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感恩谢总:十年笔墨缘,一生铭记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曾有幸与北京一家大报的谢总编有过一面之缘,可这份相遇带来的恩泽,却如春雨般浸润了我十余年的工作生涯,至今想起仍心生暖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是一次省行业通讯员会议,谢总特地从北京赶来,会上的发言至今仍清晰如昨。他语调不算高昂,却凭着严谨的用语、脱口成章的逻辑与极强的说理性,再配上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和磁性悦耳的音色,让整个会场鸦雀无声——我们仿佛不是在听会议讲话,而是在享受一场极具感染力的语言盛宴,连笔尖划过笔记本的声响都自觉放轻,生怕错过只言片语。散会后,素不相识的通讯员们忍不住围在一起夸赞,有人追着请教写作心得,有人捧着笔记本求签名,热闹的场景里,满是对谢总的崇拜和敬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时我在企业从事政工与党务工作,对外投稿的考核任务始终压在我一人肩上,上级部门实行“一票否决制”——若全国正式刊号报刊录用量不达标,下属单位则宣传工作评先将会受影响。面对这份压力,我只能咬牙向前,也多亏了媒体老师的指导和单位领导的支持,才勉强扛住任务。那次会议上,我壮着胆子挤进人群,直白地问谢总:“以后我有稿子直接寄给您,可以吗?”没想到他丝毫没有架子,很干脆就回了一个字“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更让我意外的是,这份承诺竟延续了整整十年。从那以后,我邮寄给谢总的稿件从未被拒绝,有时是原文照发,有时经编辑润色后占据副刊整个版面。每当报纸寄到单位,同事们都会争着传阅,指尖抚过印着单位名字的版面时,那种自豪与雀跃,让远在北京的大报仿佛成了我们身边最亲近的“伙伴”——它记录着企业的发展,也见证着我在宣传岗位上的每一点成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谢总执掌的报社,处处透着专业与温度。“五彩世界”“世象纵横”等版面,登的都是普通人生活里的小事,可经编辑们妙笔润色后,每篇文章都成了构思精巧的精品,平淡中藏着深意,读罢总让人回味良久;人物通讯与报告文学更是兼具深度与文采,字里行间都是对生活的洞察,每次阅读都觉得是一场美的熏陶。</p><p class="ql-block">为了守住报纸质量,谢总时常亲自动笔,他署名的评论员文章逻辑缜密、观点深刻,屡屡见诸报端。我还在报上读到,谢总曾多次崭获中国新闻奖,报社的编辑记者们也常在全国企业经济好新闻评比中获奖。“强将手下无弱兵”,有这样一群深耕新闻的“匠人”,报纸能被读者喜爱、争相传阅,便是最自然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后来,谢总调任更重要的岗位,我们便渐渐断了联系。如今想来,他或许已年近七旬,可当年他那句干脆的回复“好”;那些被采用的稿件、报纸上温暖的文字,仍像一束光,照亮我后来的工作与生活。这份跨越十年的笔墨之缘,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却藏着一位媒体高手大咖对基层通讯员最真诚的支持和帮助,对新闻事业最纯粹的坚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值此回忆翻涌之际,唯有将最朴素的祝福送给谢总:愿他万事顺遂,岁岁安康,愿这份因文字结下的情谊,能化作岁月里的一缕暖阳,护他余生常乐,好人一生平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