲜少露面。关于他避居的缘由,或是身体抱恙,亦或是复杂的社会因素,岁月模糊了细节,只留下模糊的印象。而他母亲钱顺花年轻时容貌出众,即便四十岁时,依然风韵犹存。白皙的瓜子脸上,五官精致和谐,只是身材随着岁月走样。后来才知晓,这里竟是孙父的外室——原来这位老先生在南京早有家室,因长期在杭州工作,便另组家庭。</p><p class="ql-block">钱顺花在杭一棉当工人,三班倒的工作之余,始终怀揣着对越剧的热爱。她常在家中浅吟低唱,自得其乐。她的故乡嵊县,是越剧的发源地,这里的越剧文化源远流长。1851年前后,当地农民以田头歌谣、山歌小调为基础,开启“沿门唱书”的表演形式,这便是越剧的雏形。此后,这门草根艺术从田间地头走向城市舞台。1990年,全国首家专业戏曲博物馆——越剧博物馆在嵊县落成,城隍庙、东王村香火堂前等越剧发展史上的标志性建筑也得以修复,让后人得以追溯越剧的发展脉络。</p> <p class="ql-block">在六十年代的弄堂里,孙建明作为孙家独子,堪称“独一份”。彼时别家所谓的“独子”,多是家中男丁唯一,姐妹尚在;可孙家仅有他一根独苗。这份独特,让他享受着优渥的生活待遇,成了家中的掌上明珠。见仁里二十多户人家中,唯有他家是这般光景。</p><p class="ql-block">儿时的我们,喝牛奶是奢侈,零食更是稀罕物,即便有,也要兄弟姐妹分食;新衣服也多是老大穿完老二穿。反观孙建明,牛奶、零食随心享用,新衣更是不缺。或许是因家中无兄弟姐妹相伴,他常邀请邻居家的孩子到家里玩耍,打扑克、下象棋,后来还兴起搓麻将。阿旺的弟弟就常去他家,一待就是大半天。因孙家父母白天上班,家中只有孙建明一人,小伙伴们玩闹起来毫无顾忌,笑声常常飘出弄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惜自八十年代后,他们再未谋面,连叙旧的机会都没有,想来满是遗憾,好在还能听闻些他的近况。钱顺花退休后,走进老年大学进修越剧。即便基础薄弱,她也凭借着热爱和毅力,付出数倍努力。十年的学习时光,她结识了众多越剧爱好者,并与他们一拍即合,在社区组建了越剧团,还担任团长。在那个老人居多的老社区,越剧团定期开展演出。遇到腿脚不便、无法下楼的老人,他们便送戏上门,久而久之,老人们对演员们都熟稔得很。越剧团还常走进敬老院,为老人们带去欢乐,也让钱顺花的晚年生活充实又精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光流转至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了特殊的独生子女一代。在时代浪潮的裹挟下,他们集两代长辈的宠爱于一身,被戏称为“小皇帝”“小公主”。优越的成长环境,让他们缺失了兄弟姐妹间相互陪伴、彼此照顾的经历,少了那份珍贵的手足情,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相互关爱的成长体验。然而,80、90后的独生子女们,同样拥有独特的时代机遇。他们成长于现代化进程中,成年后又恰逢科技飞速发展、互联网浪潮席卷而来。借助手机、电脑,海量信息触手可及。如今,许多80后在各自领域崭露头角,尤其是在高收入的IT行业,更是成为单位的中流砥柱。对他们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压力共生,在时代的舞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