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秩春秋藏连画,一身恬淡富精神,——乡村藏家的“精神富足”路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生活虽似清冷水,精神如绽绚烂花。”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如东县岔河镇金发村四组62岁的王长军,正将自己55载收藏的连环画赋予新的意义——他从20000余册藏品中精心甄选500余册抗战题材作品,一次次深入社区免费供人阅读,目光尤其常落在青少年读者身上。那些泛黄纸页上的英雄故事,既是他对抗战历史的缅怀,也是他想递给年轻一代的“精神接力棒”,而这份用心,正是他在平凡生活里筑起精神城堡的生动延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幼时的王长军,家境贫寒到七口人全靠父亲单薄工分勉强糊口。可即便如此,他对连环画的渴望从未熄灭。天刚蒙蒙亮,他就踩着晨露去田埂拔茅针;寒冬腊月,顶着刺骨寒风在路边拾废品,哪怕被虫咬得皮破血流、偶遇蛇虫惊出一身冷汗,也咬牙把几分几角的零钱攒起来,只为能将一本本散落的连环画轻轻捧在手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参军四年,每月十元的津贴他几乎全用在了寻书上。利用公差辗转各地时,他总不忘打听旧书摊的位置,甚至在垃圾堆里“抢救”过80多本残缺的连环画。捧着那些带着尘土却依旧鲜活的画册,他的雀跃比三次获得师级嘉奖时还要强烈——对他而言,这些连环画是比荣誉更珍贵的“精神食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工作后有了稳定收入,王长军对收藏的执着丝毫未减,大半工资仍流向连环画市场。90年代起,连环画逐渐成了“稀罕物”,为了配齐《说唐》《东周列国故事》等成套作品,他常跨省与藏友等价交换,还一次次奔赴上海文庙、南京朝天宫,不惜高价收购稀缺版本。如今,他的藏品已达20000余册,现价估值近百万元,每一本泛黄卷边的画册里,都藏着他跨越半个世纪的坚守与热爱。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护书如护珍宝:每年盛夏,会将连环画分批搬到院子里暴晒防潮;发现画册装订钉生锈,便小心翼翼拔下,用针线重新穿缝;还会在收藏室里放置卫生丸,细致驱虫。而他更懂“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除了今年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开展的社区阅展,他还曾把连环画送进病房,为患病村民驱散孤寂;订阅农经报刊供邻里翻阅,帮大家寻找致富灵感。在他的带动下,村里不少人告别了赌博迷信,有人搞起了铝合金装潢,有人办起养鸡场、织造厂,小小的收藏室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精神文明加油站”。这份坚守也得到了认可:镇文化站特意送来书橱支持,市县媒体多次专题报道他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王长军虽过着平凡生活,但人生的丰盈却远胜旁人。同甘共苦的妻子,正是当年被他“赤脚藏书”的韧劲打动的同窗;孩子在满室书香中长大,也承袭了对精神世界的珍视。而他的坚持,更收获了诸多荣誉:2005年获评“南通市特色文化家庭”,2009年藏品入选“庆祝新中国60华诞南通民间绿色收藏大展”,2010年当选如东“十佳藏书人”,2015年微视频作品《罕见的精神食粮小人书》再获市级奖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些陪伴王长军走过半世纪的连环画,早已不是普通藏品:是他当年对抗清贫的铠甲,是滋养心灵的沃土,是点亮乡村文化的星火,如今更是传承红色记忆的载体。在物质丰裕却有人常感心灵空虚的当下,王长军用55年的坚守写下答案:真正的富有,从不在钱包的厚薄,而在心中是否有一份热爱可奔赴、有一片精神园地可耕耘。这份藏在画册里的“富足”,历经时光沉淀愈发珍贵,也为更多人照亮了寻找精神栖居的方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摄影|钱海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编辑|花松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审核|官方平台团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