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思念--南京明城墙

大元

<p class="ql-block">六十多年离开南京前,做为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去各城门边游玩的机会,顶多也是在城墙门口附近的小塘里摸螺丝、捉龙虾,到了养蚕季节,去摘一点桑叶,印像中最深的一次,也只是从中山门走到太平门,但那时的城墙边小路,没现在这样宽阔平整又好走,滿是靠城墙边棘荊的羊肠小道,路旁满是丢弃的垃圾,还见到一个死去的婴儿,这直到现在仍记忆忧新。六十年后,已70多岁高龄的我,竟连续三次随【再回首】户外徒步群,围南京城墙分别走了全程、半程和1/4程,领略了南京城墙雄伟壮姿和知悉它的深远渊源和历史意义,</p> <p class="ql-block">四年前,第一次参加“再回首”户外群,第一次户外徒步就是以74岁髙龄与一帮50岁左右的年轻同志,参加南京明城墙一圈的户外徒步活动。天刚蒙蒙亮,大家就从马鞍山乘车赶到南京中华门车站集合点,7:40分,打作队旗,排着整齐的队伍,有序的开启一天的徒步之旅。“再回首”群有着1000多人徒步团队,这个团队多年来走南闯北,本着我徒、我快乐,扛起了全市多个户外徒步群中一面大旗。我参加南京明城墙徒步,一是想检验自己的体力,二是想和徒友们结交朋友建立友情。南京明城墙于明朝完工,历时28年动用28万民工,约3.5亿块城砖,全长35.3公里,外郭城墙60公里。他以钟山为依托,以后湖为屏障,得山川之利,控江湖之势,极为雄伟壮观。绕城户外徒步行中,召集人很人性化,大家走到各个城门都会驻足留影,了解城门的历史,对体力不支的,可以随时撤离,坐车回家。大家边走边欣赏风景,边听人介绍南京的风土人情,不知不觉走了20多公里的半程,在中央门,大家午饭后小憩片刻,继续前行。原本50多人的队伍只剩下了一半。说实话,从这时起,我也感觉到有些累了,周围的徒友们明显地感覚就不如上午劲头足,真想放弃了,但大家咬牙坚持走完明城墙全程,直至晚近7:50分回到中华门,集合时也只剩下一半都不到的人。</p> <p class="ql-block">7:40分从集合点--中华门,正式迈开一天全程徒步行的第一步,直至晚近7:50分回到此原地,全程历时11:18:37时(包括中午吃饭),徒步共43.7公里,而我在队伍中前后摄影录相,可能比记录人的路距还要多走一些路?</p> <p class="ql-block">徒步路线:中华门地铁站~中华门~集庆门~水西门~汉中门~清凉门~定淮门~华严岗门~仪凤门~金川门~钟阜门~神策门~玄武门~太平门~中山门~标营门~光华门~东关门~雨花门~中华门~中华门地铁站结束后~~</p> <p class="ql-block">中华门</p><p class="ql-block">中华门是南京城内城的正南门,位于内外秦淮河之间,原名“聚宝门”,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城堡式瓮城,也被认为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古城堡,堡垒瓮城。中华门门内是内秦淮河,以镇淮桥连接自南唐以来历经千年繁华的中华路;门外是外秦淮河,以长干桥连接雨花路。</p><p class="ql-block">聚宝门是在南唐都城南门的故址上重建的。传说门下埋有江南富户沈万三的聚宝盆,1931年改名为中华门。此门东西宽118.5米,南北长128米,占地面积15,168平方米。共设三道瓮城,由四道券门贯通,首道城门高21.45米。并有马道可骑马登城。各门均有可以上下启动的千斤闸和双扇木门,现在仅存闸槽和门位遗迹。瓮城上下设有藏兵洞13个,左右马道下设藏兵洞14个,可在战时贮备军需物资和埋伏士兵,据估计可容纳三千人。</p><p class="ql-block">聚宝门是南京京城城墙的正南门,坐北朝南,据说明初建筑南京城聚宝门时,砌起即塌,屡次修筑不成。有人说地下有水怪在作祟,向朱元璋献计,借用沈万三的“聚宝盆”,填在城坍处,城门才顺利建成,因而把此门称作“聚宝门”。其实,聚宝门一名的由来,是因为城门外有一座聚宝山(今称雨花台)而得名。</p><p class="ql-block">聚宝门原为南唐都城至宋、元金陵城南门旧址,后明初改扩建而成,城堡东西宽118.5米,南北长128米,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通济门建有内瓮城</p><p class="ql-block">三座,呈长方型,有主城门与内瓮城城门四道,首道城门高21.45米,各门原有双扇木门和可上下启动的千斤闸。闸内有藏兵洞27个,战时用以贮备军需物资</p><p class="ql-block">和埋伏士兵。主城门内东西两侧各有上城马道、步道一条,可用于运送军需物资,将领亦可策马直登城头。除木结构毁坏外,砖石结构基本完好。它宏大的规模和巍峨的雄姿,世所罕见,在我国城垣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军事角度上看,工事坚固适宜攻守,是研究我国军事史的实物资料。遇有敌人强攻时可将敌兵放进城门,然后关起各道城门把敌军截为三段,分而歼之,似如“瓮中捉鳖”</p><p class="ql-block">据称聚宝门的石质门槛,“高二尺许,长一二长,黑黝如铁,名为活子午石。”乃外国使臣赴京的贡物。每日自子至午,石长一分,每日自午至子,石缩一分,故称此名。由于数百年长期经人磨踏,近已不存。</p><p class="ql-block">1995年,结合中华路、雨花路改造,在中华门城堡周围,建成了中华门广场,新增绿化面积近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聚宝门原为南唐都城南大门,历朝扩建,宋代创建瓮城和券门。民间有朱元璋借聚宝盆的</p> <p class="ql-block">集庆门</p><p class="ql-block">集庆门是南京明城墙的后开城门,于1991年为沟通中华路与集庆路交通需求,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而新建。该城门座东朝西,采用四孔方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开创中国城门偶数门洞形制先河,设计上借鉴宋代过梁式风格[4][5]。其名称源自元代南京旧称“集庆路”,现为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2]。2023年,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实现数字化建档,纳入南京城墙全生命周期保护体系[1]。</p> <p class="ql-block">水西门</p><p class="ql-block">水西门是南京明城墙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门之一,原名三山门,水西门坐东向西,面临秦淮河,其规模仅次于通济门和聚宝门(今中华门),为福船型(鱼腹型)内瓮城的主城门。水西门为水陆两栖城门,旧时南京城水路进出的主要通道。</p><p class="ql-block">水西门其历史可追溯到南唐都城以及宋、元金陵城的龙光门,1386年(明洪武十九年)敕令重新建造,因南眺三山故改名为三山门。三山门外形与通济门略同,建有内瓮城三座,门垣共四道,每两道城墙间设瓮城,内瓮城呈船形或者鱼腹型,供作储兵防守之用。</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席卷全国的拆城运动波及南京,1953年前后三山门瓮城和城门陆续遭到拆除,1958年又拆除残存的城门和城墙,1959年城门门券及右侧城墙拆除后,内外秦淮河水系不再贯通,水西门地名。</p><p class="ql-block">水西门外辟有水西门大街,经过三山桥跨越秦淮河,通往外郭江东门,两侧有分别有莫愁湖、南湖,如今的水西门遗址辟有水西门广场,众多城市干道在此交汇。</p> <p class="ql-block">汉中门</p><p class="ql-block">汉中门曾经是南京城西部的一座城门,现在作为地名使用。汉中门并不是明代开辟的南京城最初十三座城门之一,而是开于1930年代。明代开辟的石城门(俗称旱西门或汉西门),位于其南侧不远处。1933年开辟汉中路时,在城墙上新辟西式三券门洞,介于清凉门与汉西门之间。1958年,汉中门被拆除。现在,汉中门是一处交通枢纽,东西向的汉中路与南北向的虎踞路、虎踞南路在此。</p> <p class="ql-block">清凉门</p><p class="ql-block">清凉门又称“清江门”,位于南京城西面,建于明朝初年。由一道城门和一圈椭圆形瓮城构成,现在镝楼已经不存,其余基本保存完好。由于这一段城墙是建造在清凉山西南部高低起伏的山崖上,地处偏僻,六百多年来一直行人稀少。直到最近修建外秦淮河清凉门大桥,才引起人们注意。</p><p class="ql-block">清凉门地处幽僻,仅有一券。位于清凉山西麓的石头城侧,故称清凉门。由于面临秦淮河,又称清江门。清代时堵闭,后毁。</p> <p class="ql-block">定淮门</p><p class="ql-block">定淮门位于南京城西面,原名“马鞍门”,洪武7年(1374年)因其跨秦淮河上,改名为定淮门。清朝道光23年(1843年),由于秦淮河淤塞,定淮门遂废。1958年定淮门为南京明城墙内城十三座城门之一,位于南京城西,外秦淮河东岸,定淮门在清凉门以北,古平岗西头。定淮门原名马鞍门,因临近明初城内的马鞍山,故得名。明洪武七年(1374年),秦淮河发生水患,马鞍门易名为定淮门,以求秦淮安定。1958年定淮门门券及南侧城墙陆续遭到拆除。</p><p class="ql-block">定淮门地处幽僻,有一券。原叫淮远门,因为秦淮河在其附近入江,经常泛滥成灾,为镇秦淮河,所以改称定淮门,在清道光二十二年淤塞而废。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华严岗门</p><p class="ql-block">2007年10月1日,南京察哈尔路西延工程顺利竣工通车,丁山脚下的明城墙由此多了一座新的城门:华严岗门。</p><p class="ql-block">这座新城门是在明城墙坍塌缺口处修建的,一方面被改造成察哈尔路西延段的通道,另一方面也被乘机改造成完整的城门。华严岗门共有四拱,中间的两座拱门高度为9.38米,外侧的两座拱门略小,拱券高度为6.22米。华严岗门就像一座“城墙天桥”,市民可以在上面行走,完全不破坏美观。</p> <p class="ql-block">挹江门</p><p class="ql-block">挹江门挹江门是1914年新开并于次年竣工的内城城门,原名海陵门,当时为单孔城门,是连通南京城内下关火车站与城外下关码头的重要通道,城门东侧为狮子山。1928年改为现名,并扩建为三孔城门(于次年竣工),1929年4月由戴季陶题写“挹江门”匾额。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渡江战役的胜利,从此门进入南京市区。</p> <p class="ql-block">仪凤门</p><p class="ql-block">仪凤门,又称“兴中门”,该城门建于洪武初年,为明十三城门之一,据传卢龙山麓有龙凤呈祥地势(风水),故建有钟阜(向东)、仪凤(向西)两座城门。</p><p class="ql-block">仪凤门又名“兴中门”,位于南京城西北角,依狮子山而建,南为定淮门,东为钟阜门。仪凤门原为南京城北部通往长江岸边的要道。成化年间,由于南京守备兵力不足,遂将仪凤门等城北城门堵塞。清朝顺治16年,梁化凤开仪凤、神策二门,出兵奇袭围城的郑成功军队得胜,此后仪凤门得以重建。清朝仪凤门为单孔城门,上设两层箭楼。1853年,太平天国军队以地道炸塌仪凤门附近城墙,攻克南京。1895年,张之洞在仪凤门下铺设了南京第一条近代马路。其后,由于挹江门的开通,仪凤门的地位显著下降。1928年,仪凤门改名兴中门。1971年,由于建宁路的修建,兴中门被拆除。2006年,南京市政府复建仪凤门,为一三孔拱门。</p><p class="ql-block">仪凤门城下水洞两座,本门冲要,是明清时出入长江的必经之路。太平天国大将林凤祥指挥挖掘通向仪凤门的地道,用地雷炸开仪凤门城墻,直攻两江总督衙门。</p> <p class="ql-block">金川门</p><p class="ql-block">金川门是南京明城墙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门之一,位于南京市鼓楼区金川门外街南端,坐南朝北,面临护城河,历史上著名的金川门之变便发生于此。</p><p class="ql-block">金川门为单孔城门,有一座门券,门外设有金川桥一座,东侧有金川门涵洞和水闸,用来控制护城河和内外金川河的流通。</p><p class="ql-block">金川门始建于明朝洪武初年,因金川河由此出城而命名为金川门。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置金川门千户所。清朝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京市铁路开始建造,从下关火车站引出经过金川门门洞驶入南京城内。1930年代,国民政府改金川门为三民门,取三民主义之意。1957年,席卷全国的拆城运动波及南京,且由于交通道路改造的需要,金川门及京市铁路一同被拆除,地名沿用。</p> <p class="ql-block">钟阜门</p><p class="ql-block">钟阜门是南京明城墙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门之一,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下关狮子山东南侧,坐西朝东,与仪凤门在不足一公里的地段项背而建,呈龙凤呈祥之形胜。</p><p class="ql-block">钟阜门为单孔城门,有一座门券,形制特殊呈“内凹式”,且门外无桥梁联通。</p><p class="ql-block">钟阜门始建于明朝洪武初年,初名东门。明朝洪武十一年(1378年),因其遥对钟山(亦称钟阜,即紫金山)而命名为钟阜门,与仪凤门相对而建,有龙凤呈祥之形胜。明朝成化年间,因守备兵力不足而被堵塞,后未重开。1959年,席卷全国的拆城运动波及南京,钟阜门段部分城墙拆除。1962年,钟阜门城门被拆除,地名沿用</p> <p class="ql-block">左边第一人为本人。</p> <p class="ql-block">神策门</p><p class="ql-block">神策门现名和平门,是南京城北最东侧的一座城门,位于玄武湖西北,在明城墙13个城门中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也是南京现有所有城门中唯一保留有民国以前镝楼的城门。</p><p class="ql-block">神策门依山而建,曲折迂回。清朝时增建外瓮城。光绪年间重建镝楼,但规格已由原来的都城级降为州府级。1658年,郑成功北伐金陵,败于门下。为纪念战功,顺治帝下诏改名“得胜门”。1853年,太平军从此处攻入南京城。1929年改名“和平门”。1930年代,美国亚细亚火油公司将瓮城作为油库。日军</p><p class="ql-block">占领南京后也以此地为油库。南京军区后勤部接管后继续作为油库使用,和平门成为军事禁区。</p><p class="ql-block">2004年10月1日,修缮后的和平门对外开放,位于中央门立交桥的东南角。</p><p class="ql-block">神策门本门荒僻有两券,东至后湖,依丘傍湖,地近幕府山和长江,是军事防守要地。十三门中唯此门由刘基开两洞。顺治时,郑成功17万大军攻城时,中了守城清将缓兵之计,守兵偷偷凿开另一城洞,偷袭大败郑成功,后称神策门为得胜门。1928年改称和平门,现存瓮城券门各一,谯楼一座,2002年修复开放。</p> <p class="ql-block">玄武门</p><p class="ql-block">玄武门是1910年在南京城北部东侧新开的城门,位于神策门与太平门之间。1908年,当时的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端方在南京筹办“南洋劝业会”,为了方便游人游览玄武湖,决定在会场附近的城墙上新开一座城门。城门于1909年7月动工,1910年建成单孔券门一座。城门建成后以继任两江总督张人骏的籍贯命名为“丰润门”。1928年7月,国民政府下令更名为玄武门。1929年4月,蔡元培应南京市长的请求题写了门额。1931年,城门改筑为三孔券门。</p><p class="ql-block">路线:地铁1号线至玄武门站;公交1路、47路至玄武湖公园。</p><p class="ql-block">玄武湖岸边这段,从玄武门经解放门至太平门的明城墙,是南京城现存最长、最完好丶同时也是最高大的一段城墙,垛口至城外地面的高度普遍在20米至25米左右。</p><p class="ql-block">玄武门是1910年在南京城北部东侧新开的城门,位于神策门与太平门之间。1908年,当时的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瑞方在南京筹办“南洋劝业会”,为了方便游人游览玄武湖,决定在会场附近的城墙上新开一座城门,城门于1909年7月动工,1910年建成单一门,1931年改成三孔券门。</p><p class="ql-block">城墙下的玄武湖是封建帝王的游览之地,出于帝王都“四神布局”的需要 ,又由于宋元嘉年间湖中两次出现所谓的“黑龙”,湖名开始改为“玄武”。</p> <p class="ql-block">太平门</p><p class="ql-block">太平门位于南京城的东北垣,是南京城北面的正门,以南是朝阳门,西北方向是神策门。因为代表监狱的贯索在天市垣,而不在代表天廷的太微垣,所以明代南京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合成“三法司”)监狱就在门外贯城坊,相传夜间哀声四起,为此将城门命名为“太平”。</p><p class="ql-block">太平门处在钟山与玄武湖相接的位置,建在钟山向西延伸的富贵山、覆舟山之间,据有山湖之险。太平门东面的钟山被称作“蟠龙”,这一段城墙就被称为“龙脖子”。</p><p class="ql-block">太平门扼守钟山,对于控制南京北部至关重要,且龙脖子一带是南京城唯一没有水体保护的城墙,因此清军进攻太平天国和日军围攻南京时,这一带都是主要的攻击方向。太平天国时,在门外钟山脚下修筑地堡城、山上筑天堡城拱卫太平门,这两个要塞陷落后,清军在龙脖子用地道炸开城墙,攻入南京。1911年辛亥革命时的江浙联军也是攻占天堡城后攻入南京。1931年,太平门一度被改名为自由门,1958年拆除。</p> <p class="ql-block">在太平门紫金山栈道入囗处,和群主&lt;再回首&gt;合影。</p> <p class="ql-block">中山门</p><p class="ql-block">朝阳门是南京明城墙唯一的东门,民国时改筑为中山门。朝阳门为单孔券门,城下有水关,在明代是连接皇城和明孝陵的通道,平日不开放。朝阳门的原址在现在的中山门稍南的地方,与皇城的东华门、西华门以及玄津桥处于同一条东西轴线上。1865年时增设外瓮城。</p><p class="ql-block">1928年8月,为了迎接孙中山灵榇奉安中山陵,南京市政府修建了一条从中山码头直到朝阳门出城的迎榇大道(即现在的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p><p class="ql-block">1929年,将朝阳门和瓮城拆除,在门址以北不远处新建三券拱门,在奉安大典前命名为中山门。此后,中山门取代了朝阳门,成为南京城新的东门,是沟通南京城与东郊最重要的出城通道。中山门正中的券门宽10米、高10.5米,两侧的券门宽8米,高9.5米,门券墩厚3米,城门进深15米。</p><p class="ql-block">1929年中山门建成后门额由谭延闿题写,1943年9月改为汪精卫的隶书石额。1946年,汪精卫的落款被凿去,但他的“中山门”三个字一直沿用了50年。1996年,中山门门券被改为沪宁高速公路进入南京城的入口,为方便城内外交通,在城门下方两侧另开全长1600米的双线行车隧道。在工程的同时,原汪精卫的题字被换成了王献之的集字。</p> <p class="ql-block">标营门</p><p class="ql-block">2009年,南京白下区后标营路的月牙湖西侧,新建了一座新的城门:标营门,这里的城墙历史上是没有城门的,1996年左右,为了开通后标营路建月牙湖大桥才把城墙破出一个口子,城门使用了简化字这在南京新建和复建城门中是没有先例的。</p> <p class="ql-block">光华门</p><p class="ql-block">正阳门是南京城的正门,但这座城门并不在南京城的正南方,而是偏于东南。明初,朱元璋在原南唐金陵城的东侧新建了宫城和皇城,在宫城和皇城之外又建了一道城墙。这道城墙的南面墙与原金陵城东侧城墙的中部在通济门附近相接,这面城墙的正中就是正阳门,因此正阳门是南京南面城墙3座城门(正阳门、通济门、聚宝门)中最靠东的一座,它在通济门以东1450米、朝阳门(南京城东门)西南2590米,与皇城和宫城的正门形成一条纵贯城东的南北中轴线,正阳门就在这条中轴线南端的起点上。正阳门是京城的正门,城楼高大,设有1道外瓮城和2道内瓮城,是中国城池中少见的“复合型瓮城”。正阳门在清末民初和抗日战争的战乱中多次受到攻击,受损严重,以至于此后一段时期内该门被误以为只有一道内瓮城。</p><p class="ql-block">1931年,正阳门改名为“光华门”。1955年至1962年间,光华门周边的居民和工人为建造房屋,拆走了大量的城砖,致使这个城门和两侧的城墙被毁。光华门仅作为地名保留下来,指原光华门内御道街、大光路、光华东街十字路口,以及光华门外光华路(石门坎)、大明路附近一带。2006年10月20日,光华门西侧的一处工地出土数座不同时代的古墓和一段明城墙的墙基,这段明城墙遗址将原址保护。从正阳门至中山门的护城河非常宽阔,现在称为月牙湖。正阳门外跨护城河的桥梁名为夔脚桥。</p> <p class="ql-block">武定门</p><p class="ql-block">武定门,为南京明城墙民国增辟城门之一,介中华门、雨花门与通济门之间位于城内长乐路中段的武定桥而得名,东关门紧靠旁。</p><p class="ql-block">武定门段城墙原为明城墙上的一处豁口,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被改造兴建为处城门,并命为武定门。与时期开辟的汉中门、新民均为西式牌楼式城门。</p><p class="ql-block">上世纪50年代,席卷全国的拆城运动波及南京,其中武门城门遭到拆除,其城砖被用作建炉或近民居。</p><p class="ql-block">2010年,南京市人民政府重新连接定门段城墙,复建武定门,为三拱券城门,乐路南北两侧的明城墙从此连成体,登城后可达东水关、中华门、集庆门等城门。</p> <p class="ql-block">雨花门</p><p class="ql-block">雨花门,为南京明城墙民国增辟城门之一,介于通济门、武定门和中华门之间,因地处附近的雨花台而得名。江宁路南北向穿过城门,经雨花桥过秦淮河。</p><p class="ql-block">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国民政府为将京市铁路在养虎巷处与江南铁路连接,与京粤线贯通,特在南京明城墙基础上开辟一座城门。</p><p class="ql-block">20世纪50年代,席卷全国的拆城运动波及南京,其中雨花门及东西两侧城墙遭到拆除,城砖被用作建高炉或附近民居。</p><p class="ql-block">2009年,南京市政府利用老城砖修缮雨花门段城墙,复建雨花门城门,其主拱门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宽约5.5米、高约6.35米的副拱门,各设一条慢车道、一条人行道。</p> <p class="ql-block">中华门</p> <p class="ql-block">11个多小时走下40多公里的功绩。</p> <p class="ql-block">个子最矮小的是本人。</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走全程时,与户外徒友&lt;观无下&gt;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走半程时,与户外徒友&lt;解放&gt;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走三分之一程时,与户外徒友&lt;八百&gt;&lt;杨兰&gt;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第三次户外徒步南京城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