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闲聊三皇五帝》</p><p class="ql-block"> 第七十五节 祝融(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汉,《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南方之极由赤帝、祝融管辖,共一万二千里。);《史记·楚世家》记载祝融是楚人的祖先:“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後,复居火正,为祝融。”</p><p class="ql-block"> 东汉,《汉书·扬雄传上》记载:“丽钩芒与骖[cān]蓐收兮,服玄冥及祝融。”(白话文:“以春神钩芒为骖乘,秋神蓐收为副马”,象征调和四季时序;“驱使冬神玄冥与夏神祝融”,暗喻掌控阴阳两极之力);《越绝书》记载:“祝融治南方,仆程佐之。”;《潜夫论·五德志》认为祝融或为“三皇”之一:“世传三皇五帝,多以为伏羲、神农为二皇;其一者或曰燧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娲。其是与非,未可知也。”;《风俗通·祀典》引古《周礼》说祝融为灶神:“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p> <p class="ql-block"> 两晋时期,《帝王世纪》记载:“祝诵氏,一曰祝和氏,是为祝融氏……以火施化,故后世火官因以为谓。”;《山海经图赞译注》注“南方祝融”云:“祝融火神,云驾龙骖。气御朱明,正阳是含。作配炎帝,位列于南。” </p><p class="ql-block"> 唐代,《晋书·宣帝纪》记载:“其(司马氏)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隋书·崔仲方列传》记载:“楚,祝融之后也,为火正。”《三皇本纪》记载:“(女娲氏)当其末年,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祝融击败共工氏,共工氏愤怒不已,一头撞向不周山,造成“天柱折,地维绝”的局面。)《南海神庙碑》记载:“考于传记,而南海神次最贵,在北东西三神、河伯之上,号为祝融。”</p> <p class="ql-block"> 宋代,祝融被描述成南岳衡山的神祇,被视作南岳神。《太平广记·仙传拾遗》记载:“祝融栖神于衡阜。”《路史》记载:“祝融氏,号也;祝融,职也,本非人名。黎为祝融,回为祝融,皆职。”“祝诵氏,一曰祝和,是为祝融氏。……以火施化,号赤帝。故后世火官因以为谓。……其治百年,葬衡山之阳,是以谓祝融峰也。”</p> <p class="ql-block"> 祝融峰是南岳衡山七十二峰的最高峰和主峰,被称为“南岳四绝”之一。《路史》记载,祝融去世后葬在南岳衡山的南面,所以人们用他的名字来命名衡山最高峰。祝融峰顶有祝融殿,原名老圣帝殿,明万历年间始建为祠。殿中供奉祝融。今衡阳南岳祝融峰顶还有一座祝融殿,殿后岩石上建有石栏杆,可以凭栏了望北山的风光。</p> <p class="ql-block"> 清代,《广东新语》对祝融有详细的记载(原文较长,仅提供白话文):如今广东人出行时,通常不会随意祭祀海神,认为海神虚无缥缈难以捉摸。凡是乘船从番禺渡海的人,大多会祭祀祝融和妈祖。从徐闻(今广东湛江一带)出发的人,会祭祀两位伏波将军(指东汉的马援和路博德)。祝融是南海之神,虞翻(164-233,三国时期东吴著名的经学家、官员和军事谋士)曾解释:“祝”意为“大”,“融”意为“明”。南海神庙位于扶胥江口,南面控制着虎门水道,向东可追溯至汤谷(日出之地)。清晨太阳刚升起时,便能看见庙中的楼阁殿宇漂浮于江面,宛如龙宫贝阙,随着潮水起伏。每当天地昏暗,巨浪滔天,飓风从四方涌起,雾雨遮蔽近处视野,船中的人涕泪呼号,都愿祈求祝融神能稍稍延缓片刻,以等待生机。明炽盛之地,其神沐浴日月之光以开启炎热的天空,因此称为“祝融”。南海之神就是祝融,祝融是火神,他既是南岳(衡山)的主神,又是南海的帝王。祝融掌管火,同时也掌管水,这是天地运行的规律。火的根本在于水,只有水充盈于内,火才能显现在外。火若没有水就无法存续,水若没有火便没有活性。水火看似分离实则不可分割,因此祝融既是火神也是水神。祝融的居所在南岳(衡山),所以南岳的最高峰被称为祝融峰。他的离宫位于扶胥(今广州南海神庙),所以韩愈(韩昌黎,768-824)说,南海的阴墟之地,正是祝融的居所。南海位于南方,而祝融的宫殿在北方,因此称为“阴墟”。祝融的本质属阴,但作用属阳,符合天道阴阳相生的法则,所以以“阴”为宅。四海的方位中,南方最尊贵,因为天的阳气聚集于此,所以祝融的神位高于北、东、西三海之神以及河伯。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是火神祝融的诞辰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