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湖北,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境内湖泊密布、江河纵横,素有“千湖之省”之称。战国时期,湖北为楚国辖地,历经800年的楚国在此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楚文化,湖北亦成为楚文化的发源地。湖北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11年在这里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武昌起义,成为辛亥革命的开端,吹响了共和国诞生的号角。湖北人杰地灵,孕育了爱国诗人屈原、民族友好使者王昭君、山水诗人孟浩然、药圣李时珍、民主战士闻一多等杰出人物代表。主要景点有黄鹤楼公园、武当山古建筑群、唐崖土司城遗址、神农架、恩施大峡谷等。</p> <p class="ql-block">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曾在此地繁荣数百年。楚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哲学思想和民俗传统闻名于世,如楚辞、编钟、漆器等,至今仍对湖北的文化艺术产生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湖北是三国时期的重要战场,留下了众多与三国相关的遗迹和传说。例如,赤壁之战的发生地赤壁市,以及刘备“三顾茅庐”的古隆中,都是游客追寻三国历史的热门景点。</p><p class="ql-block"> 湖北也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之一。1911年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拉开了推翻清王朝的序幕;1927年的八七会议在汉口召开,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凤凰涅槃大型雕塑</b></p> <p class="ql-block"> 荆州古城为楚国故都,汉唐都会,明清要郡。其人文景观众多,历史遗迹遍布。已探明的楚城遗址有5座,楚文化遗址73处,大型古墓葬800余座;全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楚纪南故城、天星观墓群、雨台山古墓群、八岭山古墓群、荆州城墙、荆州三观(太晖观、开元观、玄妙观)等。荆州古城,又名江陵城,由故纪南城、荆州古城墙、八岭山古墓群等3大部分组成。自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在此建都(郢),直至五代十国时期南平(荆南)国建都荆州城,共有36个帝王先后在此建都,199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荆州古城北部的楚纪南城,因“城在纪山之南”而得名,是国内少有的春秋战国时期完整的古城址,为全国南方发现的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城址,20代楚王在此建都共411年。熊家冢楚墓是迄今已发掘的战国时期规模最大,布局最完整,保存遗迹最丰富的楚国特大型贵族墓地,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最高水平的杰出代表。位于荆州城南门内的关帝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清雍正十年(1732年)重修,与山西解州关祠、当阳关陵、洛阳关陵并列为全国四大关公纪念圣地。坐落于荆州城东隅内环道西侧的张居正故居,原名“张大学士府”,明末改为“张文忠公祠”,清初称“张相旧府”,汇集古今中外名家诗词书法作品,有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等手迹。</p> <p class="ql-block"> 三楚一楼牌坊的典故与黄鹤楼有关,源自于唐代诗人崔颢和李白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相传,唐代诗人崔颢曾登临黄鹤楼,并题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黄鹤楼》。后来,诗仙李白也来到黄鹤楼,面对着壮丽的景色,他同样诗兴大发,准备题诗留念。然而,当他看到崔颢的题诗后,不禁为之折服,感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于是,李白放弃了题诗的念头,并留下了“一拳打倒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的打油诗,表达了对崔颢诗才的敬佩。</p> <p class="ql-block">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峰岭之上,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p><p class="ql-block"> 黄鹤楼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长江南岸,相传始建于三国,唐时名声始盛,这主要得之于诗人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句。黄鹤楼建在城台上,台下绿树成荫,远望烟波浩渺。中央主楼两层,平面方形,下层左右伸出,前后出廊屋与配楼相通。全体屋顶错落,翼角嶙峋,气势雄壮。宋之后,黄鹤楼曾屡毁屡建,清同治七年(1868年)重建,但只存在了十几年。现仅留当时楼貌照片,已不是宋画在高台上丛建多座建筑,而取集中式平面,高踞在城垣之上,平面为折角十字,外观高三层,内部实为九层。下、中二檐有12个高高翘起的屋角,总高32米。</p> <p class="ql-block">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古黄鹤楼“凡三层,计高9丈2尺,加铜顶7尺,共成九九之数。”新楼要雄伟多了,5层,加5米高的葫芦形宝顶,共高51.4米,比古楼高出将近20米。古楼底层“各宽15米”,而新楼底层则是各宽30米。因此,黄鹤楼不是修复,而是重建。它保留了古楼的某些特色,但更多的是根据需要和人们对审美观点的变化来设计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别并创作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p><p class="ql-block"> 历代名人在黄鹤楼留下了大量的诗歌、词作、楹联、碑记、文章,其中“对江楼阁参天立,全楚山河缩地来”的楹联较好地写出了黄鹤楼的气势。陈运和诗称“黄鹤楼,有一个腾空而起的雄姿,也有一个从天而降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 1993年3月14日,104岁高龄的喻育之老人去世。他成为武汉参加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最后一位老人。黄鹤楼上“楚天极目”四个大字就是喻育之所题。</p> <p class="ql-block">“壮观”据传为李白的书法,字体雄浑有力,气势磅礴。</p> <p class="ql-block">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毛泽东词亭</b></p> <p class="ql-block"> 1927年2月,毛泽东考察完湖南农民运动后来到武昌,写下了著名的《菩萨蛮·登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p> <p class="ql-block"> 胜象宝塔,是元代至元三年(1343年)威顺王宽彻普化的世子,用以供奉舍利和安放 世子所建,用以供奉舍利和安放佛教法物,是一座大型菩提佛塔,分为地、水、火、风、空五轮,所以又称"五轮塔"。塔原在武汉市蛇山西端黄鹤楼前,虽然不算高大,但长江来往船只远远就能望见它。又因它形似灯笼所以曾被误冠以"孔明灯"的称号。1955年修长江大桥时,把它迁移到蛇山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b></p> <p class="ql-block">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纪念碑,位于武汉临江大道与黄鹤楼交叉口,长江大桥的引桥下,碑上镌刻有“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纪念碑”和毛主席的诗句。</p><p class="ql-block"> 碑北面为“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纪念碑”,南面为毛泽东“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诗句,下部是碑文。“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纪念碑”〖《武汉长江大桥建桥记》〗</p> <p class="ql-block"> 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工程项目。当时中央指示:“修建的长江大桥应当成为一个卓越的建筑,它不但应以现代化的技术解决国家巨大的经济课题,而且在建筑技术上还应以雄伟壮丽的外观标志中国的新时代。”因此,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可以说是举全国之力。当时召集了全国最优秀的专家,调动了全国最先进的设备,由国务院于1955年7月18日批准技术设计方案,9月1日开工,1957年9月25日完工,10月15日正式通车。2018年1月27日,武汉长江大桥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名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张九龄</b></p> <p class="ql-block"> 张九龄是一位诗文俱佳、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尤以诗歌艺术成就为高。在唐代诗坛上,他是继陈子昂之后,力排齐梁颓风,追踪汉魏风骨,打开盛唐局面的重要一人。可以说,他以其诗歌创作和政治地位,影响了一代诗歌的发展。岭南豪迈亢直的民风,他本人耿介不阿的性格,使他的诗歌创作体现出“雄厉振拔”、“骨峻神竦,思深力遒”的劲健风格,又别具一种“雅正冲淡”的盛唐气度。以下这首《望月怀远》可窥豹一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天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唐代,岭南尚在开化之中,张九龄的诗歌创作成就,对岭南诗派的开创、形成和发展壮大,起了启迪作用。后起广东诗人,如宋代余靖、元末南园五子、明代南园后五子、明末清初的岭南三大家以至清代的黎简、宋湘,在他们的诗歌中,都可以有形无形地见到张九龄的影响,逐步形成岭南诗派的独特风貌。</p> <p class="ql-block"> 清人屈大均在论及岭南诗歌的两大流派时,曾说:“粤人以诗为诗,自曲江始;以道为诗,自白沙始。”这是很中肯的。张九龄文集《曲江集》仍留传后世。 被贬荆州的唐代宰相张九龄登上江陵古城南楼向南远眺,但见一轮皎月从天水一色的江面冉冉升起。明月之下,巍峨的古城,浩淼无垠的荆江,仿佛凝结成一幅格外动人的画卷,一缕思乡之情由然而生,于是写下了千古流传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p><p class="ql-block"> 根据张九龄当时被贬至湖北一隅的情况来看,这首诗不止是意欲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思念,更是要寄托诗人对国家、对朝廷的一种渴望。普天之下,月只一轮,亘古不变地俯视着大地,而望月人的心绪赋予了月亮所要承载的意义。如此说来,喜乐悲欢的并非是月亮,是月亮之下形形色色的人罢。</p> <p class="ql-block"> 张九龄七岁知属文,有文名,张说称他“后出词人之冠”。有诗《感遇》12首,名列《唐诗三百首》第一首,和陈子昂的《感遇》38首相提并论,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联,更是他高洁情操的写照。另外,张九龄的五言律诗情致深婉,如:《望月怀远》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唱绝千古。可以说,他是张说之后又一个既有权位又受人钦慕的文坛宗匠。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春,他请求回乡拜扫先人之墓,因为遇到疾病而五月七日去世,终年六十八岁,皇上赠封他为荆州大都督,谥号叫文献。</p> <p class="ql-block">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清风明月本是自然界中极为常见的事物,而在有心之人的眼里,又常常是诗情画意的代名词。尤其是月亮,自古以来都是文人雅士寄托情思的对象。无论月亏还是月盈,月亮总能让人灵感乍现,文思泉涌,而这里面又大多离不开思念这个主题。</p><p class="ql-block"> 唐朝诗人张九龄的一首月亮诗。这首诗中的一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更是每逢中秋佳节,电视晚会上必定出现的经典诗句,而且还会伴着宽阔的海面,一轮圆月腾空而起这样的画面出现。可是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句诗写的并非是大海上的月亮,而是在湖北荆州看到的月亮。</p> <p class="ql-block"> 《望月怀远》</p><p class="ql-block"> 唐 张九龄</p><p class="ql-block">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p><p class="ql-block">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p><p class="ql-block">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p><p class="ql-block">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p><p class="ql-block"> 写这首诗时,张九龄已经六十四岁高龄。半生朝廷为官,一生正直贤能。可谁想曾经官至宰相的张九龄,偏偏在应当安享晚年的年纪,遭奸臣李林甫诬陷,被贬至湖北荆州,做了一介地方小吏。也正是在那里,张九龄写下了这首诗。</p> <p class="ql-block"> 荆州地处湖北省中南部,位于江汉平原腹地,古称江陵、郢都,荆州之名源于《尚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禹划九州,始有荆州。</p><p class="ql-block"> 荆州因荆山得名。荆山是襄阳至江陵一路西侧的一座山。荆是古代楚国的别称,故古时荆、楚通用。春秋战国时的楚国疆域非常大,作为楚都郢的荆州,就在楚国相对居中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荆州古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史记·楚世家》记载,公元前689年到公元前278年,从楚文王到楚顷襄王,楚国先后有20代楚王共400多年时间在此定都,是楚文化的发祥地。</p><p class="ql-block"> 自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建都以来,先后有6个朝代、34位帝王在此建都,被称为“帝王之都”。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为下文所提“宰相”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p><p class="ql-block"> 荆州古城又称江陵城,因秦破郢后置江陵县而得名,此后江陵作为地名历代沿用,形成“一城二名”的独特现象。荆州连东西贯南北、是兵家必争之地。荆州和襄阳差不多,都基本位于我国东、西两部和南、北两部的结合点上,同样是一线军事重镇,古人将荆州称为楚地之中。</p> <p class="ql-block"> 如果天下三分,荆州的重要性则要强于襄阳。因天下三分魏(中原王朝)、蜀(蜀中王朝)、吴(江东王朝)时,荆州正好夹在三国的结合部,魏得之则能东进吴、西进蜀,蜀得之则能东进吴、北伐魏,吴得之则能阻魏之南下、蜀之东进,捍卫江东本部。“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120回的《三国演义》,其中有72回提及荆州。荆州是三国文化的汇集地,刘备借荆州、周瑜夺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等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 三国时期,荆州为群雄逐鹿之地,境内三国文化遗存遍布。行走于荆州,三国元素也处处可见。乌林古战场、华容古道、关公刮骨疗毒地、德胜街、三义街、关羽点将台、张飞一担土等古迹遗址,让历史不再是小说上的黑白文字,而是可以触及、可以感知的立体画面。</p> <p class="ql-block"> 荆州自古以来就是文化重镇,历史上共有138位宰相出自此地,数量之多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是中国宰相第一城,从“天下第一循吏”孙叔敖到明代万历首辅张居正,这些宰相在各个朝代拥有重要地位和权力,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p><p class="ql-block"> 荆州是荆楚文化的根脉所在,鸡公山遗址、凤凰山遗址、纪南城遗址、郢城遗址、三国遗址……从旧石器时代始,荆州留下了无数的文化遗迹。</p><p class="ql-block"> 荆州作为我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保存有完整的古城墙护城河体系和众多历史遗迹,是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荆州融合了楚文化、码头文化、古代军事文化、三国文化,同时自古也是华中地区宗教文化的传播中心。</p> <p class="ql-block"> 荆州,古称江陵。李白遭遇挫折,流放途中遇赦返回之时,心情大好,作下唐诗《早发白帝城》,其意在用夸张手法于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早发白帝城》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p><p class="ql-block"> 此诗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全诗无不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p> <p class="ql-block"> 江陵即今湖北荆州市。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李白写这首诗的四年前(公元755年),爆发了震撼唐帝国的“安史之乱”。在这次战乱中,当时的皇帝唐玄宗被迫逃往四川。后来唐玄宗便把皇位传给了他的儿子李亨即后来的唐肃宗。不久唐肃宗的弟弟永王李粼也起兵东下,想和唐肃宗争夺帝位。当时李白在庐山隐居避乱,对内情并不明白,出于报国的热情便加入了永王的幕府。公元758年永王遭到了镇压,李白也受到了牵连,在浔阳(今江西九江市)入狱,而且被判长期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次年西行至巫山时遇赦,他即从白帝城乘舟返回江陵。在途中写了这首诗来抒发诗人遇赦后无比欢快的心情。 当我们弄明白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后,回过头来再看这首诗。在诗里前两句写白帝城出发时美丽的景色和行船的快速。快情快语感情充沛。这种朝发夕至的描写显示了长江一泻千里的气势,也流露出了诗人急切盼归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 宾阳楼原名"寅宾楼", 俗称东门楼,始建于明代,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重建。1987年8月,由国家文物保护科研所设计修复完善,1987年正式向中外游客开放。整个楼台高9。5米,东西宽12。65米,南北长34米,采用大木框架结构,气势宏伟,造型别致,保持了明代建筑的风格,"宾阳楼"三个金色的大字由赵朴初题。宾阳楼的马道旁专门用木版搭成上城的阶梯,拾级而上,宾阳楼里的三国著名人物立即跳入眼帘。刘备、张飞、关羽、诸葛亮、赵子龙的仿铜巨塑或座或立,栩栩如生。宾阳楼外环绕而立的也是马童周仓等三国武士的仿真彩塑。《三国演义》120回,就有82回与荆州有关,荆州的每一寸土地似乎都散发着三国风云人物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荆州城墙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现存明清重建城墙东西长3.75公里,南北宽1.2公里,面积4.5平方公里,城墙周长10.28公里,高9米。城墙现有八座城门,2座门楼。荆州古城分为三层,外面是水城,中间是砖城,里面是土城。水城(护城河)全长10500米,宽30米,水深4米,西通太湖,东连长湖,与古运河相连。明代时期建城时为防止城基下陷,洪水泛城,右城脚条石缝中浇灌糯米浆,因而城墙特别坚固。荆州城墙设有瓮城、敌楼、战屋、炮台、藏兵洞、复城门,防御体系完备,历来易守难攻,有"铁打荆州"之说。</p><p class="ql-block"> 荆州城墙始建于五代,是考古已发现中国唯一一座连续使用时间长、保存较完整的砖城。现存城墙为明清时期建筑,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砖城完整、坚固,周长约11281米。城墙有6座古城门,均设瓮城,建城楼、箭楼。荆州古城城内面积约4.5平方千米。张居正故居位于荆州城东。荆州城墙的修造始于2600多年前的周厉王时期。经最新古城垣考古发掘实物科学验证:荆州古城墙是我国延续时代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发展演变而来的唯一古城垣。</p> <p class="ql-block"> 荆州城墙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荆州,依巴蜀之险,据江湖之会,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秦灭楚后为历代封王置府的重镇。荆州城始建于东汉,原来为土城,南宋始建砖城,元初拆除,明初又建,明末被毁。现城墙为清顺治三年(1646年)依旧基重建, 城墙、城门、敌台、堞垛等均保存较好。1996年,荆州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现耸立在人们眼前的雄伟砖城,为明清两代所修造。砖城逶迤挺拔、完整而又坚固,是我国府城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垣,素有"江南完璧"之美誉。砖城厚约1米,墙内垣用土夯筑,墙体外用条石和城砖砌筑。砖城墙体用特制青砖加石灰糯米浆砌筑。特制大青砖每块重约4公斤,有的烧制有文字。游客在攀登东门城楼的马道上即可见到部分已采取保护措施的文字砖。文字砖记载了操办城砖的官府、官员和时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文字砖记载的产地得知,城砖非只出自原荆州地域,产地除汉江流域和长江中游地区二十多个洲、县外,分别还有来自交界的襄阳府管辖的均州、郧县、房县、谷城、枣阳、南漳等县(市);来自西南方的湘、桂、黔三省区交界的清州;来自南方的桂阳州宜章县;来自东南方向紧挨江西省的茶陵县。还有来自湘北的常德府,湘西的辰州府,湘南的永州府,湘中的衡州府以及湘东的长沙府的铭文字砖;来源范围包括今湖南、湖北省大部分地区和两省的部分边缘地域,共有八府四十余县,最远距离荆州数百公里、甚至近千公里。文字砖是荆州古城墙修建史不可多得的档案实证,同时也是人们游览古城赏析研究的又一道特殊的风景线。文字砖说明荆州城墙饱蘸了荆楚人民的智慧和心血,蕴涵着荆楚大地的地脉和人气。</p> <p class="ql-block"> 荆州古城墙作为古时的一项大型军事防御工事,除高大坚固的墙体和瓮城等建筑外,城墙之上还有众多配套的军事设施,如今尚存且最具作战防御功能、最有特色的要数暗设的四座藏兵洞,东西南北各一座,每座长10.5米,宽6.3米,深6米,分上下两层,可容100多人。每层又有小藏兵洞,每个小洞可容2人,洞中均有射孔。藏兵洞所在的墙体向外呈长方形突出,对攻城之敌,可从三面射孔暗箭齐发,使其猝不及防。藏兵洞构建精巧、别致,是防守反击的重要军事据点。万一城池攻破,藏兵洞的兵力可以据此反击,各自为战,以求反转战局,即所谓负隅顽抗者也,试图达到城池破而不陷的目的。公安门景点南侧百余米处,即可领略到荆州古城墙上的这一特有的军事设施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 越王勾践剑最早陈列在荆州博物馆,后一直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越王勾践剑铭是春秋时期的一件重要文物,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铭文采用鸟虫篆书,这种字体具有高度的装饰性,与现代的美术字有相似之处。铭文内容为:“越王鸠潜(勾践),自乍(作)用剑”。此剑铭不仅展示了当时的书法艺术,也反映了越国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p> <p class="ql-block"> 整个剑身满饰有菱形暗纹,在靠近剑格的地方刻有鸟篆体错金铭文"钺(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鐱(剑)"八字。剑主人"鸠浅"就是"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约公元前520年旋协端-前465年)。考古学家称此剑为"勾践剑"。无论就勾践剑的外形研制,还是质料搭配,这口剑都无疑是我国青铜短兵器中罕见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吴王孙权</b></p> <p class="ql-block"> 吴太祖大皇帝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生于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p><p class="ql-block"> 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遭刺杀身亡,孙权继而掌事,成为一方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合于赤壁打败曹操军队,建立了孙刘联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吕蒙袭取刘备的荆州成功,使其领土面积大大增加。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吴王,建立吴国;黄龙元年(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黄龙二年(230年),他派卫温到达夷州。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71岁,在位24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是三国时代统治者中最长寿的。孙权亦善书,唐代张怀瓘在《书估》中将其书法列为第三等。</p> <p class="ql-block"> 孙权(182年12月22日-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十九岁时兄长孙策遭刺杀身亡后,孙权继而掌事,成为一方诸侯。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合于赤壁打败曹操军队,建立了孙刘联盟。219年,孙权派吕蒙偷袭刘备的荆州成功,使吴国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222年自称吴王,建立吴国;229年称帝。是三国时代统治者中最长的。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平定山越,设置郡县,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230年,他派卫温到达夷州。晚年“多嫌忌,果于杀戮”,而且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252年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大皇帝。</p> <p class="ql-block"> 孙权接班时,只有19岁(生于公元182年,比诸葛亮小一岁),一直坚持乃兄“坐断东南观成败”的既定方针,直到27岁时,即公元208年。</p><p class="ql-block"> 这年,曹操统一了中国北方,驱逐了北方少数民族乌桓,废三公官,自任丞相,整理好中央政府内部政务,率领至少二十万大军,南征荆州的刘表。刘表的继位者刘琮不战而降,刘备从樊城向南一路溃败,不仅毫无招架之功,连逃跑之力都没有。</p><p class="ql-block"> 此时,孙权就是坐不稳东南,也不能悠然自得地观成败了。曹操将顺流而下,兵锋所向,直指东南。孙权要么抵抗,要么归降。孙家和孙氏集团何去何从,摆在27岁的孙权面前。</p><p class="ql-block"> 一场大战,一场名垂青史的大战——赤壁之战,露着狰狞的面孔,在等着孙权。</p> <p class="ql-block">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孙权与和吕蒙商议,准备伺机收回荆州,于是积极备战。又命都尉徐详拜访曹操,请求归降,曹操同意修好,立誓重结为姻亲。</p><p class="ql-block">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荆州守将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孙权趁势进讨关羽,命吕蒙为前部,袭取荆州。吕蒙兵不血刃,得到刘备统治下的南郡、零陵、武陵三郡。潘璋、朱然也将关羽擒杀。同年,曹操上表任命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兼荆州牧,封南昌侯。孙权派校尉梁寓向朝廷进贡,又将原先俘虏的朱光等人送归北方,作出示好举动。</p><p class="ql-block">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袭位。同年秋,曹丕将领梅敷派张俭请求孙权安抚接纳,南阳郡中五县的五千多户百姓也前来归附。十月,曹丕代汉称帝,建国号“魏”,史称曹魏。</p><p class="ql-block"> 延康二年(221年)四月,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同年,孙权自公安迁都鄂州,改鄂州为武昌,并随即修筑武昌城。</p> <p class="ql-block"> 曹丕称帝后,孙权便遣使请求成为魏的藩属,并将降将于禁等送回北方。十一月,曹丕赐给孙权九锡,册封其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节督荆、扬、交三州诸军事。同年,刘备兴兵问罪,讨伐孙权。孙权果断任命陆逊为大都督,迎击刘备,于次年的彝陵之战中大破蜀军。稳固了东吴统治下的荆州疆土。</p><p class="ql-block"> 黄武元年(222年)孙权受封吴王。曹丕发觉孙权并非真心归附,便命曹休、张辽、臧霸出兵洞口,曹仁出兵濡须坞,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率军围攻南郡,三路伐吴,其中两路各有胜败,魏军整体局面占优,然因吴将朱桓重创曹仁军,扭转了整个战局,魏军战果不如预期,只得于次年全面引退。同年十二月,孙权派太中大夫郑泉前往白帝城拜谒刘备,蜀、吴两国重新通好。但孙权与曹丕之间仍有使节往来,至次年正式断绝关系。曹丕称帝后,孙权便遣使请求成为魏的藩属,并将降将于禁等送回北方。十一月,曹丕赐给孙权九锡,册封其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节督荆、扬、交三州诸军事。同年,刘备兴兵问罪,讨伐孙权。孙权果断任命陆逊为大都督,迎击刘备,于次年的彝陵之战中大破蜀军。稳固了东吴统治下的荆州疆土。</p> <p class="ql-block"> 公元221年,孙权自公安迁鄂,不久,接受魏文帝曹丕的封王称号,就在这年的阴历八月开始营建吴王都城。又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名为武昌,故名武昌城。</p><p class="ql-block"> 公元252年,孙权的儿子孙奋封为齐王,王都也设在这里。公元265年9月,吴末帝孙皓又迁都来此,至第二年十二月还都建业。东吴经营这座帝王都城,前后历四十五年之久,占东吴立国时间的四分之三。</p><p class="ql-block"> 武昌城门楼为纪念孙权“以武而昌”而建,号“武昌门”。</p> <p class="ql-block"> 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当时,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了荆州七个郡。刘备入蜀后,留关羽镇守占据的荆州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其中南郡是刘备向东吴借的。刘备得到蜀川后,将长沙、桂阳两郡还给了孙权(相当于还了南郡)。后来关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区,孙权派吕蒙乘虚偷袭荆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失陷,导致荆州三郡失陷。这个故事## 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故事讲述了关羽在赤壁之战后负责镇守荆州五郡,后因出兵攻打樊城,调走荆州重兵,被吕蒙乘虚偷袭导致荆州三郡失陷的过程。这个故事现在常用来比喻人们因为粗心大意、骄傲轻敌而失败。</p> <p class="ql-block"> 为了荆州这块地,三国中最负名望的关羽,死于荆州保卫战;张飞,也间接性死于丢荆州;而刘备虽然名为为兄弟报仇,其实也是间接性死于荆州。</p><p class="ql-block"> 桃园三兄弟,皆亡于荆州,此时的中原地区因为常年累月的战争,已经没有了多少人口,而荆州虽然偏安于中原以南。</p> <p class="ql-block"> 荆州关羽祠是明代初年,荆州百姓为纪念关公,在卸甲山修建,后毁于日寇侵华战火。现经国家文物局和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复建的关羽祠,具有明清时期地方建筑风格,其文化内涵创造了全国多个“第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羽祠。</p><p class="ql-block"> 明代初年,荆州百姓为纪念关公,在卸甲山修建关羽祠,以关公的忠、义、仁、勇精神,教育后人"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作好人"相传,明代宰相之杰张居正的第三个儿子张懋修,曾在此读书考中状元。因而卸甲山自古享有地灵人杰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张居正</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张居正故居位于今湖北省荆州市古城东大门内。荆州古城一条以张居正命名的街巷由来已久,顾名思义张居正故居就在这条街道上。由于历史原因,其故居毁于战乱。为了给后人提供缅怀、纪念张居正的场所,荆州市决定重建张居正故居。因“江陵碑苑”地理位置处于张居正故居附近,因此利用其闲置资源重建张居正故居,并以其原有建筑景观布局。具体内容包括大学士府、九鸟苑、陈列馆、文化艺术碑廊、首辅论证群雕等。</p> <p class="ql-block"> 张居正(1525年5月-1582年7月),字叔大,号太岳,谥号文忠,湖北江陵(即荆州)人。明代政治家、改革家,被称为“宰相之杰”,也是史上颇富争议的宰相。</p> <p class="ql-block"> 张居正作为明朝的内阁首辅,被称为千古第一宰相,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 </p><p class="ql-block"> 能力出众——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一次社会变革,其历史价值仅次于唐朝的两税法。张居正善识人,发掘和任用了戚继光、李成梁等人,最终都成了一代名将,对稳定大明朝的统治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张居正整顿了吏治,为了改变吏治腐败的状况,张居正创设了考成法,提出了惟以安静宜民者为最,其沿袭旧套虚心矫饰者,虽浮誉素隆,亦列下考的考察内容,并令各级政府建立考成簿,依此逐级考察,使月有考,岁有稽,从而保证了各级官吏对中央政令的贯彻执行。</p><p class="ql-block"> 官途平坦——张居正中了进士为官以后,张居正不断升迁,快速跨过无数道障碍,官途通达,直至入阁。中间偶有小风浪,但终究不像很多能臣一样一波多折,除了因为他具有突出的能力外还因为他有很高的情商。张居正立于朝堂之上的一生,领导提携、下属推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人品端正——张居正是个公私分明的人。他和高拱为争夺内阁首辅之位,展开激烈的斗争。但张居正在打败高拱后,并没有将其赶尽杀绝。甚至在接到高拱被罢相的圣旨后,张居正立即向万历皇帝上疏请求收回成命。</p><p class="ql-block"> 有魄力——张居正推行改革,冒了很大的风险。他推行的改革措施,虽然有效,但也引起了许多官员的不满,尤其是那些受益于腐败体系的权臣。他们联合起来,攻击张居正,试图削弱他的权力。这场权力斗争不仅影响了张居正的政治生涯,也对明朝的政治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革影响深远——从历史大局看,张居正新政无疑是继商鞅、秦始皇以及隋唐之际革新之后直至近代前夜影响最为深远、最为成功的改革。张居正改革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他起衰振弊启隳、力挽狂澜,奇迹般地在北疆化干戈为玉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延长了明王朝的国祚。还表现在扭转“神运鬼输,亦难为谋”的财政危机,弼成万历初年之治,为万历年间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体现在对近代前夜国家统一与社会转型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p> <p class="ql-block"> 从历史大局看,张居正新政无疑是继商鞅、秦始皇以及隋唐之际革新之后直至近代前夜影响最为深远、最为成功的改革。张居正改革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他起衰振隳、力挽狂澜,奇迹般地在北疆化干戈为玉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延长了明王朝的国祚;还表现在一举扭转“神运鬼输,亦难为谋”的财政危机,弼成万历初年之治,为万历年间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体现在对近代前夜国家统一与社会转型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一条鞭法是介于“两税法” 与摊丁入亩之间的赋役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赋役制度的演变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1582年6月20日,张居正病逝,神宗为之辍朝,赠上柱国,谥“文忠”。</p><p class="ql-block"> 张居正当国十年,所揽之权,是神宗的大权,这是张居正效国的需要,但他的当权便是神宗的失位。在权力上,居正和神宗成为对立面。张居正的效忠国事,独握大权,在神宗的心里便是一种蔑视主上的表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万里长江第一阁</b></p> <p class="ql-block"> 鄂州观音阁,又称“龙蟠矶寺”,位于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小东门外的长江龙蟠矶之上,始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p><p class="ql-block"> 鄂州观音阁坐东朝西,逆水而立,阁长24米,宽10米,高14米,基座以条石垒成,阁身以青砖砌就,是典型的木框架结构亭阁式建筑,阁内有一亭三殿二楼,总面积300多平方米。鄂州观音阁布局得体,构筑精巧,朱槛回廊,重檐飞楹,显示出典型的江南民间建筑艺术特色,又集儒、释、道三教文化于一体,在万里长江之中仅此一处,故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阁”。</p><p class="ql-block"> 2001年10月,国家邮政局发行《鄂州观音阁》普通邮资封一枚,采用铜版画技法设计的邮资图,江水共蓝天一色,很好地表现出万里长江第一阁威镇江天的气势。</p><p class="ql-block"> 2006年5月25日,鄂州观音阁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观音阁始建于元代,它建在长江中一块巨大的礁石上——龙蟠矶,坐东朝西,逆水而立,是典型的江南亭阁式砖木建筑。阁内由观澜亭、纯阳楼、东方朔殿、观音殿、老君殿等建筑物组成,总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整座楼体与阁下的龙蟠矶融为一体,有巧夺天工之妙。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观音阁为什么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阁”呢?因为在它身上有着三个“一”,即“一石建国”“一江建阁”和“一宇同堂”。</p><p class="ql-block"> 所谓“一石建国”,就是观音阁下方的这一块龙蟠矶石,三国时期吴王孙权称帝建都,传说跟这块礁石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相传公元221年,孙权定都鄂州之前,城东虎头山上有凤凰飞临,而这龙蟠矶上则有黄龙盘绕。龙凤同时惊现鄂州,此乃龙蟠凤集之地,有帝王之祥兆。孙权大喜过望,便决定在武昌(今鄂州)建都称帝,改年号为黄龙。这就是东吴“黄龙”年号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 第二个“一”就是“一江建阁”,指的是从元代到今天的700余年间,在浩荡的长江之中,只有这么一座阁一直屹立着。本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观音阁,观音阁,随水涨,随水落。原来,在观音阁下压着一只神鳌,它背负着观音阁随潮涨落,永不沉没。在迎浪石背上有两个凹凼,传说这两个凹凼便是神鳌的双眼,早先一个出油、一个出盐,每日所出的油盐恰好够阁上的道人和香客食用,有多少香客就会出多少油盐。后来,有一位贪心的道人,偷偷凿大了凹凼,岂知却戳瞎了神鳌的双眼,从此凹凼里再也不出油盐了,观音阁也不能再随潮涨落了。</p><p class="ql-block">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观音阁之所以能屹立百年,主要原因是楼阁地基坚实牢固,龙蟠矶礁石浑然一体;西边的弧形防水墙不仅能减缓水势,而且能顺势泄洪,大大减弱了江水对阁体冲击;还因观音阁内有着较完善的排水系统,镂空的墙面、窗面和阁内的多处排水口,能让观音阁在江水退潮后迅速排出积水,从而不会对观音阁的墙体造成过大压力。由此,可看出古代建筑师们早就考虑到阁体会被洪水淹没和冲击,在建造之初就有完备的设计预案。</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个“一”,就是“一宇同堂”。大家一定见过无数佛家的寺庙,也看过不少道家的道观,可是有多少人见过集儒教、佛教和道教于一体的建筑?而观音阁就是一个著名的集释、道、儒于一体的古建筑,可谓三教“一宇同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林家大湾</b></p> <p class="ql-block"> 林家大湾,地处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是林彪的出生地。当地人世代相传,回龙山原名枣儿刺岭,有九条触犯天条的小龙被东海龙王囚禁在此岭巨石之下。龙王有言:只有岭上铁树开花,九龙才能得返东海。终于岭上铁树开花,九龙返回东海。但其中一小龙思念枣儿刺岭的峻秀雄伟,毅然返回定居,此后,枣刺儿岭便被称为回龙山。回龙山上常有祥云瑞气云雾盘绕,仙气十足。回龙镇因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离回龙镇约六七里,耸出一座形神俱似一头山羊的山岭。山岭海拔约300米,山势不险不陡却气势不凡,满山草木、竹树、繁花。相传这座山是一头雪白的神羊坐化而成,命名白羊山。白羊山南麓,山势三面环围着两座中间只隔着一道冲田的两上小山村。这就是林家大湾和染铺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林彪出生地</b></p> <p class="ql-block"> 林彪故居,分为老屋和新屋。老屋坐落在清水塘中间的正后方,且地势在最高处。站在屋前远眺,视野十分开阔。屋背约一公里之后,是渐行渐高的关山,山上郁郁葱葱的松柏高耸入云,四季长流的龙泉水源源不断地注入清水塘。关山左右两侧,徐缓下降的小山,犹如天宫的仙子,静静地依偎在关山的两旁。乍一看,湾后的关山犹如一张巨型的太师椅,林家老屋就在它的中央。老屋为林彪出生地。始建于明代,扩建于清朝嘉庆年间,为一进三幢,砖木结构,室内大小天井三口,雨水通过暗沟流进自己农田。前后共有房间、堂屋、茶厅20余间,占地300余平方米。大门为了扭向东南,在屋檐下加修了门楼,俗称“回头望”,并有一尺多厚的门框。故居于l939年被日寇烧毁,随后按原貌修复,l971年“9·13”事件后又拆毁,1995年又重新依原貌修复。现在陈设有林彪父母遗像及保存下来的部分生活用具,一部旧式织布机和一架纺线车尤为珍贵,是林彪家先辈留下创业中兴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林育南故居位于团风县回龙山镇。故居虽因陋就简,但保存完好。其中林育南与林彪故居位于林家大塆,林育英故居位于回龙镇林家染铺湾,均为土砖建筑,基本保存了当年的风貌,故居内陈列了当年林家生活起居及耕作的器物。林育南是“三林”中最早的革命者,而他的革命启蒙人是恽代英。林育南很早就成为武汉地区学生运动的中坚分子,甚至还参加过北京的五四运动。就在中共一大成立时,1921年7月,他还与恽代英等在林家大湾重新成立了旨在“企求阶级斗争、劳务政治的实现”的组织。待董必武、陈潭秋这两位中共一大的湖北小组代表返回武汉后,林育南随即庄重地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成立以后的一个“大手笔”——“二七”大罢工,林育南是主要领导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 林育英故居,位于回龙镇林家染铺湾,土砖建筑,基本保存了当年的风貌,故居内陈列了当年林家生活起居及耕作的器物。林育英(1897—1942年)1897年出身于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林家大湾村,化名张浩,字祚培,又名林仲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结束语</b></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荆州,像是品读一部厚重的史书。脚下的青石板路,或许曾走过三国的兵卒;城墙的砖缝里,还嵌着楚文化的余温。</p><p class="ql-block"> 站在宾阳楼远眺,古城墙蜿蜒如卧龙,将现代都市温柔环抱。瓮城的设计藏着古人的智慧,攻防之间,是冷兵器时代的生存哲学。登上城楼,风里仿佛飘着 “大意失荆州” 的叹息,那些英雄豪杰的故事,在砖石间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里,越王勾践剑的寒光依旧慑人,丝绸漆器的纹路里,藏着楚人的浪漫与精工。讲解员说,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在讲 “不服周” 的倔强 —— 那是楚地先民骨子里的傲气,也是如今荆州人敢闯敢拼的底气。</p><p class="ql-block"> 傍晚的长江边,江风拂过脸颊,看货轮缓缓驶过,恍惚间分不清是历史的帆影还是时代的航船。这座城,既守着千年的根脉,又向着未来生长。荆州的魅力从不在 “震撼”,而在那些不经意的瞬间。</p><p class="ql-block"> 纵观湖北,如同在历史与自然的交响中穿行,每一步都踏在厚重与灵动的交界上,生出许多细碎又深刻的感悟。</p><p class="ql-block"> 站在黄鹤楼上,看长江与汉水在此相拥,才懂 “黄鹤一去不复返” 的怅惘里,藏着多少代人对时光流转的凝视。江风掠过,仿佛能听见千年前文人墨客的吟哦,与如今江面货轮的鸣笛交织,原来历史从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在流水声中不断生长的脉络。</p><p class="ql-block"> 湖北—— 既有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的刚烈,又有 “高山流水遇知音” 的柔肠。</p><p class="ql-block"> 老茶馆里的评书声、小巷里的早堂面香、城墙根下棋的老者…… 历史从未走远,就藏在烟火气里,活在当下。这些瞬间使人明白,这片土地的魂,不仅在古迹与山水间,更在每个认真生活的湖北人身上。读不尽的史书,翻到哪一页都有新的惊喜。它使人明白:厚重不必显山露水,灵动也无需刻意张扬,就像长江,默然流淌,却滋养了万千气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部分史料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摄影 : 得大自在</p><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 : and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