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本人游记旨在通过图文形式,从外到内,由虚到实,从一般叙述到专题描写,尽量详细地介绍景点的特色,与大家一起了解景点历史故事、人物经历,并结合景点谈一些自己的体会和感想,以期对大家有所启迪。其中,为丰富文章内容,引用了部分网络和网友图文,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趵突泉公园天下第一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李苦禅纪念馆石榴院共分五个展室,正厅展室为三展室,面阔五间,为大木举架重梁通椽,单檐硬山辅以廊厦﹑卷棚式屋顶,覆以小板瓦或筒瓦起垄。厅堂均用方形檐柱、石鼓柱础,衬以圆雕、透雕、浮雕等精巧的木砖石构件,轩敞华丽、古朴端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苦禅纪念馆石榴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苦禅纪念馆石榴院三展室(正厅)</p> <p class="ql-block"> 石榴院正厅木雕和砖雕很有特色。正厅回廊上装饰有的雀替,其花纹主要有缠枝牡丹、如意纹花卉等。如意纹,是一种具有双涡卷对称结构的心形纹样,造型犹如云形、花瓣形。它历史悠久,战国后期定型,其后发展为两大分支:植物如意纹和云气如意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苦禅纪念馆石榴院正厅雀替图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石榴院正厅的出头枋出头枋为透雕,图案为喜报三元。出头枋即额枋 (又称“檐坊”),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位于檐柱与檐柱之间的水平构件,主要用于柱间连接并承担结构支撑作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苦禅纪念馆石榴院正厅出头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喜报三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以谐音与象征手法表达美好寓意的吉祥图案,由一只喜鹊和三只桂圆(或元宝)构成 。其名称中“喜”取自喜鹊的报喜之意,“三元”对应古代科举考试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图案整体寄托了读书人“连中三元”的期许。明清时期,该图案常用于装饰画、瓷器、刺绣等工艺品,传递对功名成就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苦禅纪念馆石榴院正厅出头枋</p> <p class="ql-block"> 石榴院正厅的东墙墀头,炉口图案是鸳鸯戏水,底座是花篮飘带。八仙之一的蓝采和,使用的法器是花篮,相传其花篮里包罗万象,神秘莫测,芳香袭人,能广通神明,驱邪除病。看来从石榴院建设开始,房屋墀头底座的图案设计趋向规范化、系列化,集中取材“暗八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榴院正厅东墙上的墀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八仙有明、暗之分,直接出现人物形象的是明八仙;隐去人物形象,只表现他们各自所使用的法器,是暗八仙。暗八仙为:宝剑(吕洞宾所持法器)、葫芦(铁拐李)、荷花(何仙姑)鱼鼓(张果老)、花蓝(蓝采和)、横笛(韩湘子)、芭蕉扇(汉钟离)、阴阳玉版(曹国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花篮飘带(代表蓝彩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石榴院正厅东墙炉口的砖雕图案为鸳鸯戏水。墀头是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部以檐收顶,为戗檐板,呈弧形,起挑作用。中部称炉口,是装饰的主体,形制和图案有多种式样,下部多似须弥座,叫炉腿,也有称凳腿或花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榴院正厅东墙炉口鸳鸯戏水砖雕图案</p> <p class="ql-block"> 石榴院正厅的西墙墀头,底座图案与东墙相同,都为鸳鸯戏水。炉口部分则雕刻梅花与两个喜鹊,寓意“双喜临梅(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榴院正厅西墙上的墀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李苦禅纪念馆石榴院正厅门门楣上方悬挂一块牌匾,上书:“与天同契”四个大字,下款题:“八四叟苦禅”。与天同契的出处是《韩碑》。“与天同契”一词出自李商隐《韩碑》,《文心雕龙·原道》中说到“谁其尸之,有齐季女”,“李商隐《韩碑》云:‘‘公之斯文若与天同契’此本《孟子》语,季女亦与天通契也尸’”。</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苦禅纪念馆石榴园正厅大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里匾额上的“与天同契”指的是中国大写意花鸟画大师李苦禅所倡导的艺术哲学理念,强调艺术创作与自然宇宙的和谐统一,追求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道法自然”的思想。在李苦禅的作品中,这一理念通过雄奇博大、气势恢宏的笔墨表现出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苦禅纪念馆石榴园正厅大门匾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如其1981年代表作《与天同契》,画面物象浑然天成,墨渖淋漓,收放有度,彰显出野塘夏荷、原隰双雉等题材的生趣与哲学深度。苦禅在作画时,运斤挥毫间便见“与天同契”的端倪,艺术风格雄强浩大,结合了文化上的求索与生活气息,形成一种铮铮铁骨般的艺术气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苦禅纪念馆石榴园正厅大门匾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石榴院门前廊柱上悬挂一副楹联,上联:“事必能传多具癖”;下联:“人非有格不堪贫”。由李苦禅先生本人1986年撰联并书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苦禅纪念馆石榴园正厅外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上联“事必能传多具癖”意思为:一件事若想要流传久远、成就非凡,做事的人往往需要具备一种近乎偏执的专注与热爱。(或者说,成就卓越事业的人,常常对这件事有着超乎常人的痴迷和投入)。 “人非有格不堪贫”意思为:一个人如果没有高尚的品格和骨气,是无法承受贫穷(带来的困境和考验)的。全联的意思为:既能以专注痴迷的态度成就事业,又能以高尚的品格坚守道德底线,尤其是在物质匮乏的逆境中。这体现了儒家文化中重修身、重气节、重事功的价值取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榴院门前廊柱上悬挂的楹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进入正厅(第三展室),迎门一幅面积达22平方米的画作,是1981年李苦禅为文化部拍摄教学片《苦禅写意》,于八四高龄(按农历虚两岁)绘制的巨幅画作《盛夏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苦禅巨幅画作《盛夏图》介绍牌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幅《盛夏图》是用4幅丈二匹宣纸接成而画,是李苦禅平生篇幅最大的作品,也是中国大写意花鸟画史上首件大幅巨作,在写意花鸟画史上实属罕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苦禅巨幅画作《盛夏图》</p> <p class="ql-block"> 此幅《盛夏图》为大写意花鸟画家李苦禅的代表作。款识中的“励公”即李苦禅,1981年作此画时,李苦禅已至耄耋。此画虽作于深冬,画面中呈现的却是一派生意盎然的盛夏荷塘之景,花如盆,叶如盖,梗如臂,盛开的荷花、山石、水鸟组成了壮观的画面,这在写意花鸟画史上也极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苦禅巨幅画作《盛夏图》</p> <p class="ql-block"> 此画第一层为近岸,用浅赭石着色;第二层用线和浓墨画茨菰、水草;第三层用淡墨画荷叶,用红色画荷花;第四层是巨石和水鸟;第五层则为荷花。李苦禅利用了墨色的浓淡干湿、色彩的冷暖、黑白的相间来增加画面层次感,把观者的视线和感觉层层推向远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苦禅巨幅画作《盛夏图》</p> <p class="ql-block"> 时年84岁的老画家在画面上方的款识中题写他的心声:“盛夏图。国家日趋兴盛,乃余之愿。祖国古称华夏,想炎夏之际,荷花盛开,乃作荷塘即景,何不题之‘盛夏图’耶?岁在辛酉冬月之初,八四叟苦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苦禅巨幅画作《盛夏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画面左首的款识中,画家自言:“荷之性情,不支不曼,出淤泥而不染,余素喜爱之,故六十年来写荷不计其数,然若如此巨幅,乃平生首次也。励公又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苦禅巨幅画作《盛夏图》</p> <p class="ql-block"> 盛夏图两侧是李苦禅先生年表。李苦禅 (1899-1983)是中国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家、书法家、美术教育家,原名李英杰,字超三,山东高唐人。其生平年表如下:1899年1月11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唐县李奇庄,1916年入读山东聊城省立二中,师从画家孙占群学习绘画;1918年在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师从徐悲鸿学习炭画与西画基础;1922年考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 西画系,专攻西画。1923年拜 齐白石 为师,成为齐派艺术第一位入室弟子,开始探索“中西合璧”的中国画改革之路;1928年4月,作品《惨淡京都》发表于《大公报》,7月,参加中西画会在北海漪澜堂举办的画展,11月,发表作品《惨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苦禅先生年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30年,任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33年,创作中国画《墨鸡》《鱼鹰》等;1941年7月,在北平中山公园举办画展,展出作品50余件;1945年,任中国艺术专科学校教务主任;1946年,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国画教授,另当选为首届“中国美术作家协会”常务理事;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创作作品《扁豆图》《双鸡图》;1972年,任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1977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1978年3月—1983年6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79年,在人民大会堂作巨幅《松鹰》《盛夏图》;1983年6月11日,因病逝世,终年84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苦禅先生年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石榴院正厅西侧套间内还展示有郑必坚题写的“爱国艺术家苦禅大师”以及李苦禅的一些画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榴院正厅西侧套间展示的名人题字及画作</p> <p class="ql-block"> 郑必坚,男,1932年5月年出生,四川富顺人,195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系研究生毕业。研究生文化程度,教授、研究员,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 [1]。曾任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现任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创始会长、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党校学术委员会主任。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郑必坚题写的“爱国艺术家苦禅大师”</p> <p class="ql-block"> 石榴院正厅西侧套间内还展示着李苦禅先生一幅具有传奇色彩的照片。人人皆知李苦禅先生是国画大师,却极少有人知道,在抗战时期,他还是一名出色的“地下特工”,曾为传递抗日情报遭到日寇的逮捕,并险些丢了性命。卢沟桥事变后,北平随即沦陷,李苦禅留在北平积极抗日。日本人威逼他卖国当汉奸,他二话没说就将其扫地出门。期间他推荐好友当八路军,不仅典当自己的物品为众多抗日志士免费提供住所,还为他们传递情报,隐藏身份。然而,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日本人得知李苦禅私通八路,便将其偷偷抓捕起来,严刑逼供。铁骨铮铮的李苦禅不仅拒不承认,还对着日本人破口大骂。见他死活不低头,加上李苦禅名声很响,又没有证据,他们不敢把事做绝,最后只能将他放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938年抗战时期的李苦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出狱后,李苦禅尽管不再做“地下特工”了,但他却借书画巧妙地宣传抗战,在讽刺漫画《大官风顺图》戏装丑官上面题道:“有乳为母金为爷,奴颜婢腿三世节。励公戏作。”以此讽刺有奶便是娘的汉奸。他还经常在画竹的作品上题词:“胸无气节者不可画竹,胸有气节者写竹易成。”后来,当人们说起他参加抗日地下情报活动的事迹时,他总是淡然道:“些许小事,不足挂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938年抗战时期的李苦禅</p> <p class="ql-block"> 石榴院正厅后面也有走廊,走廊东、西两侧,各置一小侧门,其门窗纹饰、砖饰门楣与前廊相似,精致而美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榴院正厅后廊西侧小门</p> <p class="ql-block"> 正厅后廊的出头枋,雕螭(chī)龙纹。螭,是传说中的龙形瑞兽,古代记载和注释纷纭不一。螭龙纹起源于春秋战国,盛于两汉,至唐代衰落,明、清又卷土重来。清代的螭龙,已演变固定为“侧身、单目、张嘴”的形象。此处的木雕即突出螭龙的张嘴特征,而将身、尾、四肢变形为卷草纹图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榴院正厅后廊出头枋螭龙图案</p> <p class="ql-block"> 石榴院正厅后廊的屋檐下,椽子、额枋、出头枋、挂落、雀替组合相得益彰,雕刻精致,色彩斑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榴院正厅后廊檐下木刻及彩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欣赏过石榴院正厅建筑特色及厅内展示内容,我们接着参观石榴院东厢房,东厢房为石榴院二展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苦禅纪念馆石榴院二展室(东厢房)</p> <p class="ql-block"> 石榴院东厢房的出头枋,雕刻佛手(谐音褔寿)、桃子、石榴,表示多福、多寿、多子。石榴特意被处理成榴皮开裂、红籽外露,点画栩栩如生,寓意榴开百子、百子同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榴院厢房出头枋—华封三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佛手是一种植物的果实,成熟时各心皮分离,形成细长弯曲的果瓣,状如手指,故名佛手。此三物合在一起是常用吉祥图案,名为“华封三祝”或“华祝三多”。《庄子·天地》写尧到华州,华州的封人(守护疆界的职官)祝愿尧长寿、富有、多男儿,后世用为祝颂之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榴院厢房出头枋—华封三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石榴院东厢房挂落,与石榴树的枝叶、果实相映衬,生机勃勃。挂落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额枋下的一种构件,常用镂空的木格或雕花板做成,也可由细小的木条搭接而成,用作装饰或同时划分室内空间。挂落在建筑中常为装饰的重点,常做透雕或彩绘。在建筑外廊中,挂落与栏杆从外立面上看位于同一层面,并且纹样相近,有着上下呼应的装饰作用。而自建筑中向外观望,则在屋檐、地面和廊柱组成的景物图框中,挂落有如装饰花边,使图画空阔的上部产生了变化,出现了层次,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榴院东厢房挂落</p> <p class="ql-block"> 石榴院东厢房北墙的墀头,炉口雕刻的似是童子献寿,底座塑造的是飘带围绕毛笔和拂尘。麈尾洁白如雪,暗合文人追求的高洁品性。明代《长物志》称其为“雅室清供之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榴院东厢房北墀头砖雕图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童子献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富有吉祥寓意的图案或场景,常见于绘画、雕塑、陶瓷等多种艺术形式中。这一主题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寄托了人们对长寿、幸福和健康的美好祝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榴院东厢房北炉口砖雕图案</p> <p class="ql-block"> 石榴院东厢房南墙的墀头,底座部分与北墙相同,炉口则雕刻一老者给一童子授课。长期风剥雨蚀局部小有损毁,现已加盖玻璃量以便遮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榴院东厢房南墀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榴院东厢房南炉口砖雕图案</p> <p class="ql-block"> 石榴院东厢房廊柱上挂着一副楹联,上联:“天地有情终为鉴”;下联:“桃李无语自成蹊”,落款“龚继先”。龚继先,1939年3月生,北京人,擅长中国画。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著名画家李苦禅、李可染、叶浅予、王雪涛诸先生学习花鸟、山水、人物。擅长水墨大写意花鸟画,对中国画有系统的研究和较高的鉴赏能力,并对中国美术史论有深入研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榴院东厢房侧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及发表,作品有《指墨瓶花图》《鱼乐图》等,著有《龚继先画集》《怎样画荷花》等。历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编辑、副总编。龚继先系大写意花鸟画家和指画家,曾师从著名画家李苦禅、李可染、叶浅予、王雪涛等先生学习花鸟、山水、人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榴园东厢房廊柱上楹联</p> <p class="ql-block"> 上联“天地有情终为鉴”,这句话强调天地万物皆有情感与见证之力。其中“天地为鉴”常用于表达对重大事件的庄重承诺或誓言,寓意以天地为见证,强调诚信与永恒。下联“桃李无语自成蹊”,出自成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指桃树、李树不招摇,因果实诱人自然吸引人采摘而形成道路,后比喻为人真诚、忠实便能赢得人心。此处“无语”对应“不言”,“自成蹊”强调自然形成的威望或认可,常用于形容默默奉献或以德行感染他人的行为。此联表达了天地间的情感终究会成为鉴证,而桃李不言,却自成一条小径的深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榴园东厢房侧面景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石榴院东厢房主要展示李苦禅先生的一些著名画作。自左至右:《冻秋意》1981年、《荒渚野禽》1962年、《雅逸清供图》1981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榴院东厢房展示李苦禅先生的画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榴院东厢房展示李苦禅先生的画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自左至右:《双鹤图》1960年、《禀禀松风》,1963年、《墨菜逸品》1959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榴院东厢房展示李苦禅先生的画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自左至右:《松石双鹫图》1980年、《春色满园》1962年、《三只鱼鹰》196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榴院东厢房展示李苦禅先生的画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自左至右:《缤纷红于二月花》1964年、《岩崖禽树图》1964年、《松石苍鹰图》1960年、《兰室八哥图》1981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榴院东厢房展示李苦禅先生的画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游览过石榴院东厢房,我们再到西厢房看看。西厢房为石榴院的四展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苦禅纪念馆石榴院四展室(西厢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石榴院西厢房的木雕与正厅和东厢房的差不多,雀替、挂落及出头枋都非常精致而富有寓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榴院西厢房挂落和雀替</p> <p class="ql-block"> 石榴院西厢房的砖雕也与正厅及东厢房的图案差不多,但不知什么原因,风化比较严重。西厢房北墙的墀头,炉口浮雕为苏武牧羊,底座刻画宝剑。宝剑,是八仙之一吕洞宾的法器,酷斩妖除魔、镇邪去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榴院西厢房北墙墀头</p> <p class="ql-block"> 石榴院西厢房南墙的墀头,底座也雕有宝剑飘带图案,炉口部分是人物画,已严重风化、模糊不清了,现置玻璃罩予以保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榴院西厢房南墙墀头</p> <p class="ql-block"> 石榴院西厢房走廊的两端,开有圈拱形小侧门,砖雕饰门,小巧玲珑,简洁实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榴院西厢房北侧门砖饰门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石榴院西厢房门两侧的廊柱上挂着一副对联,上联:“巍哉丹青千秋业”;下联:“浩然德品万世师”。落款“竹涵”。此“竹涵”者,应为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的入室弟子“李竹涵”。其人毕业于中国戏曲学校地方剧科,工丑行,是梨园名角小花脸。他习书法,喜画戏曲人物深得李苦禅赞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榴院西厢房廊柱上的对联</p> <p class="ql-block"> 上联“巍哉丹青千秋业”,丹青:原指绘画颜料(朱砂、石青),引申为绘画艺术,此处象征文化艺术创作;千秋业:形容事业流传久远,具有永恒价值。此联以“巍哉”(崇高啊)起首,赞颂文化艺术创作的宏伟成就如高山般屹立,其价值跨越千年而不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下联“浩然德品万世师”,浩然德品:“浩然”取《孟子》“浩然之气”之意,形容光明正大的德行;“德品”指道德品格。;万世师:化用“万世师表”,意为后世永久的楷模。此联强调高尚的道德品质如天地正气,足以成为万代敬仰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榴院西厢房侧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石榴院西厢房主要展示李苦禅先生的一些著名画作。自左至右:《鹭柳春风图》1974年、《红荷翠鸟图》1979年、《过秋图》1964年、《枯木双鸦》1964年(右侧转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榴院西厢房展示李苦禅先生的画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自左至右:《雄鸡竹石图》1962年、《松禽图》1964年、《老竹双鹭》1962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榴院西厢房展示李苦禅先生的画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自左至右:《与天同契》1981年、《柳下双鹭》1960年、《清白图》1980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榴院西厢房展示李苦禅先生的画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石榴院大门两侧的房子也辟为展室,其中东侧为一展室,主题为“从山东走出的画坛宗师”,主要展示李苦禅大师的生平事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苦禅纪念馆石榴园大门内两侧展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榴院大门东侧一展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榴院大门东侧一展室外景</p> <p class="ql-block"> 李苦禅原名李英杰,1899年生于山东高唐县贫农家庭。十五岁闯荡北京时,他睡过城隍庙屋檐,吃过施粥铺的残渣,却把最后几个铜板换成毛笔。在西四牌楼拉车时,他总盯着琉璃厂画店橱窗偷师,车轮碾过积雪的吱呀声里,藏着对八大山人墨荷的痴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苦禅先生故里石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种清苦淬炼出他独特的艺术基因。当同期画家追求精致工笔时,他反其道用秃笔焦墨画苍鹰,荷杆如钢筋般扎进纸面。晚年回忆道:"拉车时看尽人间百态,笔下才有烟火气。"正如他1936年《残荷》里那支折断仍挺立的莲蓬,苦难从未摧毁他,反而成了最厚重的底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苦禅青年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23年,李苦禅冒雪跪在跨车胡同齐宅门前。当齐白石看见这个青年用旧报纸临摹的《虾蟹图》时,惊觉其用枯笔表现虾须的独创性,破例收下这个穷学生。有次李苦禅买不起宣纸,齐白石竟把自家窗纸撕给他:"在苦水里泡过的笔墨,比绫罗绸缎金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苦禅大师的生平事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师徒合作《荷塘清趣》时,齐白石故意留白考验,李苦禅补的墨荷却让老师拍案叫绝。正是这种"笨功夫里的灵性",让齐白石赠他"苦禅"艺名——苦中参禅,恰似其笔下铁骨铮铮的雄鹰。1948年齐白石在画作题跋中写道:"苦禅仁弟画笔雄浑,有金石气,吾门之达者也。"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苦禅大师与恩师齐白老先生石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37年北平沦陷后,李苦禅的画室成了地下联络站。他卖掉珍藏的古画为抗日筹款,在狱中遭日军拷打时,用血指在墙上画劲竹明志。伪政权高官重金求画,他挥毫泼墨写下"看尔横行到几时"的螃蟹图,被追捕时仍坚持创作《风雨雄鸡》鼓舞民众。这段经历让他领悟"画者心印"的真谛。1943年创作的《墨竹图》中,竹叶如刀剑般刺向苍穹,题款"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仍虚心"成为其人格写照。相较于某些为自保而画"大东亚共荣"的同行,他的鹰隼永远昂首睥睨,正如他对学生所言:"笔底下要见骨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苦禅大师的生平事迹</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李苦禅迎来创作井喷期。1951年《远瞻山河壮》里,苍鹰立于山巅的构图如丰碑矗立,羽翼间飞白似金石崩裂。他独创的"重拙大"美学——重如铸铁的线条,拙若孩童的趣味,大似山河的气魄,在《盛夏图》《红梅怒放》中达到极致。1983年临终前,86岁的李苦禅仍坚持完成巨幅《劲节图》。从拉车少年到央美教授,他用一生印证"画品即人品"的真理。那些墨色淋漓的荷塘、振翅欲飞的雄鹰,不仅是艺术瑰宝,更是一个民族在苦难中挺立的脊梁。正如他常说的:"所谓大师,不过是把人间苦乐都化进笔墨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苦禅大师的生平事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石榴院大门西侧为五展室,主题为“苦禅大师的艺术人生”,主要展示李苦禅先生的艺术成就和著名画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榴院大门西侧五展室外景</p> <p class="ql-block"> 李苦禅,1899年1月11日出生在山东省高唐县李奇庄的一个贫苦农家,儿时取名李英杰,字超三、励公。少年时代,在民间艺人的影响下,李苦禅走上了艰辛的艺术征途。20岁北漂到北京,在北京大学附设的“勤工俭学”(又名法文专修馆)半工半读。同时,又在北京大学附设的“业余画法研究会”,向大师徐悲鸿先生学习素描与西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榴院大门西侧五展室</p> <p class="ql-block"> 21岁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中文,两年后转到“北京国立艺专”西画系学习。这期间生活贫困拮据,经常靠晚间拉洋车维持生活。为此,同学林一卢赠他“苦禅”二字为名,“苦”即苦难的经历,“禅”即古意禅宗画,李苦禅欣然接受了这个称呼。这个用了一生的艺名,似乎也注定了他的人生命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苦禅大师的艺术人生展示</p> <p class="ql-block"> 1923年,李苦禅拜白石老人为师学习写意花鸟。齐白石曾评价他:“苦禅学吾不似吾”。1925年,李苦禅从国立艺专毕业了,应聘为北京师范学校与保定第二师范学校的美术教师,开始了艺术教育生涯。1930年,转聘到杭州艺专(现中国美术学院)任国画教授。年轻时代的李苦禅也是一名爱国志士,1935年他参加“一二·九”爱国游行示威运动。1939年因支持抗战,被捕入狱28天,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坚贞不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苦禅1979年作《远瞻山河壮》</p> <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中国艺术专科私立学校在济南复校,李苦禅任教务主任。1946年,被徐悲鸿院长聘为北平国立艺专国画教授,并被推选为首届“中国美术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当年与蒋雨浓、王青芳、白铎斋并称为 “京中四怪”。解放后,李苦禅遭遇了不公正待遇,被安排到“中央美术学院”附设的“民族美术研究所”任研究员。“十年文革”期间,更是惨遭迫害,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关进“牛栏”,经受百般折磨,之后又被下放到农村“劳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苦禅巨幅画作《盛夏图》</p> <p class="ql-block"> 1971年,因病回到北京,被指令在中央美院传达室成了一“看门老头”,不久即退休回家。1974年命运还是凄惨,被“四人帮”打成“黑画家”,遭大会批斗了四次。直到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李苦禅先生方被拨乱反正,恢复了名誉和教授职务。之后的辉煌成就不说了,因为李苦禅的艺术人生正如同学起的艺名“苦禅”一样,经过几十年的苦难,终得正果!1983年6月11日凌晨1时一代宗师去世,享年85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苦禅1925年作的水彩画《麦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李苦禅认为,艺术之路并非坦途,而是需要不断攀登与探索。在他看来,单纯的绘画只是艺术之旅的起点,更广阔的天地在前方等待发掘。书法,作为绘画的升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诗文,则是书法之上的更高境界,它们相互交融,共同构筑出艺术的宏伟殿堂。音乐,作为艺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能够触动人的心灵深处,为艺术之旅增添更多色彩。然而,艺术的最高境界并非仅限于这些,它更在于对先哲哲理的领悟与践行,即所谓的大道。李苦禅的探索之旅,正是这样一条不断追求、不断提升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苦禅青年时代的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