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之旅随笔·朗伊尔印象

昆明臭豆腐

<p class="ql-block">从挪威海进入格陵兰海,在海上航行了一天半后,我们今天将抵达本次旅行的最北点—朗伊尔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挪威属地斯瓦尔巴德群岛是挪威北海岸和北极之间的一组岛屿,斯瓦尔巴德群岛意为“寒冷的海岸”,最早由挪威人于1194年发现。1607年,英国探险家亨利·哈德逊再次发现该群岛,并注意到了这儿丰富的海兽资源。</span></p><p class="ql-block">斯瓦尔巴德群岛的主权在1920年以前一直没有明确归属,一战结束后,挪威、俄罗斯、瑞典、美国、英国、荷兰等18个国家在巴黎签署了《斯瓦尔巴德条约》,承认挪威对斯瓦尔巴德群岛拥有充分和完全的主权。所有缔约国公民有权自由进入斯瓦尔巴德群岛,在遵守挪威法律的前提下,从事正当的生产、商业和科学考察等活动。这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俄罗斯人可以在朗伊尔从事煤矿开采活动的法律依据。 1925年,挪威正式将斯瓦尔巴德群岛纳入其领土版图,并将它列为挪威的一级行政区,朗伊尔城成为该群岛的首府。</p><p class="ql-block">朗伊尔城(北纬78度13分)位于斯瓦尔巴德群岛的最大岛——斯匹次卑尔根岛。朗伊尔是斯瓦尔巴德岛上的最大定居点,也是地球上最北的永久居民点之一,人口大约有2000人,距离地球北极极点约 1300公里​,是世界上离北极最近的城市。</p><p class="ql-block">1906年,美国人约翰·朗伊尔,波士顿北极煤公司(Arctic Coal Company of Boston)的老板,在斯匹次卑尔根岛发现了优质煤矿,他在此建立了采矿基地,城市便以他的名字命名。之后,受高薪驱使,许多挪威、俄罗斯等国的矿工来到这片极寒之地工作,朗伊尔城逐渐发展成为一座矿工之城。</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邮轮沿着伊斯特峡湾缓缓向朗伊尔城驶去,伊斯特峡湾是斯瓦尔巴德群岛著名的峡湾之一,这是进出朗伊尔的必经之道,周围是以它名字命名的伊斯特峡湾国家公园,整个国家公园常年被冰雪覆盖,冰川和峡湾是公园的地理特征之一,北极熊呢,在动物保护条例和人的共同努力之下,成了这儿真正的主人。</p><p class="ql-block">极地的气候瞬间万变,看着风和日丽,云雾飘渺的山海,马上就云遮雾障,黑云压顶。蔚蓝平静的海水走着走着就变得灰暗发黑,风高浪急。</p> <p class="ql-block">伊斯特峡湾的冰川与雪山</p> <p class="ql-block">云雾遮盖下的伊斯特峡湾雪山</p> <p class="ql-block">淡抹浓妆总相宜</p> <p class="ql-block">随着阳光的消退,原来褐色的山峰变脸成为黑色,黑色山峰上一道道粗细不等的白色线条,就像画家随意在画布上的留白。</p> <p class="ql-block">云、雾、冰川和山海,勾勒出了典型的极地峡湾风貌。</p> <p class="ql-block">朗伊尔有多条旅游观光线路,可以体会狗拉雪橇,雪地摩托;也能乘游轮去鸟岛欣赏万鸟群聚的壮观景象;还可以乘船走峡湾,观光已经停止采煤的矿洞,体验采煤工人当年的艰难生计;也可以预订冰川徒步或者是划皮划艇;我们经过再三斟酌,在网上选择一家俄罗斯旅游公司六个半小时的峡湾冰川行,想碰一下运气看能不能邂逅北极熊。不料昨天晚上旅游公司发来邮件,告知我们,因为近几天大雪和封冻的缘故,游轮今天不能按原计划的路线去观光地,我们的旅游项目需要做调整,原来的旅行线路Billefjorden峡湾要改为伊斯特峡湾,极地气候多变,只能是听天由命,随遇而安。</p><p class="ql-block">邮轮终于停靠在朗伊尔码头,按照旅游公司给的指示,找到了接运我们的一条蓝色游轮。这种游轮有一个内舱,最多可以容纳九人,内舱外面是游轮的后舱甲板,可供游客观赏沿途景致和拍照。我们四家人加一名昆明老乡正好九人,这船就像我们的专属订制一般。</p> <p class="ql-block">上了游轮,开启我们今天的伊斯特峡湾冰川之旅,游轮沿我们刚才进来的峡湾往回走,不过航行速度快了许多。朗伊尔常年气温平均保持在零下5-7度,今天的温度可能就是在0-1度之间,但因为船速太快,船身溅起的水花、刺骨的寒风和加速度带来的上下颠簸,几个女眷已不敢在后甲板观风景,都缩回到内舱取暖和喝咖啡了。五个男人加一个俄罗斯导游站在后甲板,每个人都必须找一个抓手才能站稳。俄罗斯导游是一个芳华正茂的姑娘,她说她冬天在莫斯科读硕士,夏天到朗伊尔来做导游,一口流利的英语,热情的解说,以及可能害怕我们出状况,一直在后甲板陪同我们,让我们非常感动。</p><p class="ql-block">我们游轮后面跟随着一条橡皮艇,乘坐这种橡皮艇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人坐在上面,完全暴露于刺骨的海风、溅起的水花和冰冷的雨水之中。这还不算,说坐在这种橡皮艇上也只是好听,乘客其实就是像坐在一个小铁凳上,凳子前面有一个扶手,时时都要抓紧。我们看着后面的小艇,黑红色的橡皮艇跟随在我们游轮拉出来的白色浪道中,穿着红色救生衣的乘客随波浪的起伏而上下颠簸,惊险无比。后来吃饭时,碰到一个没有定到我们这种游轮的朋友说,他冻得下船小解手指都解不开纽扣了。</p> <p class="ql-block">海浪的旋律</p> <p class="ql-block">海浪作画山吟诗</p> <p class="ql-block">游轮行驶了一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到达冰川面前,这是众多斯瓦尔巴德群岛冰川中的一个,冰川高达几十米,冰川前面大约有100多米的浮冰,游轮不能靠近。冰川两侧站立着高矮不等的山峦,一眼看去好像只有黑白两色,仔细观察发现这些山峰既有黑白两色,也有褐白黑三色,不同色彩间还有过渡色,犹如中国画的水彩版。</p> <p class="ql-block">在这儿巡游了约半个小时,眼睛不停的仔细搜索,眼泪都看得掉了下来,还是不见北极熊的踪影。看样子今天人品没有大爆发,只得悻悻而归。</p> <p class="ql-block">看着慢慢远去的冰川,心中怅然若失。今生今世可能是最后一次到达极地了,再见吧,北极冰川!再见吧,极地风光!</p> <p class="ql-block">尽管如此,还是要集体打卡留念。</p> <p class="ql-block">特别是要与美女导游合影一张。</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旅游行程是巡游伊斯特峡湾,巡游结束后参观巴伦什堡,斯瓦尔巴德条约签订后,巴伦什堡成为了俄罗斯的管辖地,是俄罗斯社区在朗伊尔的主要聚居地,也是一个独特的俄罗斯风情小镇,至今仍然保留着浓厚的苏联时期印记。巴伦什堡目前大约有居民470人,主要依赖煤矿开采,但产量已经不足10万吨,生计严重依赖俄罗斯政府的拨款。现在朗伊尔旅游业逐渐兴旺,它也已成了巴伦什堡当地居民的经济生活支柱。</p><p class="ql-block">巴伦什堡与朗伊尔城之间没有公路,我们在返回朗伊尔城前要先到巴伦什堡,观光结束后再乘船返回。游轮在到达巴伦什堡的峡湾航行时,色彩斑斓的巴伦什堡及其周边的工厂厂房缓慢向后退去,看的人头晕目眩,它使你不由得不感叹,在这冰封雪冻和人烟稀少的极地,怎么还会有这样鬼斧神工、令人赏心悦目的美丽小镇。后来才知道,因为这里常年冰天雪地,每年极夜时间或者是夜间时间较长,将建筑物涂刷成彩色能够激活人的心灵,增加人的动性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巴伦什堡远眺</p> <p class="ql-block">巴伦什堡一瞥</p> <p class="ql-block">巴伦什堡的工厂外貌</p> <p class="ql-block">到达巴伦什堡码头</p> <p class="ql-block">独钓寒江雪</p> <p class="ql-block">乘旅游公司的老旧小巴前往俄罗斯餐馆进餐。</p> <p class="ql-block">码头位置已在巴伦什堡边缘,乘小巴需沿着前面这条公路转上山去。</p> <p class="ql-block">行驶了约10分钟,小巴在一个俄罗斯酒店门前停下,按当地风俗习惯,我们脱鞋后换穿拖鞋,鱼贯进入酒店。受饥寒交迫的驱使,我们迫不及待的走进餐厅,餐厅虽小,布置得整洁有序舒适,餐桌上餐巾、餐具、杯子和自制的苹果汁早已准备就绪。一会儿,餐厅服务人员依次将俄罗斯风味的烤面包、蘑菇汤、鸡肉丸和甜品等食物端上桌,烤面包香脆,带有麦香味和自然甜味;蘑菇汤黄油味和奶味浓厚,十分爽口;鸡肉丸用鸡胸肉剁碎制作成丸,内加入各种香料,淋上特制的汁水,十分美味;甜品为一小块俄罗斯蛋糕,摆盘十分精致,奶油味浓厚,蛋糕松软,甜度比较适合于我。可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自制苹果汁,果汁有着浓浓的苹果香味,糖加得不多,在一天的站立、少水和空腹后,既解渴又提神,饱了口福养了生。</p> <p class="ql-block">为我们美好的极地之旅干杯!</p> <p class="ql-block">酒店兼餐厅服务员,不仅会英语,还能讲简单的中文,怎么都得与她合个影,留个念想!</p> <p class="ql-block">果汁足,饭食饱,大家不愿意再乘车,都希望能通过走路将刚才的一堆热卡耗尽。出门就被一栋红房子所震惊,关键是红房子墙上还绘了一头北极熊,也许是他们知道今天我们没有遇见它,让我们看看,过一下干瘾。红房子前的一堆石头上,放有一辆橙色的雪地工程车,二者对比反差强烈,但与再后面一栋淡黄色的建筑物交织在一起,似乎又和谐无比。</p> <p class="ql-block">一路向码头走去,路旁一栋乳黄色建筑的四角被绘上了绿色调的俄罗斯风景画,让这阴郁的天空充满了春光。</p> <p class="ql-block">巴伦什堡小镇的新客人</p> <p class="ql-block">走走看看,看看走走。</p> <p class="ql-block">小镇邮局的招牌上留有前苏联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邮局前的宣传画是不是也拉得满满的苏联风,实际上,在巴伦什堡,许多地方都有这种类型的宣传画和标语口号,前苏联国家宣传机器的强大可见一斑。在这光鲜亮丽、宏大叙事的表象后面,隐藏的却是极端的邪恶和卑劣,它给这个国家的大多数人带来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以及深入灵魂的恐惧感。</p> <p class="ql-block">巴伦什堡一角</p> <p class="ql-block">一排排彩色的厂房,没有看到有任何生产的迹象。走了近800米也没有碰到一个当地居民,难道是鬼城?据说那边有一列宁的塑像,因为我自己世界观的原由,我不愿意让这个人的形象走进我的相框。</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工人住房,现在似乎也空无一人。</p> <p class="ql-block">一转身,就看到这个外形特别的木质东正教教堂, 1982年,一架苏联飞机在斯匹次卑尔根(斯瓦尔巴德群岛的主岛)失事,造成141人遇难,其中多数是苏联公民(包括来自巴伦支堡矿区的居民及家属)。为了悼念这场空难中的逝者,特别是遇难的苏联公民,俄罗斯社区于1998年在此建造了这座东正教教堂。教堂采用传统的俄罗斯木结构建筑风格,外观是经典的东正教教堂样式。虽然其规模不大,但在偏远的北极矿区环境中,这座教堂显得格外肃穆和引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教堂正面</p> <p class="ql-block">教堂一角</p> <p class="ql-block">极地小镇侧影</p> <p class="ql-block">走进小镇商店,买了一个冰箱贴作为旅行纪念。</p> <p class="ql-block">孤独的极地小镇</p> <p class="ql-block">走下去就是码头</p> <p class="ql-block">现代雕塑-锚,是不是与极地码头十分契合。</p> <p class="ql-block">上船吧,是返回朗伊尔城的时间啦!</p> <p class="ql-block">从早上离开到现在,已经大约是七个多小时了,又踏上了朗伊尔城的陆地。迎面的集装箱上印着“北纬78度13分”,好像在提醒我们,你已经来到极地,你站的地方就是北极的冻土地。</p><p class="ql-block">我们跟随人流向朗伊尔城中走去,朗伊尔城坐落在傍山傍海的一块平地上,依山而建的彩屋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背景是极地雪山,半阴半晴,乌云遮住了前面雪山的山峰,后面则露出了蓝天和雪峰,正是:白雪皑皑泛银光,彩屋层叠余韵长。</p> <p class="ql-block">终于邂逅了北极熊,虽然是一铜雕塑,但也可暂时充作朗伊尔3000多只北极熊的一分子。</p> <p class="ql-block">朗伊尔城一角</p> <p class="ql-block">朗伊尔城一角</p> <p class="ql-block">朗伊尔斯瓦尔巴德大学, University Centre in Svalbard(UNIS),1993 年由挪威政府设立,1994 年正式开学,校址在朗伊尔城(北纬 78°13′),是目前地球最北端的高等教育与科研机构。斯瓦尔巴德<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学</span>每学年注册学生 350–400 人,来自 20–30 个国家;教师 50–60 人,多为奥斯陆大学等校的教授轮流驻岛授课​。</p><p class="ql-block">我们本想进去参观一下这个全球最北的大学,无奈我们到这里的时间已是下午六点多,已到下班时间,这儿关门谢客了。同理,斯瓦尔巴德博物馆也到了闭馆休息时间。</p><p class="ql-block">朗伊尔城还有一个“全球种子库”,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作物种子备份库,储存超过 100万份种子样本,被誉为人类农业的“诺亚方舟”​。这个种子库只为科学研究所用,不能供人参观。</p><p class="ql-block">斯瓦尔巴德大学</p> <p class="ql-block">朗伊尔城一角</p> <p class="ql-block">朗伊尔城的一大特点就是市区及郊外常可见到北极驯鹿和北极狐,这不,我们在街角就看到了三只驯鹿在街上蹓跶,旁若无人。可北极狐就不那么容易被拍到了,刚看到它的身影,你还没有将手机拿出来,它嗖的一下就不见了。</p> <p class="ql-block">朗伊尔街道掠影</p> <p class="ql-block">朗伊尔城旁的雪山</p> <p class="ql-block">雪山下面的居住区</p> <p class="ql-block">远眺朗伊尔</p> <p class="ql-block">朗伊尔城斯瓦尔巴教堂,是世界上最北的基督教堂,位于朗伊尔小镇的半山腰上。斯瓦尔巴教堂于1921 年建成,是朗伊尔的第一座教堂,教堂为木质结构,带尖塔。教堂在二战期间(1943 年)被纳粹德国轰炸机炸毁。1958 年,挪威教会用原木在原址附近重建,保留简洁的长屋造型,外墙漆成深红与白色相间,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模样​。</p> <p class="ql-block">斯瓦尔巴教堂全年免费开放,周二–周五 10:00–14:00 有工作人员讲解;其余时间门不上锁,旅人可随时进入取暖、写信、发呆​。</p><p class="ql-block">进入教堂入口大厅需脱鞋,大厅设有衣帽间与储物柜,进入大厅后你会瞬间从寒风凛冽的冰冻原野切换到温暖如春的木屋,如同回到温馨可爱的家。</p><p class="ql-block">从大厅沿旋转楼梯上到二楼,就到了教堂的主礼拜堂和阅读/咖啡角,主礼拜堂和阅读/咖啡角实际上就是一个长形大厅分为二个部分,一半是主礼拜堂,另一半是阅读/咖啡角。主礼拜堂不足百席,地板和墙壁均为松木原木本色,正前方是祭台,后方挂着大幅圣经故事主题刺绣。</p> <p class="ql-block">祭台左手边是一扇彩绘玻璃窗户,窗户前有一淡蓝色的洗礼台,上置一铜制洗礼壶。</p> <p class="ql-block">二楼大厅的另一半为阅读/咖啡角,这里有24 小时自助热咖啡、茶包、图书、明信片等旅游纪念品,无人值守,自觉投币,被称为“极夜里的公共客厅”​。</p><p class="ql-block">走下楼梯到入口大厅换鞋,细细品味斯瓦尔巴教堂的外观和内堂,突然感悟,在“世界最北”的标尺下,这座红色小教堂不仅仅为来访者提供信仰的温度,更像一座 24 小时不灭的灯塔,为所有抵达地球顶端的灵魂保留了一处随时可以推门而入的暖房。</p> <p class="ql-block">教堂出来后,在半山的观景台上,从不同的角度俯瞰了朗伊尔城,这个极地小镇虽然不大,但它有着丰富的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资源,加之来自世界各地不同人群的努力,朗伊尔城从一片荒芜的极地发展为今日的多元城市,展现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与韧性。朗伊尔不仅是观察北极的一个窗口,它还通过建立“全球种子库”,肩负起了为全人类保存农业“火种”的重任。</p> <p class="ql-block">回到邮轮,意犹未尽,上到顶层甲板,眺望海湾和四周的冰雪山峰,总想把这些极地风光印入脑海,刻进心扉,当世事纷烦时,可用这些画面来平静自己的内心。</p><p class="ql-block">突然发现,海湾中的桅杆帆船在极地海洋和冰山的衬托下,似乎将你带回到了中世纪环球航海的情景中,似乎再一次提醒我,开放、流动、冒险、多元、包容和创新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