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北端的钟鼓楼

布衣行者

<p class="ql-block">北京鼓楼、钟楼,又称“北京钟鼓楼”,是元、明、清三代的报时中心,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重修,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重修鼓楼,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修钟楼。</p><p class="ql-block">鼓楼呈大红色,共有二层,通高46.7米,坐北朝南,上覆灰筒瓦绿琉璃剪边,为重檐三滴水木结构楼阁建筑,内遗存有25面大更鼓。钟楼为灰色砖石建筑,共有二层,通高47.9米,坐北朝南,采用重檐歇山顶,内遗存有八角形木框钟架和铜钟等文物。</p> <p class="ql-block">“晨钟暮鼓”是对古代城市钟鼓楼报时制度一个非常精炼的概括,但其实际操作远比这四个字要复杂和精密。它是一套延续了上千年的、完整的城市时间管理系统。</p><p class="ql-block">鼓楼:内置一面巨大的更鼓和一套代表时间的“铜漏刻壶”(水钟)或“燃香”等计时仪器。这里是制定和发出时间信号的核心。</p><p class="ql-block">钟楼:内置一口巨大的铜钟,声音洪亮,传播悠远。主要负责向全城百姓传递信号。</p><p class="ql-block">古代的夜间(从日落到日出)被平均分为五个时段,称为“更”或“鼓”。每更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p><p class="ql-block">一更(晚7点-9点):称“黄昏”或“定更”。</p><p class="ql-block">二更(晚9点-11点):称“人定”。</p><p class="ql-block">三更(晚11点-凌晨1点):称“夜半”,成语“三更半夜”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四更(凌晨1点-3点):称“鸡鸣”。</p><p class="ql-block">五更(凌晨3点-5点):称“平旦”或“黎明”。</p><p class="ql-block">具体的报时流程:“暮鼓”与“晨钟”</p><p class="ql-block">一. “暮鼓” —— 夜晚的开始,时间在日落时分(根据季节变化,时间会调整)。</p><p class="ql-block">流程:</p><p class="ql-block"> 1. 鼓楼内的计时官确认日落时间已到。</p><p class="ql-block"> 2. 首先,鼓楼击鼓。击鼓有固定的节奏和次数,通常是“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共54响,反复两遍,总计108响。108这个数字有宗教和哲学含义,代表一年12个月、24节气、72候的总和,也寓意消除人间108种烦恼。</p><p class="ql-block"> 3. 鼓声响起后,钟楼随即撞钟回应,同样撞响108声。</p><p class="ql-block"> 4. 钟鼓齐鸣,宣告城门关闭,宵禁开始,城市进入夜晚。</p><p class="ql-block">二. “晨钟” ——白天的开始,时间:在日出时分。</p><p class="ql-block">流程:</p><p class="ql-block"> 1. 计时官确认日出时间已到。</p><p class="ql-block"> 2. 这次与“暮鼓”相反,是钟楼先撞钟,同样撞响108声。</p><p class="ql-block"> 3. 钟声响起后,鼓楼再击鼓回应。</p><p class="ql-block"> 4. 钟鼓齐鸣,宣告宵禁结束,城门开启,城市恢复白日的活力。</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晨钟暮鼓”的由来。</p>

鼓楼

钟楼

点点

暮鼓

时间

钟鼓楼

报时

计时

晨钟暮鼓

击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