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化馆骆永康老师来弘宇大厦书法交流

昆云山房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月的陇上,阳光透过弘宇大厦的玻璃洒落在地面的瓷砖上,映出一片耀眼的光斑。我站在大厅里,望着电梯数字一层层跳动,心中忽然泛起一阵温暖的涟漪——老友骆永康老师要来了。</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县文化馆任馆长时,骆永康老师从学校调到了文化馆工作。他的爱人原小妹是我的同学,而他的丈母娘宋老师,更是我小学时代的恩师。这般千丝万缕的联系,让我们从同事迅速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挚友。那时我们常在文化馆办公室促膝长谈,或在院子里散步聊天,讨论着工作与生活,有时也聊些书法绘画的闲话。后来我们相继离开了文化馆,但情谊未减,往来依旧。</p><p class="ql-block"> 让我尤为敬佩的是,退休后的骆永康老师竟一头扎进了书法的世界,而且心无旁骛,专攻颜体。不像我这般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临摹王羲之,明日又琢磨张猛龙,最终什么都没学成。雒老师却像一位虔诚的信徒,数年如一日地沉浸在颜真卿的楷书世界里。如今看来,这份坚持终是修成了正果——观其笔下气象,已深得颜体精髓,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骆永康老师听闻弘宇文化公司举办百位书法名家展览,特意前来交流。我站在大厅中央,看着他缓步走来的身影,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痕迹,但那双眼睛依然明亮如昔。他穿着一件素色衬衫,袖口微微卷起,露出结实的小臂——想必是常年执笔练字的缘故。</p><p class="ql-block"> 展览厅里,一幅百米长卷铺展开来,如一条书法的长河奔流不息。全国各地书法家的作品或遒劲有力,或飘逸灵动,各具风采。骆老师驻足在一幅幅作品前,时而点头,时而沉思,偶尔与我们低声交流几句。我注意到他的目光特别在几幅颜体作品上停留较久,眼中闪烁着欣赏与共鸣的光芒。"这些作品可谓精英荟萃,集中了全国书法界的精英精品,各有千秋,让人大饱眼福。"</p><p class="ql-block"> 随后,在大家的邀请下,骆老师挥毫泼墨,为弘宇大厦题写了"室雅籣馨"与"艺无止境"两幅大字。只见他提笔蘸墨,手腕运力,笔下行云流水。那楷书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中锋藏锋之处,如锥画沙般沉稳;提按顿挫之间,尽显颜体结字的庙堂之气和运笔的韵律之美。尤其是那"室"字宝盖头的舒展与"艺"字的稳重,将颜体宽博端庄,结构外拓,用笔内擫而收敛,森严而有法度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我们几个围观的人不时发出赞叹声。我站在一旁,看着骆老师笔下流淌出的每一个字,仿佛看到了他这些年来日复一日的坚持与沉淀。那些字不只是墨迹,更是一个老人对艺术的虔诚,对友情的珍视,对往昔岁月的温柔回望。</p><p class="ql-block"> 书写完毕骆老师放下毛笔,轻轻呼出一口气,脸上露出满足的微笑。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的作品上,那些墨色愈发显得厚重而有神采。我忽然明白,书法之道与人生之道何其相似——唯有心无旁骛的专注,持之以恒的坚持,方能达到那份雄浑刚健而又自然流畅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临别时,弘宇文化公司董事长宋弘宇邀请骆永康老师多来公司交流,他说弘宇大厦为每个书画家和书画爱好者敞开大门,欢迎甘谷书画家和书画爱好者来弘宇大厦做客,鉴赏收藏的全国书法家作品,也欢迎外地书画家到弘宇大厦展出自己的书画作品,开展书画交流,为甘谷文化事业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我们互相相约,“什么时候有空再来弘宇大厦,好好聊聊书法。"他连连点头,挥手告别,我心中暖流涌动。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有骆永康老师这样坚守一艺、精益求精的朋友,实乃人生一大幸事。</p><p class="ql-block"> 走出弘宇大厦,初秋的天空湛蓝如洗。正是处暑之后的天气,暑热已经渐渐消退,不再炙热难耐,一年之中最让人留恋的秋高气爽天气已经来临,空气开始变得清爽怡人。我望着骆老师远去的背影,那挺直的腰板与稳健的步伐,恰似他笔下的颜体楷书——方正而充满力量,沉稳而富有生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