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68年8月我继“55”老北京之后,从北京来到云南西双版纳东风农场,十年间曾在四个连队,四个分场工作过,与京沪川滇知青及老职工们一起披荆斩棘,屯垦戍边,为当时祖国急需的橡胶事业抛洒青春热血和汗水。开发出了一片又一片,几十万亩橡胶林(从空中俯瞰地球,在知青奋斗过的土地上的物质遗存,唯有西双版纳山连山的胶林一年四季郁郁葱葱)。其间,我与上海知青的关系最为紧密,夫人是1968年12月去的“老上海”知青,1974年我们在西双版纳大勐龙人民公社登记结婚。1979年回京,一家四口,一个“好”字。</p><p class="ql-block"> 回到北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我们如饥似渴,学习拼搏、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创造了诸多个“第一”。2007年,我刚退休就罹患了罕见的双肾癌,北京医院朱主任带领他的团队,用了8个小时分别把两边的肿瘤成功的手术切除。自此,开启了我们漫漫的抗癌路。</p><p class="ql-block"> 2012年,我们回了一趟上海,回来后的十多年间我又先后患有乙状结肠癌,肝转移,左肾癌复发,急性心肌梗死,前列腺癌等,先后做过八次手术,九次化疗,在夫人无微不至的精心呵护下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生死难关。今年8月15日,时隔十三年后,我们再次回到上海,终于与时常想念的老朋友们欢聚一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3年后再次来到外滩,发现人更多,灯更美,风更爽,因无时间游览其他,外滩必须“打卡”。</p> <p class="ql-block"> 整旧如旧的外白渡桥</p> <p class="ql-block"> 五分场</p><p class="ql-block"> 8月18日,在万文娟、黄雨田、孙璐的精心安排下五分场战友欢聚在鑫鑫酒店。欢声笑语,觥筹交错。万文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p> <p class="ql-block"> 合 影 </p><p class="ql-block"> 后排左起:孙成转、牛振富、蒋金良、李再延、黄雨田、黄均侠。</p><p class="ql-block"> 前排左起:张莲英、眭秀芳、李云妹、周月琴、万文娟、孙璐。</p> <p class="ql-block"> 万文娟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谈及我在五分场树立的知青榜样郭子龙。上海知青郭子龙在五分场创造了橡胶单株和单位面积产量的最高纪录,至今无人能够打破。后来他被选为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在知青榜样郭子龙的带动下,五分场连续数年在橡胶生产和短期作物生产的单位面积产量方面在东风农场名列前茅。他为国家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永恒的精神财富。我们永远怀念他!</p> <p class="ql-block"> 祝牛振富、张莲英伉俪金婚快乐!</p> <p class="ql-block"> 孙成转、陈玲梅夫妇。</p> <p class="ql-block"> 九分场</p><p class="ql-block"> 8月19日,为款待“娘家人”,王志荣大哥在“和记”小菜餐馆“国宾厅”宴客。当年意气风发的姑娘小伙如今已全部踏入桑榆之年,忆往昔:带泪笑谈“吃在山住在山,完不成任务不下山”,野菜、盐巴汤,砍坝砍竹、盖茅草屋,怀念长眠在那里的战友……。聊今朝:相互千叮咛万嘱咐各自保重。患难与共的经历犹如一条红丝带将我们牵连,细细长长,绵绵密密。餐后,小龙夫妇远程送我们回到旅店才放心回家,谢谢热情似火的战友—凤明、勇祺、新生、眼镜夫妇、祥玉、继新,祝志荣大哥身体康健,夫人无恙。</p> <p class="ql-block"> 合 影 </p><p class="ql-block"> 后排左起:陆新生、朱勇祺、周祥玉、张幸国、李纲扣。</p><p class="ql-block"> 前排左起:张凤明、周月琴、李再延、於小龙、王志荣、吴夏妹、朱蓉娟。</p> <p class="ql-block"> 和陆新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与志荣大哥合影</p> <p class="ql-block"> 北京知青张辛国和上海知青朱蓉娟在农场喜结良缘,回城后定居上海。</p> <p class="ql-block"> 於小龙、吴夏妹夫妇</p> <p class="ql-block"> 陆新生摄</p> <p class="ql-block"> 陆新生摄</p> <p class="ql-block"> 和陈继新合影,50年前,他在农场给我们打的家具用到现在,天天看到它们,天天想起陈继新。</p> <p class="ql-block"> 陆新生拍摄</p> <p class="ql-block"> 陆新生拍摄</p> <p class="ql-block"> 陆新生拍摄</p> <p class="ql-block"> 陆新生拍摄</p> <p class="ql-block"> 陆新生制作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 十分场</p><p class="ql-block"> 8月19日,8月21日,在舒明达、陈荣度、费振宇、刘良臣的安排下两次聚会。共叙在青春年少所经历的创建新连队的艰苦岁月,我们在这里共同度过了一生最为艰难的时期,也建立了患难与共的战友情谊。</p> <p class="ql-block"> 合 影</p><p class="ql-block"> 后排左起:陆建昌、陈定辉、陈荣度、徐林方、杜根涛、王阿娣、蒋仲坤。</p><p class="ql-block"> 前排左起:舒明达、王兰珍、孔怡群、李再延、周月琴、李雅萍、李章粉、孙招芳。</p> <p class="ql-block"> 陆建昌和李雅萍,在最为艰难的时期相识相爱,喜结良缘。到了晚年更是恩爱有加,相依为命。</p><p class="ql-block"> 陆建昌曾任六连指导员。六连曾发生两起大案,震惊全场。一是1974年六连连长现役军人李福兴破环知青上山下乡案,李福兴被判处无期徒刑。二是1977年上海知青顾申枪击案,顾申以反革命杀人罪被判处死刑。</p> <p class="ql-block"> 合 影</p><p class="ql-block"> 后排左起:金宗宝、罗建国、费振宇、刘良臣、陈荣度。</p><p class="ql-block"> 前排左起:于红、陈素兰、李再延、周月琴、石德群、尹卫平。</p> <p class="ql-block"> 费振宇、石德群夫妇。</p> <p class="ql-block"> 每次到上海,都开车接送我们的陈荣度。</p> <p class="ql-block"> “老上海”</p><p class="ql-block"> 8月20日,在吴鹤翔、周公正、张兆田、沈百顺的精心安排下,我们一起到康养中心看望金家林夫妇。这里有优美的环境,清净广阔的空间,更富裕的时间,让我们有更多更亲密的交流。</p> <p class="ql-block"> “老上海”指的是1968年上海第一批赴云南的知青,十个区近千人。出发当日毛主席关于知青上山下乡的指示发表。这批人和首批到农场的“55”老北京一起给农场增加了一支有文化有思想有能力的生力军,是之后陆续去农场知青的领军人物,成为东风农场的精英。</p><p class="ql-block"> 作为两大笔杆子,周公正、吴鹤翔几十年来,一直在研究,探讨知青的历史,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冒着各种风险,不为名不为利,倾注大量心血,只为把知青艰苦奋斗的历史告诉后人。在他们的主持下的团队千辛万苦收集各地云南知青的回忆文章和老照片,出版了《勐龙记忆》、《勐龙印迹》文集和影集,如实记录下当年的实际情况,留下研究知青史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之后,他们根据新的史料,参加有关研讨会,笔耕不辍,不断丰富知青的奋斗史。这是他们留给后人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他们的执着令我们敬佩不已。</p><p class="ql-block"> 对张兆田我有过这样的评价:张兆田无论在云南西双版纳东风农场,还是回上海后,到崇明支教,到西藏援疆,在市委党校等国家机关领导岗位,一步一个脚印,无论在城市,到边疆,无论对朋友,对孩子都留下了深深的美好印记。他为人谦和,心地善良,大爱无疆, </p><p class="ql-block"> 1969年我在风光三队,经常见到沈百顺路过我们这里,要么带着人马,要么赶着牛车,来去匆匆。我知道他是一位不善空谈的实干家。1970年我去十分场组建新连队,很难见到他了。1976年1月,王开平为阻止车祸的发生奋不顾身地跳下车箱,用身体挡住正在溜坡的拖拉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在王开平的追悼会上时任九分场领导的沈百顺为王开平的去世致悼词,我们感激至今。沈瑾瑾是我们敬重的知青模范,在农场就听说沈百顺和她谈恋爱。两位实干家喜结良缘,也是知青美满婚姻的代表。他们1976年在农场结婚,明年就是金婚了,这次去上海是想提前为他们送上金婚祝福的。</p><p class="ql-block"> 孙向荣情系农场,常年为农场知青博物馆和场庆奔波劳碌,尽心尽力做义工。摄影,艺术创作,出书,出画册,卓有成就。还有耄耋之年坚持爱好,玩航拍的郭常明、朱建民,遍拍西藏、新疆、罗布泊……,说不尽的感慨!最兴奋的是见到了50多年未见面的金家林夫妇,当年意气风发的小伙子,如今是笑傲病痛十余年的好汉。含泪相拥,感慨万分。</p> <p class="ql-block"> 1968年首批赴云南上海知青闸北区连的连长周公正、副连长周月琴。</p> <p class="ql-block"> 合 影</p><p class="ql-block"> 后排左起:孙向荣、陈英、唐林娣、乔根兄、张兆田、朱建民、郭常明。</p><p class="ql-block"> 前排左起:沈百顺、吴鹤翔、周公正、金家林、林静萍、周月琴、李再延。</p> <p class="ql-block"> 郭常明拍摄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孙向荣拍摄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月琴感言:</p><p class="ql-block"> 【知青情】</p><p class="ql-block"> 时隔十三年,因家事回沪一周。有幸见到了许多曾经在一起工作和生活的战友。感谢五分场、九分场、十分场、"老上海"的热情款待。感恩五十多年了我们还能在一起谈天说地,心意相通,恰似高山流水,涓涓溪流。相见时难别亦难,只盼来日再相会。</p><p class="ql-block"> 转ZY图文。</p> <p class="ql-block"> 老友周康荣赋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宏大叙事春秋笔,</p><p class="ql-block"> 潮起潮落不由己。</p><p class="ql-block"> 唯有春风最相惜,</p><p class="ql-block"> 三叶树下结连理。</p><p class="ql-block"> 黄埔江头围坐起,</p><p class="ql-block"> 共话当年汗如雨。</p><p class="ql-block"> 莫道归来分京沪,</p><p class="ql-block"> 此情可越千万里。</p> <p class="ql-block"> 老友吴鹤翔感言:</p><p class="ql-block"> 我和再延在农场时就有不少往来,后到云南省委党校学习又在同一小组,朝夕相处,学习交流,然后一起留在昆明的省委机关工作,可谓情深谊长。和周月琴则一起在1971年初到上海接郊区那批青年时就协同工作,对她为人的敦厚纯朴、工作的踏实认真,都有切实的了解和感受。在各自回北京和上海后,我在2012年4月曾去北京与再延夫妇及其他北京的知青朋友们相见,暖心的欢聚场面至今还历历在目,不料竟已过去13个年头了,期间便是通过网络,陆陆续续地获悉北京朋友们各类活动的信息,特别是获悉再延前后与多种癌病顽强抗争博弈的信息,对再延始终心怀敬佩并时有牵挂。这次能在上海与再延夫妇再次相见,确实感到既十分意外,又非常惊喜。虽然这次见面也只是短短几个小时,却弥补了十多年来渴望得以再聚的夙愿,尤其看到几经磨难的再延依然精神矍铄,依然朗朗健谈,感到十分欣慰,并为再延夫妇感到由衷的高兴!由此也念及曾在大勐龙那片红土地上一起生活工作的那些熟识的北京知青朋友们,十分牵挂已步入老年生活的知青老朋友,牵挂正在与各种病痛作抗争的那些朋友们,衷心祈愿他们能如再延一样,能跨过那道坎,战胜病魔,或与病魔共存,继续自己安稳快乐的晚年生活。步入了晚年,才知人生不易,才懂生命宝贵,惟有珍之惜之,不枉来这世界一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