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四年级6班(罗苠科、夏艾蒙、胡书涵)</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三个小朋友——罗苠科、夏艾蒙和胡书涵——一起走进了一家特别的打铁店。这里是永康市工艺美术协会的理事单位,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店里摆满了打铁的工具:大小不同的铁锤、铁钳、风箱和火炉。炉火红红的,把铁烧得发亮。我们感觉好像走进了一个“铁的世界”。</p><p class="ql-block">下面是我们的采访对话。</p> <p class="ql-block">罗苠科:叔叔,你每天都要和这些锤子、铁块打交道吗?</p><p class="ql-block">五金匠人:对呀。打铁最重要的是“三火三锤”。“三火”就是把铁烧热三次,每次都要烧到合适的温度;“三锤”就是要敲三遍,把铁里的杂质敲掉,让它更坚固。</p> <p class="ql-block">夏艾蒙:哦,原来要反复烧、反复敲!那温度要有多高呀?</p><p class="ql-block">五金匠人:好问题!一般要烧到一千多度,铁才会变红、变软,能敲打成形。如果火候不对,铁就会裂开。就像你们做饼干,温度太低烤不熟,太高就会糊掉。</p> <p class="ql-block">胡书涵:我看到有大锤也有小锤,为什么要用这么多锤子?</p><p class="ql-block">五金匠人:大锤用来把铁胚敲开,定出大形状;小锤用来修细节,把边角敲平整。有些锤子是圆头的,可以敲弯;有些是方头的,可以敲直。每一把锤子都像一支“画笔”。</p> <p class="ql-block">罗苠科:那叔叔,你们现在打出来的东西,是不是和古时候不一样了?</p><p class="ql-block">五金匠人:是的。古时候主要打农具,比如镰刀、锄头。现在除了这些,我们还做工艺品、茶刀、剑,还有一些收藏用的小铁器。打铁已经不仅是生活需要,也是艺术。</p> <p class="ql-block">夏艾蒙:叔叔,你学打铁多久啦?</p><p class="ql-block">五金匠人:我从十几岁就开始学,到现在已经有几十年了。打铁要靠手艺,还要靠耐心。每一件作品,都要一锤一锤慢慢敲出来,急不得。</p> <p class="ql-block">胡书涵:我听“叮叮当当”的声音,好像在听一首歌。</p><p class="ql-block">五金匠人:没错,这就是打铁的“节奏”。我们常说,打铁是“锤下生花”。声音节奏对了,力道才会均匀,铁器才会结实。</p> <p class="ql-block">胡书涵问:“铁会不会坏掉呢?”叔叔笑了,说:“当然会,铁会生锈,这就是它的‘病’。如果铁里杂质太多,也会裂开。”为了让铁健康,他会把铁反复烧、反复敲,把里面的杂质赶出去。听完后我们都点头,原来铁也要“锻炼身体”,才能变得结实。</p> <p class="ql-block">夏艾蒙看着眼前的火炉,好奇地问:“叔叔,火炉怎么没有亮呀?” 匠人叔叔笑着说:“因为今天没有在打铁,所以炉子是冷的。平时要烧铁的时候,就会点燃木炭或者煤炭,火一烧旺,炉子里面就会红得像太阳一样。” 我们听完才明白,原来火炉不是一直亮着的,它也需要休息,就像我们学习和玩耍要交替一样。</p> <p class="ql-block">我们看到角落里放着一把很旧的锤子,木把已经有些发黑。匠人叔叔告诉我们,那是他年轻时候用的第一把锤子,陪了他二十多年。他说:“工具也是有感情的,它见证了我的成长,就像你们上学有第一支铅笔一样。”我们一下子觉得这些工具不只是铁块,而是有故事的小伙伴。</p> <p class="ql-block">胡书涵指着场地中央的一块大石头,好奇地问:“叔叔,这块石头好大,前面还尖尖的,是干什么的呀?” 匠人叔叔说:“这不是普通的石头,这是铁砧。尖尖的地方叫‘砧角’,用来把铁条拗弯;平平的地方用来敲平。铁砧就像打铁的‘桌子’,没有它,锤子就没法发挥力气。” 我们听了都点点头,原来这块大石头是打铁的“底座”。</p> <p class="ql-block">罗苠科看到一旁有个奇怪的工具,上面能卡住铁,底下还有凹槽,就问:“叔叔,这个能夹住铁块的东西是什么呀?” 匠人叔叔回答:“这相当于虎钳。凹槽能卡住铁块不让它滑动,这样我双手就能拿锤子,敲得更稳。没有虎钳,就像写字没有笔夹,铁会乱跑。” 我们都觉得很厉害,原来这件工具是打铁时的“第三只手”。</p> <p class="ql-block">参观结束后,我们都觉得匠人叔叔真了不起。打铁不是简单的工作,而是一门需要智慧、经验和艺术感的手艺。我们希望这样的传统工艺能一代一代传下去,就像叔叔说的,“火要一直烧下去,锤声要一直响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