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走进连云港市博物馆,第一眼便被圆形建筑顶部那面随风飘扬的红旗所吸引。蓝天白云下,建筑显得庄重开阔,门前几棵绿树为整体环境增添了几分静谧。参观者们或驻足拍照,或低声交谈,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文化与历史交融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连云港市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朝阳东路68号,占地45亩,建筑面积13600平方米,隶属于连云港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是系统展示连云港地区悠久历史文化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连云港市博物馆成立于1973年5月8日,她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海州地志文物陈列室”,于2006年7月28日建成并对外开放。连云港市博物馆新馆2008年2月6日起正式向社会免费开放</p> <p class="ql-block">连云港市博物馆位于市行政中心对面,花果山脚下,是一座集历史、艺术、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p> <p class="ql-block">明白玉石佛造像,高48.5厘米、宽25厘米,重34千克,1970年连云港市花果山三元宫移交。白玉佛坐像,传为明代时由三元宫高僧从缅甸背来,原为三元宫“镇庙之宝”。根据史料记载:“道光年间,三元宫在正殿西侧建玉佛楼一座以藏玉佛。”</p><p class="ql-block">白玉佛系白玉整体圆雕而成,通体光洁无暇。佛为高肉髻,鼻梁坚挺,眉目清秀,双眼有神,广额宽颊,嘴唇柔和,阔肩、脖颈轮廓优美,神态自然,面貌丰满安祥。身披袈裟,斜露半臂,衣纹飘飘,施无畏印,结跏跌坐。雕刻手法古拙淳朴,造型优美,雕刻线条流畅,明显受犍陀罗风格影响,具有异域风格。玉佛不仅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也是中缅佛教交往史中的一段佳话。</p> <p class="ql-block">在某个展台前,一对黄色玉雕猪静静陈列,色泽温润,造型生动。深色背景衬托出它们的精致,仿佛是古人对生活情趣的一种表达。</p> <p class="ql-block">一块“武魁”木制牌匾悬于展台之上,大字遒劲有力,两侧竖排小字透露出历史的厚重。展台周围有玻璃保护,让人感受到它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p> <p class="ql-block">一件古代木质家具静静陈列,顶部的雕刻图案精美繁复,花卉与动物栩栩如生。整体结构稳重,工艺精湛,让人不禁赞叹古人的匠心独运。</p> <p class="ql-block">一对青花瓷瓶在绿色展台上静静伫立,背景墙上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它们的历史与工艺。几位参观者在旁低声讨论,仿佛在感受瓷器背后的文化脉络。</p> <p class="ql-block">两块精美的刺绣作品吸引了我的目光,红色、绿色与棕色交织出如意纹与花卉图案,细腻的针法与鲜艳的色彩让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戚继光的画像旁详细介绍了他的生平事迹,背景中描绘了他在抗倭战争中的英勇场景。作为一位智勇双全的名将,他的故事至今仍令人敬佩。</p> <p class="ql-block">“头等侍卫”马全的介绍图文并茂,展墙上不仅有他的画像,还有描绘古代场景的插图,让人仿佛穿越回那个尚武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一幅古代官员画像静静陈列,背景是中国传统建筑与云雾缭绕的山水,旁边详细介绍了邹经的生平与事迹,让人感受到一位清官的风骨。</p> <p class="ql-block">张三甲的形象格外英武,旁边的文字介绍了他在武举考试中的卓越表现,以及他高超的武艺。</p> <p class="ql-block">尹凤的插画栩栩如生,他身着官服,目光坚定。文字介绍中提到他连中三元,成为武状元,并在军事上作出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一块长方形木雕装饰板引人驻足,红色背景上黑色窗格内的图案生动,人物姿态各异,仿佛讲述着一个个生活故事,细节之处尽显匠心。</p> <p class="ql-block">两块武官补子在黑色背景中熠熠生辉,金色刺绣图案中老虎威猛、花卉繁复,展示出古代武官的尊贵身份。</p> <p class="ql-block">一把古董剑静静地躺在黑色支架上,剑柄木质纹理清晰,剑鞘金属装饰古朴,整体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一支金色烟斗放置在白色展台上,深色背景突显其精致与贵气,仿佛让人联想到旧时文人雅士的闲适生活。</p> <p class="ql-block">一对二截棍由木质制成,棍身有明显使用痕迹,连接处的金属环透露出它的实战价值。展台旁的粉色标签写着“二截棍 清”,让人感受到它的历史分量。</p> <p class="ql-block">一组清代兵器中,“凤翅镋”与“蛇矛镋”造型独特,线条流畅,展现出古代兵器制造的精巧工艺。</p> <p class="ql-block">一块木牌上写着“兵书的诞生”,下方介绍了茅元仪、方仪凤、俞大猷、戚继光等人的兵书著作,让人感受到古代军事智慧的积淀。</p> <p class="ql-block">一把现代大弯刀陈列在展柜中,刀身弯曲,刀柄木质,刀鞘磨损痕迹清晰可见,旁边标签写着“大弯刀 现代”,历史感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殿试举人的试卷</p> <p class="ql-block">文书内容详尽,涉及治理国家、财政、法律等方面,字体工整,布局整齐,红色边框彰显其官方性质。</p> <p class="ql-block">文书以工整的文言文书写,白色背景衬托出文字的清晰,红色边框增添了几分正式与庄重。</p> <p class="ql-block">一对古董烛台设计简洁,方形底座与圆形顶部相得益彰,深色背景下更显其古朴质感。</p> <p class="ql-block">凌惠平复原像</p> <p class="ql-block">《“千古之谜—凌惠平”陈列》</p><p class="ql-block">2002年7月7日,连云港市区西南城郊约7千米的海州区双龙村花园路基建工地上,发现一座古墓。该墓葬时代为西汉晚期,出土文物80余件,该墓葬还出土了一具保存基本完好的汉代女性湿尸。这是中国继湖南马王堆女尸、湖北荆州男尸之后发现的第三具保存完好的汉代湿型古尸,在长江以北地区属首次发现。出土女尸身长1.60米,尸身皮肤基本完好,肌肉牵拉有弹性和韧性,神经和内脏器官保存基本完整。随古尸出土的龟钮铜印,印文清晰地表明墓主人为“凌氏惠平”。为了将保护和利用更好地结合,2008年,打造了“千古之谜—凌惠平”专题陈列。该陈列以双龙汉墓出土的文物为主线,以汉代古尸“凌惠平”的展示为核心,以本地出土的77件其他汉代精品文物的辅助陈列,较为全面地展示了连云港汉代时期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衣食住行等不同生活侧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