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游

戒哥

<p class="ql-block">淮军公所,全称“淮军昭忠祠暨公所”,坐落于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兴华路346号南约90米。这座建筑由李鸿章为纪念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战斗中阵亡将士而建。清光绪十四年至十七年(1888~1891年),李鸿章奉旨修建了这座集昭忠祠与公所于一体的建筑群,成为纪念英烈与办公驻地的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拾级而上,石阶斑驳,我伫立于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前。灰墙黛瓦,诉说着岁月的沉静与厚重;门前两只威严的石狮,仿佛守护着一段尘封的历史。朱红大门上雕刻着繁复纹路,似在无声地邀人入内。天空阴沉,更添几分古意。几位游客驻足门前,或拍照留念,或静静凝望,仿佛也在与时光对话。</p> <p class="ql-block">步入建筑内部,高挑的屋顶与精巧的木质结构令人惊叹。红灯笼轻摇,映照着悬于梁间的牌匾,空气中弥漫着庄重与肃穆。地面青砖铺陈整齐,两侧木质栏杆与座椅静候游人歇息。几位游客缓步穿行,低声交谈,生怕惊扰了这份沉静。</p> <p class="ql-block">继续深入,我步入一座装饰华丽的厅堂。雕梁画栋,繁复精美,令人目不暇接;中央悬挂的红色布幔随风轻摆,仿佛在演绎某种古老的仪式。两侧雕花屏风与座椅排列有序,木桌椅静置如待客,仿佛下一刻便会有古人入座。游客或坐或行,低声细语,整个空间弥漫着庄重典雅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戏楼,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封闭式戏楼,是淮军公所的精华所在,亦是“中西合璧,南北交融”建筑风格的典范。戏楼为二层结构,四周为庑廊,中央为空场,罩棚封柱,形成封闭剧场。内部环以二层看台,原用隔扇分隔为包厢,供不同身份之人观赏大型演出。戏楼占地98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500平方米。顶部采用西式木桁架结构,主梁长达17.8米,重达5吨。内部装饰以“砖、木、石”三雕与彩绘为主,尤为瞩目的是戏台顶部的“鸡笼顶”螺旋藻井,直径4.3米,高2.34米,共26层。顶部中央雕有“二龙戏珠”,井身由16组阳马螺旋垂下,整座藻井由3800个木构件以榫卯结构拼接而成,不仅工艺精湛,更具有良好的扩音效果,使台上之声通过藻井回响至戏楼各处。</p> <p class="ql-block">步出厅堂,我来到一座宽敞的四合院。地面石板铺陈整齐,中央红漆大门庄重肃穆,两侧绿意点缀,树木与盆栽为这片古意盎然的空间增添生机。天空依旧阴沉,厚重云层仿佛压在心头,却也带来一种宁静与略带忧郁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穿过幽静小径,我来到一座中式凉亭前。亭周绿意盎然,花卉点缀其间,仿佛一幅静谧画卷。天空阴云密布,更添几分古典意境。右侧一盏红灯笼随风轻晃,为这片景致添一抹暖色。前景中,草丛与黄花交错,仿佛低语着生命的律动。我立于亭中,感受着这份悠然与宁静。</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我步入一座中式园林。高树低丛错落有致,中央一座木质凉亭静立其中,几位游客或坐或行,悠然自得。背景中,现代建筑与古意园林形成鲜明对比,却奇妙融合。天空依旧阴沉,厚重云层仿佛在诉说未尽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直隶总督署,又称直隶总督部院,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裕华路301号,占地三万平方米,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其建筑始建于元代,明初为保定府衙,明永乐年间改为大宁都司署,清初又作参将署。清雍正八年(1730年)大规模扩建后正式成为总督署,历经八帝,堪称清王朝历史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步入总督署入口,我仰望上方“直隶总督署”牌匾,两侧红灯笼映照着游客的身影,或拍照,或驻足欣赏。背景中隐约可见庭院与雕梁画栋,仿佛在诉说着一段辉煌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我来到一座庄严肃穆的中式建筑前。上方悬挂“公生明”牌匾,两侧黑柱红饰,庄重典雅。几位游客缓步于门前,背景中建筑与树木交相辉映,仿佛在诉说着一种秩序与威严。</p> <p class="ql-block">直隶总督署坐北朝南,为小式硬山建筑,具有典型的北方衙署风格。整体布局严格按照清代省级衙署规制修建,采用“前朝后寝”的格局。建筑群分为东路、中路与西路三部分,均为多进四合院结构,形制类似北京故宫。中路为衙署主体,由五进四合院组成,各院正房均建于南北中轴线上,配以耳房、厢房等。整体布局自南向北依次为大门、仪门院、公生明牌坊、大堂院、二堂院、官邸院、上房院,建筑保存完好。总督署布局严谨,中轴对称,庭院规整,等级分明。共历74任总督,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方观承等。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直隶总督废除。总督署被誉为“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p> <p class="ql-block">在展厅中,我见一块刻有金色文字的黑底牌匾,上书“居官八约”,边框雕饰精美,整体庄重典雅。牌匾下方小字注明“孙嘉淦”。背景简洁,却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我驻足于此,仿佛听见古人的教诲,心中升起敬畏之情。</p> <p class="ql-block">步出展厅,我来到一座传统中式建筑前。灰瓦屋顶在阴沉天空下更显古朴,建筑前树木与盆栽点缀其间,几位游客驻足观赏。我静静凝望,仿佛也融入了这片古意之中。</p> <p class="ql-block">步入一间古色古香的房间,窗边两人,一人端坐,一人站立,似在低语。屋内雕花窗棂与木质结构散发出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红灯笼与墙上书法相映成趣,家具陈设井然,整个空间弥漫着宁静与和谐。</p> <p class="ql-block">步出房间,我来到一条长廊。两侧木质栏杆古朴雅致,墙上贴有历史图文,游客缓步其间或驻足细读。背景中树木与阴云密布的天空,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尘封往事。我缓步而行,仿佛也在与时光对话。</p> <p class="ql-block">行至一座石雕拱门前,我见拱门内立一尊雕像,周围绿植与花卉点缀其间,拱门两侧书法题字苍劲有力,下方摆放着众多盆栽,生机勃勃。我驻足于此,感受古意与生机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来到一座宏伟的传统牌坊前。牌坊雕饰精美,红灯笼高挂,周围绿树成荫,游客熙攘,牌坊前广场人来人往。我立于其下,仰望其上,仿佛也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厚重与繁华。</p> <p class="ql-block">古莲花池,集园林、行宫、书院于一体,兼具南北园林之美。以环水筑榭为特色,以水取胜,因荷得名。园内有春午坡、濯锦亭、篇留洞、观澜亭、绿野梯桥、红枣坡、藻泳厅、君子长生馆、水东楼等古建筑,宛虹桥、曲桥与元代白玉桥点缀其间,假山奇石、林木荷塘构成一幅“湖中有景,景中含诗”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大慈阁,原名大悲阁,始建于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由元代名将张柔兴建,初为军事瞭望所用。清乾隆年间遭火灾后多次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古朴庄重,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