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应好友相邀、唤上三五退休姐妹,参加好友组织定制的陇上行•川甘陕三省联游团,线路为阆中+甘南+陇南+天水+宝鸡+汉中+巴中,游历四大古城阆中+三国胜迹昭化+陇上江南陇南+小九寨官鹅沟+生态大观园冶力关+陇西李氏龙宫+伏羲故里天水+中华第一庙伏羲庙+世界遗产麦积山石窟+飞将军李广墓+陇右第一名刹南郭寺+炎帝故里宝鸡+中华第一古物中华石鼓园+中国最大青铜器收藏地中国青铜器博物院+古韵陈仓老街+汉人老家汉中+大汉风华兴汉胜景+红都巴中+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历史丰碑将帅碑林。</span></p> <p class="ql-block">本次旅程将途径四川的阆中、广元的昭化,甘肃的陇南市武都、宕昌,经珉县,陕西的天水+宝鸡、汉中回到巴中,再从阆中飞回广州。</p> <p class="ql-block">广州白云国际机场重推出“祥瑞白云·丽世端午礼”活动,忍不住这般粽香四溢啊</p> <p class="ql-block">5月28日,广州—阆中16:35-19:00</p><p class="ql-block">阆中古城机场是2023年12月17日正式通航,80万阆中人民期盼了30多年的飞机梦终于成真哈!据报道当天上午10:30,南方航空的CZ2281航班从广州白云机场飞到了阆中古城机场。这可是阆中机场的第一个商业航班。</p> <p class="ql-block">瞧这一家子(接下来的几天,同吃同住的家人)!!我们家人这般气势、这番背景,谁与争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一、阆中古城</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地处四川盆地东北缘、嘉陵江中游,属南充市;是古代巴国蜀国军事重镇,有中国春节文化之乡,中国四大古城之一称号。阆中古城景区总面积4.59平方千米,古城核心区域2平方千米,有张飞庙、永安寺、五龙庙、滕王阁、观音寺、巴巴寺、大佛寺、川北道贡院等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邵家湾墓群、文笔塔、石室观摩崖造像、雷神洞摩崖造像、牛王洞摩崖造像、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华光楼、阆中文庙等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阆中拥有2300多年建城史,战国时期为古巴国都城,历代为郡、州、府治所,明末清初曾为四川省会20年,保留了近2平方公里的唐宋格局和明清风貌。</span></p> <p class="ql-block">两千多年来,阆中一直是西南地区的军事要冲。古城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大巴山脉、剑门山脉及嘉陵江水系交汇,形成一个严密的空间,北面的高山峻岭阻挡了寒风,嘉陵江滋养了土地,为阆中打造出极好的生态环境。“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围山势锁烟霞”,其山川、水势、人文完美地融合为一体,与老庄哲学中“天人合一”之境界高度契合。水绕三方、山围四面的阆中古城有着2300多年的建城史,至今仍有保存完好的2平方公里“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古街区。</p> <p class="ql-block">阆中古城形似太极图,嘉陵江宛如一条巨龙蜿蜒而过,古城处于龙背之上,按照传统风水学说,这里是理想的风水宝地。其城内的布局也颇有讲究,全城的中心点位于“中天楼”,是古城主干道的交汇处,中国传统哲学中有“尚中”的理念,“中天楼”即为城中正穴,与风水学中“天心十道”之理念不谋而合。整座古城以“中天楼”为核心,以四方街道为纽带延展开来,并与四面环绕的山峰相衬,一派自然和谐的胜景。</p><p class="ql-block">2006年第一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以”古阆中:千水成垣,天造地设“为题,全面介绍了阆中古城的风水格局。</p> <p class="ql-block">到阆中古城后直奔美食并争分夺秒拍个照,不负口福不负(眼)睛👀</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旅游宗旨是吃美食拍美照外加睡个好觉觉!哈哈哈哈哈</p> <p class="ql-block">导游订好的这家名叫“古阆古味”的川菜馆,食如其名是地道阆中传统菜,阆中美食以独特的地方风味和历史文化积淀,一到就尝了张飞牛肉、保宁醋、白糖蒸馍、牛肉凉面(阆中四绝),非常丰盛符合吃货旅游定制团的标准</p> <p class="ql-block">餐后逛古城的街,最美烟火味。特别美是一串串灯笼挂在那儿,把整个古城带回昔日繁华。</p> <p class="ql-block">首先欣赏了横跨大东街南头的华光楼,位于上、下华街之间,临嘉陵江,正对南津关古渡。是一座过街门楼,三重檐,歇山式盔状屋顶,盖翠绿色琉璃瓦,脊饰相当繁复,重脊套人、兽、鸱吻,正脊宝珠形顶高达三米,楼身通高三十六米,四柱直木,全系木结构,各层装花窗,十二个飞檐凌空,宝顶摩云。内各层有梯上楼,每层楼四周游廊可以供人凭栏,更有诗文匾额供人赏叹。</p> <p class="ql-block">友朋结伴至阆中,九曲蜿蜒嘉陵江</p><p class="ql-block">寻常巷陌伴檐廊,阆苑光华夜未央</p> <p class="ql-block">满街都是阆中三宝,张飞牛肉、保宁醋和白糖蒸馍(又称保宁蒸馍),这张飞牛肉源于三国时期,张飞镇守阆中时犒赏将士的卤牛肉演变而来,清代由回民王氏家族改良定型,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特色为表面墨黑如张飞面容,内里肉质粉红,咸香适口,纹丝紧密,兼具嚼劲与鲜嫩。</p> <p class="ql-block">保宁醋,中国四大名醋之一,始于五代时期,以麸皮、小麦为基础,加入60余味中药材制曲,取古井泉水发酵,酸味醇厚且带甘甜。</p> <p class="ql-block">哈哈哈,保宁醋用途既是调味品,形成“离了保宁醋,川菜无人顾”的独特地位,而且<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用于泡脚驱寒等民俗疗法,街上也好多泡脚店,</span></p> <p class="ql-block">古城夜市一条街以状元街为核心,沿青石板路延伸至中天楼区域,全长约2公里。这条古街保存了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石板路两旁分布着传统手工艺品店、特色小吃摊和茶馆,是体验古城烟火气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古城被璀璨得灯光点缀得如梦似幻,古老的街道、斑驳的墙面,仿佛穿越了几百年的时光,带领着我们回到那个久远的年代。这座古城;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华光楼在暮色中显出巍峨的轮廓。登楼远眺,嘉陵江如一条玉带蜿蜒东去。江对面的山影在夜色中若隐若现,与古城的灯火交相辉映。这景色令人想起古人所言"阆苑仙境",果然是名不虚传。</p> <p class="ql-block">用上帝的角度阆中古城的第一眼,这一眼是天上一是人间千年哈</p> <p class="ql-block">家人无人机拍的阆中古城夜景,以嘉陵江畔的灯火、古建筑群的光影交织和水上表演为特色,融合历史底蕴与现代灯光艺术,被誉为“阆苑仙境”的夜间视觉盛宴。嘉陵江灯光秀:三面环江的地理优势使江面成为天然镜面,两岸古建筑灯光与游船光影倒映水中,形成“城影交融”的奇幻效果。加之华光楼、张飞庙等明清建筑在暖黄色灯光勾勒下,飞檐翘角轮廓分明,红灯笼点缀街巷,营造出“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夜游场景</p> <p class="ql-block">走在古城地街头,迎面而来的灯光洒在青石板路上,照亮了每一寸地面。古城的夜晚别具一格。商铺的灯笼摇曳生姿红色的灯光与青灰色的古建筑相互辉映。仿佛进入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梦境,一如这轮美丽的明月!</p> <p class="ql-block">匆匆在夜色中领略一偶,这座古城就这样静静地躺在嘉陵江畔,任凭时光流逝,岁月变迁。它的每一块砖石,每一扇门窗,都承载着说不尽的故事,诉说着道不完的沧桑。明天白天再看阳光下的阆中古城</p> <p class="ql-block">住在阆中明宇豪雅酒店,昨晚匆匆进店就睡,晨起拍几张美照</p> <p class="ql-block">阆中风水博物馆,简称风水馆。风水馆是国内第一个的以建筑风水为主题的旅游景点,2007年建成正式开放,馆内分为博物馆、祭祀、讲堂、驿站、吉祥物等五个功能区。以易、卜为主脉,诠释神秘的中国风水。</p> <p class="ql-block">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案的幡旗给风水馆添上了神秘的色彩。进入馆内,地下水系绕街而过,标注着带有风水色彩的一元街、二元街、三元街等街名更显得神灵活现,而著名的风水、天文学大师袁天罡、李淳风等大师的“遗物”比比皆是。“风水”二字,定格在这个历史时刻。</p> <p class="ql-block">以易、卜为主脉,诠释神秘的中国风水。馆内宽敞明亮,九曲回环,各展厅分别挂出一些图文展板或跟风水相关的实物,将中国风水学的起源、发展和阆中古城风水的来龙去脉及诸多玄妙一览无余。</p> <p class="ql-block">古人在选择与布建生活环境时,总要把城市、村落、住宅等与天气结合起来,“法天象地”以求“天助”,使人和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等形成协和互助的关系,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更重要的是,在古代阆中这个地方先后出了两对兄弟状元,即唐朝的尹枢、尹极和宋朝的陈尧叟、陈尧咨。在科举取士的1300多年间,这里还出了115位进士、404名举人、317名贡生,由此阆中成为名副其实的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贡院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科举文化博物馆之一,是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建筑、科举制度和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和展示场所。川北道贡院坐北向南,入内有个入龙门留影仪式,体验古代科举文化;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延续至元、明、清,共 1300 年,打破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促进文化繁荣和教育发展,培养大批人才。</p> <p class="ql-block">走进贡院大门,首先看到象征考生科举逆袭梦想的龙门,穿过龙门来到考棚,这是科举考试主要场所,考棚设计巧妙,保障考试公平公正。贡院北面正中是致公堂,供奉孔子像,是主考官监临处,两侧正厅是内帘考官监临和批卷处,建筑风格庄重典雅。贡院北侧原有明远楼,供考生试前读书、休息,早年拆毁,2006 年恢复。</p> <p class="ql-block">川北道贡院为三进庭院式建筑,占地面积88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主要由外帘和内帘两部分组成。外帘是考区,内帘是阅卷录取区。外帘考区由龙门、十字廊道、至公堂、外帘官办公厅廨和考舍组成。穿过至公堂后面空庭廊道,进入内龙门,便是主考官和阅卷房官们工作和生活的内帘区。内帘区是建有楼阁的四合庭院,有衡文堂、明远楼、内帘官办公房、阅卷房、会经堂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张桓侯祠,俗称张飞庙,山门为悬山式屋顶,大门正中檐下悬挂著名书法家赵朴初补书的“汉桓侯祠”大匾。两次间壁前分立北宋文学家曾巩《桓侯庙记》和清总督常明的《汉张桓侯祠》石碑。门前一对威武的石狮,妆点的武将殿府肃穆、庄严。</p> <p class="ql-block">张飞庙始建于三国时期,现存为一处由明、清建筑和张飞墓组成的古建筑群,占地14000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600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敌万楼及左右牌坊、大殿、后殿、左右厢房、墓亭,祠后为张飞墓、园林及墓东侧别院——聊园。</p> <p class="ql-block">敌万楼位于山门后,为明代所建敌万楼,楼高10余米,重檐歇山式屋顶,檐下巨大匾额上楷书“灵庥舄奕”、“万夫莫敌”、“虎臣良牧”等,楼左、右两边木牌枋一座与厢房相连,明间檐下斗拱叠磊,构造精巧,次间分别镶嵌着明成化年间知府李直的《桓侯灵异记》和《车骑将军张桓侯祠》石碑两通</p> <p class="ql-block">川北道署是明清至民国初期川北地区最高行政机构驻地。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现存遗址为2010年参照明代衙署形制复建,完整呈现"三厅四院"布局与"公生明"戒石坊等廉政文化设施,作为全国现存两处道台衙门之一,其核心区域包含司法审案、政务处理及官员起居等功能分区,现存建筑占地约45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其建筑布局主体建筑坐南朝北呈"井"字形排列,中轴线贯穿三进院落:</p><p class="ql-block">大堂:设有"天理国法人情"匾额与清代《居官八约》木刻,为公开审理案件的司法场所</p><p class="ql-block">二堂(思补堂):处理机密案件及日常政务,明代称"退思堂",清代更名后增设官员议事区</p><p class="ql-block">三堂:独立四合院式建筑,前庭种植花木,承担官员休憩与会客功能</p><p class="ql-block">附属建筑包含:思豫仓:道光年间建粮仓,展示清代地方仓储制度;柏台亭:廉政文化展示区,内置"公生明"戒石坊与黄庭坚书《御制戒石铭》;憩苑:原道员内宅,现复原明清官员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中天楼,又名四牌楼,阆苑十二楼之一,是古城的核心坐标,位于阆中古城的双栅子街、北街、西街和武庙街的交汇处。始建于唐,毀于民国,2006年重建,楼高20.5米、共三层,楼门四通,其宏伟壮丽,气势夺人,与古城风貌协调统一,从古城四个方向均可饱览她的丽姿;登上楼顶,视野开阔,古城的山水格局尽收眼底。唐代诗人金兆麟曾描绘:“泠然蹑级御长风,境判仙凡到半空,十丈栏杆三折上,万家灯火四围中,登临雅与良朋共,呼吸应知帝座通”, 以应“天心之道”之喻。</p> <p class="ql-block">中天楼底层悬空,楼门四通八达,飞檐上翘,雕梁画栋,每层楼檐下挂有题字匾额,尽显古朴典雅。登上中天楼,能看到古城九纵九横的棋盘式街道布局,感受古人智慧匠心,特别值得一看东面:米芾题写“道传名贤”南面:黎野芹题写“运际中天”西面: 颜真卿 题写“如日中天”北面:苏轼题写“阆中风水第一楼” 的牌匾</p> <p class="ql-block">中天楼三层牌匾由多位书法家题写,包括苏轼、米芾、颜真卿、邵秉仁等名家。其中:一层“中天楼”:两面分别是北宋苏轼、米芾字迹 。 </p><p class="ql-block">二层:“如日中天”匾额为清代书法家邓石如所书 。 “化成天下”集《张猛龙碑》字迹 。 </p><p class="ql-block">三层:“阆苑仙风” 、“道传名贤”匾额分别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陈广兴、林峤所书 。 </p> <p class="ql-block">唐代诗人金兆麟曾描绘:“泠然蹑级御长风,境判仙凡到半空。十丈栏杆三折上,万家灯火四围中。登临雅与良朋共,呼吸应知帝座通”。宋朝葛胜仲的《 西江 月》写道:“艳曲醉歌金缕,朱门高耸铜环。 中天楼 观共跻攀。飞絮落花春晚。低映绿阴朱户,斜拖素练沧湾。银钩华榜五云间。奕奕蛟龙字绾。”</p> <p class="ql-block">楼内楹联和匾额内容涵盖历史典故、自然景观及人文精神,例如:“登高壮观,一楼览春水;游远神思,双桥落彩虹”,“山围弈局城如画;水映云房境似仙”,“紫燕穿城,树掩楼檐花裹户;银鸥破镜,霞摇江浪锦缠山”,相比之下,郭沫若的“独秀三巴”就略显尴尬哈</p> <p class="ql-block">楼梯通道仅能容纳一人单向通行,两侧为木质栅格结构,需紧握扶手侧身缓慢上行,登至二楼,一座黑色塑像映入眼帘,那便是伏羲。相传其母华胥是阆中人,这里也因此成为了人祖本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经长长的狭窄梯上顶楼,视野豁然开朗,古城街道以中天楼为轴心呈“天心十道”展开,民居错落有致,街巷纵横交错,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远眺嘉陵江环绕,锦屏山连绵,更是让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一幅水墨丹青</p> <p class="ql-block">家人的无人机拍到欢呼雀跃的我们</p> <p class="ql-block">华光楼坐落在阆中古城的上华街尽头,临嘉陵江而建,楼高 36 米,共四层,重檐歇山式屋顶覆盖着深灰色的筒瓦,屋脊上雕刻着龙、凤、狮等瑞兽,虽历经风雨侵蚀,依旧能看出当年的精雕细琢。登上阁楼,最先引人注目的是底层的 “八柱撑天”—— 八根直径近一米的楠木柱从地面直贯楼顶,支撑起整座楼阁的重量,这种全木结构的榫卯工艺,不用一钉一铆,却让楼阁在数百年的风雨中屹立不倒,堪称中国古代建筑技艺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看看牌匾内容,</p><p class="ql-block">底层匾额:“古镇江楼”:嵌于石墙上,点明建筑的地理与历史属性。</p><p class="ql-block">二层匾额:“阆苑第一楼”:彰显其作为阆中古城代表性建筑的崇高地位。对联:“风景这边独好,江山如此多娇”。</p><p class="ql-block">三层匾额:“江城如画”:描绘嘉陵江与古城的如画风光。</p><p class="ql-block">四层匾额:“大观”:取自“嘉陵三百里,阆苑十二楼”,概括登楼远眺的壮阔视野</p> <p class="ql-block">三层的 “观景台” 视野开阔,推开雕花木门,阆中古城的全貌尽收眼底:成片的青瓦屋顶如波浪般起伏,穿城而过的嘉陵江如一条碧绿的绸带,远处的锦屏山若隐若现,让人瞬间理解为何古人会在此建楼 —— 登高望远,既能守护城池,又能寄情山水。而最顶层的 “藻井” 是华光楼的 “点睛之笔”,穹顶中央雕刻着一条团龙,龙身缠绕着祥云,四周环绕着八卦图案,既体现了古代 “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又暗含着阆中作为 “风水之都” 的文化密码。阳光透过窗棂洒在藻井上,光影流转间,仿佛能看到千年前的工匠们在此挥毫雕刻,将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都融入了这一方木石之中。</p> <p class="ql-block">华光楼现存建筑为清朝同治年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唐朝滕王元婴所建南楼旧址</span>重建 ,四层全木结构过街明楼 。楼建于 5 米高石砌台基上,三重檐歇山式盔状屋顶,盖翠绿色琉璃瓦,脊饰精美。楼内各层有雕花格门和楼梯,四周游廊可凭栏远眺 。其融合唐、明清建筑风格,是古代建筑艺术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站在华光楼的顶层,望着江面上往来的游船与古城里悠闲的游客,让人不禁生出 “时光穿越” 之感。千年前,这里或许是张飞的士兵在警惕地瞭望江面;百年前,或许是商人在盘算着货物的价格;而今天,我们在此眺望同款风景,历史的接力棒仿佛在这一刻悄然传递。</p> <p class="ql-block">阆中古城,岁月悠悠</p><p class="ql-block">踏着青石板感受历史的呼吸。</p><p class="ql-block">古城阆中,年华流转</p><p class="ql-block">记载的故事是否旧时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从来不觉得自己有多好,堪忧的情商,傻里傻气的直来直往,喜怒哀乐全在一张脸上,这些无诚府的简单,时常让我自己都对不起吃过的那些五谷杂粮,哈哈哈😂虽不聪明,但很多人情世故我能明白,更何况都退休了,不奢望太多,惜我者我惜之,弃我者我弃之,仅此而已!</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阆中古城后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夜幕降临四川阆中古城被璀璨得灯光点缀得如梦似幻,古老的街道、斑驳的墙面,仿佛穿越了几百年的时光,带领着我们回到那个久远的年代。这座古城;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走在古城地街头,迎面而来的灯光洒在青石板路上,照亮了每一寸地面。古城的夜晚别具一格。商铺的灯笼摇曳生姿红色的灯光与青灰色的古建筑相互辉映。仿佛进入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梦境。特别是在阆中最具代表性的阆苑风光。那里的夜景堪称一绝。站在阆苑山的顶端,望下去,整个古城如一颗镶嵌在大地上的明珠,夜空中繁星点点,街道两旁的灯火通明,城市的轮廓和历史的气息交织在一起,浑然天成。沿着古城得街巷走去最迷人的莫过于临江街。临江街上有着许多古色古香的店铺,店内的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尤其是当地的特色小吃,香气扑鼻。夜晚的临江街更是热闹非凡。人们在这里穿梭;享受美食;悠闲地聊着天,偶尔还可以听到远处传来的古筝声。那种古老与现代交融的感觉,让人心生向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二、昭化古城</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古称葭萌,位于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白龙江、清江在此交汇尔后共同汇入嘉陵江,占地面积约0.29平方公里,是国内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三国古城。古城四面环山、三面临水,三国遗址遗迹众多,民风古朴典雅,素有“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之称。古城现存的四条大街,五条小巷均用当地青砂石板按三横两纵、中间高两侧低的瓦背风格随坡就势而成,且街巷之间“丁”字相连,具有“道路交错相通,城门不相对”的军事防御特色。大街小巷均有着良好空间格局和亲切宜人的尺度。古街两侧保留着完整的明清建筑多为穿斗木结构、小青瓦、古朴的川北风格民居。古城有“天下第一山水太极”自然奇观之美誉,还因为是古代重兵布控的军事要地,被誉为“全蜀咽喉,川北锁钥”。2008年12月,昭化古城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游客中心昭示“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p><p class="ql-block">费祎开府治事、张飞夜战马超、霍俊守城……这些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随着时光的洪流,千年的传扬,这些从古书上、从名著中才能看见,在老一辈代代口耳相传才能听到的传奇故事,其实就发生在这里哈。</p> <p class="ql-block">规划的路线是从东城门开启穿越之旅→县衙署(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明代县衙)→文庙(琉璃瓦光影绝美)→八卦井(用辘轳打一桶千年古井水)→葭萌关城楼(俯瞰整座城池的制高点)</p> <p class="ql-block">古城的游览从东城门进城哈。东城门“瞻凤”前有座貌似古老的石牌坊,提字为“葭萌”</p> <p class="ql-block">葭萌石牌坊正面两侧对联为“天下第一太极,蜀道三国重镇”,背面两侧对联为“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p> <p class="ql-block">建于汉代,历经苴侯国都邑、秦葭萌县治所等变迁,现存城墙基址及东门(瞻凤门)、西门(临清门)、北门(拱极门)三道城门,而南门(临江门)已毁。</p><p class="ql-block">这是瞻凤门,高4.2米、宽3.25米、深11.2米,如此厚实体现三国军事防御功能</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在此设葭萌县,成为巴蜀建县之始;公元211年,刘备进驻葭萌,张飞与马超挑灯夜战的故事在此上演;公元 221年,刘备称帝后,这里更成为蜀汉龙兴之地。公元972 年,宋太祖赵匡胤改“葭萌”为“昭化”,取“昭示帝德、化育民心”之意</p> <p class="ql-block">从“葭萌”石牌坊经东门进入古城,入眼是一条青石板铺就的街道,街巷中商铺林立,传统与现代在此相融。</p> <p class="ql-block">银杏树是古城的守望者,待到深秋时节,银杏叶与朱漆木门、古城墙相映成趣,构成暖色调的视觉盛宴。银杏叶铺满石板路,形成“金叶满径”的诗意景象。 </p> <p class="ql-block">踩在青石板上似有声响,顿感一缕穿越千年的情愫氤氲在心间</p> <p class="ql-block">石板路以青石铺就,历史悠久,保存完好。这条从东门向西门的古柏夹道形成的青石板路,是昭化古蜀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石板路历经千年风雨,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肌理,街道布局独特,路口多呈“丁”字形设计,既体现军事防御功能,又增添了古城的历史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东“瞻凤”,西“临清”,北“拱极”,三门至今完好无损,守护着古城各方。</p> <p class="ql-block">从东门可以上古城墙。城墙高度为5米,四门格局后因防洪需要封闭南门。城墙采用夯土版筑外包砌石条,以糯米浆石灰粘结。汉城墙遗址东西绵延1500多米,年代早于古罗马大道1100余年。</p> <p class="ql-block">城墙上的我们,这阵势,感受到“张飞战马超”的英雄气概?!</p> <p class="ql-block">剑刀坝君臣园是昭化古城内以三国文化为主题的现代人文景观,位于古城南门巷附近,得名于三国时期刘备在葭萌屯兵练武的历史事件。刘备在此利用当地资源筹备军事力量,因每日刀剑飞舞,当地人称之为“剑刀坝”。</p> <p class="ql-block">葭萌亭也被称为过街亭。这座两层木结构建筑略高于两旁的民居,是古城街道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一条太守街,宛如一条分界线,将古城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街道北侧,县衙街与衙门巷静待探索;南侧,吐费街与剑刀巷则藏着古城往日的沧桑。这些街道与巷陌,均是在明代由清砂石精雕细琢而成,三横两纵的布局彰显着古城的韵味。街道中间高耸,两边低伏,形似瓦背,宽达4.2米,两侧更有排水暗沟巧妙设计,且街道间错落有致,城门相对而设,这样的设计不仅增添了古城的错落之美,更在军事防御上展现了其独到之处。在此,人们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感受到那时的官轿声、马蹄声与石板街上的沧桑变迁。</p> <p class="ql-block">现存城隍庙为2008年在原址复建的清代风格庙宇。原庙始建于唐代,历经清代多次重建,后在"文革"期间被毁。庙门悬挂"天地奇观两江太极彰显葭萌故地,香高神灵城隍古庙佑福昭化千秋"楹联,体现了该建筑作为古代城池祭祀场所的历史属性</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乾隆三年的龙门书院,历经嘉庆二十二年的扩建,其前身是作为粮库的葱岭书院,后来逐渐演变为学堂。书院几经更名,最终定为龙门书院,并一直沿用至今,意在寄寓“鱼跃龙门”的美好愿景。而剑刀坝君臣园,则见证了这片土地上历史的沧桑与变迁。</p> <p class="ql-block">建于清同治年间(1856-1875)的昭化考棚,因历史久远未得妥善修缮,大部分建筑在岁月中损毁。2008年得到了重建。这座考棚宽敞,可同时容纳322名考生在此挥洒汗水。考棚内部布局考究,设有听事房、管房、考舍、照房、大堂和致公堂等房间,充分展现了古代考场的庄严与肃穆。</p> <p class="ql-block">古蜀道,这条蜿蜒于历史长河的巨龙,是连接昭化古城与外界的关键纽带。踏上古蜀道,仿若走进唐代山水画《明皇幸蜀图》中“天梯石栈相钩连”的场景。拦马墙默默伫立,历经千年雨露润泽,有着深沉的气质;青石板路上的车辙马蹄印,像是时光刻下的痕迹,轻声诉说着昔日南来北往商队的忙碌与繁华。</p> <p class="ql-block">漫步古城,三横两纵的明代街巷由清砂石铺就,中间高两边低的 “瓦背”设计既利排水又显古朴。太守街两侧,县衙街、吐费街等街巷错落有致,诉说着古城的沧桑岁月。重建后的清代考棚内,322间考舍重现科举盛景;</p> <p class="ql-block">古色古香的辜家大院,始建于明末清初,作为典型的三进四院落大型民居,曾是昭化古城首富辜家的宅邸,如今已华丽转身,成为往来旅客温馨的休憩港湾,</p> <p class="ql-block">年龄只是一个岁月的符号,希望我们都有与之匹配的内涵,或天真,或无畏,或沉稳,或纯粹,活的像自己,才是对生命最好的馈赠</p> <p class="ql-block">古城里的评书馆内,一张桌、一把折扇、一方醒木,就着四溢的茶香,川北雷棚评书传承人苟银春“哒!”一声醒木拍响,蜀道文化、三国典故便娓娓道来。“张飞把眼睛一鼓,雄赳赳气昂昂地,一个力劈华山……”出神入化的手势和表情,风声、马蹄声等口技表演,引人入胜,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在古代,葭萌关以其独特的城关设计而闻名,能够四面迎敌。据《昭化县志》记载,东有桔柏渡可拒广元之敌,西有天雄关可镇剑阁之兵,南有梅岭关可间苍、阆之兵,北有白水关可守阴平之师。昭化古城地处秦蜀古道要冲,扼守嘉陵江与白龙江的交汇点,背靠险峻的牛头山,被誉为“全蜀咽喉,川北锁钥”,虽为弹丸之地,却固若金汤。</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安宁生活的具像。道旁古柏参天,石板路上青苔斑驳,阳光透过枝叶洒下,光影交错间,仿佛能听见古代商旅的马蹄声与吆喝声</p> <p class="ql-block">从商贾络绎的古代交通要道,到如今游人如织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昭化古蜀道的华丽转身,正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生动缩影。在这里,历史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可感可触的生活场景;古道不再是寂寞的遗迹,而是涌动着生机与活力的文化长廊。正如那棵棵千年古柏,扎根大地、昂首云天,昭化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让古蜀道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沿今日版的金牛古道G75兰海高速,从昭化古城到宕昌县入住</p> <p class="ql-block">武都休息站,让人感觉从古道山隘进入现代化城市—换了人间,哈哈哈</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昭化古城后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千年昭化古城,历史底蕴深厚,承载着无数文人墨客的足迹与故事。从杜甫的“翱翔未央宫,羽扇纶巾迎”到陆游的“楼台近水易黄昏,一抹斜阳满古城”,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无不透露出古城昭化的独特韵味与历史沧桑。穿越千年的时光,诗词成为了我们与昭化古城沟通的桥梁。从杜甫的豪迈,到陆游的细腻,这些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笔触,描绘出昭化古城的独特风貌与深厚历史。自葭萌建置起,昭化古城便屹立于此,历经了千年的风霜雨雪。每一句诗,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历史的温度,让我们在品味中感受古城的韵味与沧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杜甫笔下的昭化,我们来到了杜甫的《桔柏渡》。诗中描绘的寒江渡口,以竹为桥,烟漠漠中竿影摇曳,江风萧萧。连笮在水中袅娜起舞,征衣在风中飘飖。急流中,鸨鹢散乱,绝岸上,鼋鼍嚣张。西辕自此别,东逝不可追。高通荆门路,阔会沧海潮。孤光隐顾盻,游子心怅然。如此情境,无以洗心胸,唯有前登山椒以舒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陆游笔下的昭化,似乎沉浸在无尽的忧愁与失意之中,给人一种萧瑟之感。然而,真实的昭化并非如此。在雨中,昭化展现出了别样的风情。让我们一同踏入雨中的昭化,领略大诗人陆游笔下的雨夜情怀,感受那份与陆游共鸣的怀旧情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清代诗人张问陶的《桔柏渡怀何易于》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昭化画卷。诗中提到,三水依旧环绕着县城流淌,唐代的仙吏何易于古无匹敌。他独喜焚烧明诏以示茶禁,腰间笏板与引画舟相伴而行。碑下耕农或许会为之堕泪,而桑阴下的蚕妇却不知愁滋味。咸通年间旧史孙樵的笔墨,更使行人常怀利州之重。</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