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钟与洪山口的关营合一

柴继志(山水人家)

<p class="ql-block">  洪山口城堡是明朝蓟镇边城防线上重要关隘之一,地势险,易守难攻,关内四面环山,关口两山相夹是阻挠外敌的天然屏障,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关城依险而建,是防御北方游牧势力南侵的关键节点,选择洪山口建关立城是明朝军事家的英明决策,洪钟的“关营合一”更为蓟镇边防的安宁做了保证。</p> <p class="ql-block">  天顺年以后在沈煜的倡导下,长城虽然由鹫峰山改道洪山口方向,但松棚谷营地和长城关城并没有跟着搬迁,到明宪宗成化年间,随着洪山口边墙防御设施的逐渐完善,才把关城迁移到洪山口古堡,但把守关城的营地依然设在松棚谷(今松棚营)。</p> <p class="ql-block">  1498年(明弘治十一年),洪钟调任整饬蓟州边备时,由于墙外朵颜部落猖獗,经常到关内骚扰抢掠,洪钟向朝廷提出多项长城加固方案,建议增筑塞垣。《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记载,1499年“整饬蓟州边备都御史洪钟奏:洪山口关原设于松棚谷境,与营相去不远,成化间关移今所,而营堡仍旧今营,去关三十余里且山岭道狭,人马不得并行,遇警卒难策应,请移营于附近李家谷口(现洪山口),从之”。于是,洪山口守军营地由九虎岭南侧松棚谷北移至洪山口城堡,驻守官军数百人,实现了边关一旦有事,军队能快速反应的机制,为洪山口边墙“以守为攻”的防御措施奠定了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  洪钟(1443-1523),字宣之,自号两峰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弘治十一年(1498),擢右副都御史、顺天巡抚,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刑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p> <p class="ql-block">  洪山口关营合一,使洪山口关更好的发挥了防御作用,更符合当时军事防御的需要,是最好的选择。使洪山口不仅成为明代拱卫京畿的战略要冲和边防体系的重要支撑点,更是改写明朝历史的战场,其特殊形制与现存遗迹承载了丰富的军事、建筑及历史文化内涵,值得保护和研究。</p><p class="ql-block">洪钟提出松棚谷营地北迁,展现了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智慧,在蓟镇边陲竖起了一道坚固的屏障,为明朝北边的稳定与安宁做出了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