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一一一一一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下放户“抵职”子女“走街”记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94年秋的一天下午,我在南京中山路老新华日报社大门外的阅报栏看报纸,那时大门北侧有一长排报栏,每天早上及时更换头天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服务导报、致富报、新华青年报等报的各个版面。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正当我阅报入神时,人行道忽然人群密急,并将我挤得“鼻子靠墙”。我转头发现,一群人挤扛扛,吵哄哄,他们在此缓缓停下 了脚步。原来在不到新华日报大门口,站立了好多人,是便衣工作人员挡住了“走街”人群向新街口中心步去。 很快,“走街”人群发现这里从西人行道到东人行逆有一座人行立交桥,于是不少人挤上立交桥。我转身后背靠在报栏边细观,发现男女老少都有,见他(她)大多已到中年,有的还带十来岁孩子。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询问后得知一一他们都是1969到1970年从南京到苏北地区的下放户,当事人主要是刚过不惑的40岁中年。他(她)是在1976年“抵职”,就地按排在当时苏北县城、公社集镇的随家下放户子女,关已在当地结婚并生孩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走街”队伍中的六、七十岁老年人是陪同他(她)们而来的老父母。“走街”队伍人员主要来自淮阴灌云灌南</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盱眙</b><b style="font-size:22px;">洪泽沭阳等地。当天下午,他们从各地集中来到鼓楼,人员集中一起后“走街”南行。由于人们集中走在一起,过往行人好奇,只要有人问情况,他们就称自己是苏北下放户,至今还没有回城,属下放户遗留问题。他们来南京目的,是想要得到南京人的同情,希望自己有一天最终也能迁回南京城。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放户子女的“走街”队伍,一路顺利,他们没想到在这里遇阻。我目测人流数,估计大约有七、八百人的“走街”队伍。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也曾是下放户子女一员,对他(她)们这批当年随家下放,并于1976年做为“抵父母职”的人员很了解。当年因就地解决安排下放工人家庭问题,而子女们被按排在苏北当地工作。我当时回城多年,已成为热爱报道社会新闻的业余通讯员,无疑要及时抓住这条社会新闻,做跟踪采访。 “走街” 下放户子女“抵职”分散在苏北各县镇,能集中起来不容易吧,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这又怎么操作起来,组织成功的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我深入采访了解提出问题时,被采访的下放户显得很警惕:你和前面的“便衣警察”是一路人吧? 我告诉:我采访的目的需通过媒体报道出去的。他让我出示证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我出示了特约记者证后,他这才露出笑容并接受采访,我们交谈了好一会儿,他希望我能公开报道出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时又来了不少交警,他们组织疏散这些人,并让他走上这里一座人行天桥,引导他们散开。约一小时后,“走街”人才渐渐散去。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1980年1月从下放的苏北回南京,进中央门外734厂上班。上世纪80后,我先后被新华日报、南京日报、江苏工人报、扬子晚报、服务导报、金陵晚报等聘为通讯员、特约记者、业余编辑等,多年利用业余时间为报刊写稿。 其实下放户问题,早在1979年就已经一次性的解决了。这些下放户子女1976年底,按照当时上面是不批下放户回城的,仅留在当地安排正式工作,除了复工安排之外,对老年人的家庭子女办就地“抵职”,并转成当地的城镇户口,有了固定的工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4年,南京许多下放工人家庭回减要求复工复职,但没有批准。最后只能就地在苏北安排下放少子女顶职,最后户口仍然为农村籍,1979年转为城镇户口。对1979年还没分配工作的下放户子女,一次性迀回南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然若想回省城,按当时正常回城政策,优先照顾夫妻分居两地,或没有结婚的外地儿女回父母身边方便照应父母,凡具有这样条件,劳动局才批准迁移户口或调动工作。 继续留在外地的南京下放户子女们,此时已在下放当地成家结婚生子,但他们的父母长辈已于1979年回到城里,因此,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像下放父母长辈那样重新回到省城,这是他们回“走街”目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时我便返回到新华日报大院内(已拆除),向扬子晚报社会生活部门反映这个情况,编辑感到这是一条好的社会新闻,于是我当场就写出了这个新闻消息报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不过经编辑努编编,上面没有通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一一一一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多年来,本人曾利用业余时间采写社会新闻稿一一</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