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有些人怕光,还有的人惧光,既使是在阳光灿烂的季节里,一提起光就会拒之。危机的心理缺少光的概念,更没有与光同行、与光共存的豁达心胸,再通透的“灯”,也照不进一些人空荡的心房。因为那颗空荡的心,藏着一个正在蔓延的隐忧——信仰的弱化与迷失。这里的“信仰”,从来不是某一种固定的教义,而是人对世界的基本确信:确信善良有回响,确信理想有重量,确信生命除了物质的堆砌,还有更值得奔赴的意义。当这份确信崩塌时,危险便如潮水般,从个人的精神裂缝漫向整个社会的堤岸。</p> <p class="ql-block">对个体而言,信仰的缺失首先会抽走生命的“锚”。人活着总要相信点什么:有人信“天道酬勤”,所以在困顿里仍肯弯腰深耕;有人信“真诚无价”,所以在关系中愿卸下心防;有人信“岁月有痕”,所以肯在看似无用的热爱里耗上光阴。这些“信”未必能带来即时的利益,却像放风筝时手中的线,让人在世事飘摇中知道“自己要往哪去”。可若没了这根线呢?人会变成被欲望驱赶的浮萍:职场上只算“性价比”,不愿为长远价值多付一分力;感情里只看“条件单”,把真心换作等价交换的筹码;甚至面对生活的褶皱,连“再等等看”的耐心都没有——因为不信“坚持”能结出果实,便只剩“及时行乐”的慌张。而当个体的迷失聚成群体的茫然,社会的肌理便会悄悄生出裂痕。信仰的底色,其实是共同的价值默契:信“规则”,所以排队时不必提防插队;信“公平”,所以努力时敢期待回报;信“善意”,所以路遇跌倒时肯伸手相扶。这些默契像空气,平时觉察不到,可一旦稀薄,每个角落都会弥漫起寒意。你看超市里被捏烂的水果——反正“没人认识”,何必顾念分寸?你看网络上跟风的谩骂——反正“法不责众”,何惧出口伤人?你看职场中盛行的“躺平”——反正“努力无用”,何苦认真向前?当“守规矩”成了“傻气”,“讲真诚”成了“天真”,“有理想”成了“虚妄”,社会便会陷入“互害式”的内耗:每个人都在抱怨环境糟糕,却又在不经意间,成了让环境更糟糕的推手。</p> <p class="ql-block">更深远的危险,藏在文明的传承里。一个民族的信仰,从来不是凭空飘着的口号,而是刻在文化骨血里的坚守:是孔子“士不可不弘毅”的担当,是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悲悯,是李时珍踏遍山河编《本草》的执着,是敦煌匠人一锤一凿凿下壁画的虔诚。这些坚守让文明有了“根”,让世代人能踩着前人的肩膀向上走。可若信仰缺失,“根”便会慢慢枯萎。年轻人不再懂“家书抵万金”的珍重,只把亲情缩成转账记录;不再懂“行到水穷处”的从容,只把生活过成KPI的竞赛;甚至提起“传统”,只当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忘了那是该融进日子里的精气神。当文化里的“确信”被消解,我们便成了没有乡愁的游子,走得再远,也找不回“来处”的温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其实信仰从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它就藏在普通人的日常里:是早餐摊老板坚持不用隔夜油的本分,是老师给后进生多讲一遍题的耐心,是年轻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再试一次”的倔强,是每个普通人在认清生活的琐碎后,仍愿意相信“明天会更好”的温柔。这些细碎的“信”,像星星,哪怕只亮一点点,也能照亮各自的方寸之地;当无数星星聚起来,便能重新点亮信仰的灯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别让信仰的灯塔熄灭。因为那束光里,藏着个人的安宁,藏着生命的宽度,藏着社会的温度,藏着文明的厚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