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火镇远:一座古城的铁律与丰碑

何昌华

<p class="ql-block">《血火镇远:一座古城的铁律与丰碑》</p><p class="ql-block"> 文/何昌华</p><p class="ql-block">【正文】</p><p class="ql-block">氵舞阳河畔的寒风卷着1934年末的硝烟,2000余年历史的镇远古城在枪炮声中震颤。这座“黔东门户”此刻正见证着一场改变中国命运的战略转移——衣衫褴褛却目光如炬的红军队伍,在铁与火的淬炼中开辟着北上的通道。</p><p class="ql-block">一、兵临险关</p><p class="ql-block">鼓楼坡的悬崖峭壁上,黔军“九子枪营”的士兵靠着德造步枪悠闲抽烟。旅长蒋德铭早传下话:“莫说赤匪腿脚跑肿了,就是插翅也难过鼓楼坡。”他们身后三十里外的镇远卫城里,行营主任黄烈侯正对着军事地图与薛岳通电,墙外传来商贩叫卖牛皮糖的悠长吆喝——湖南迁来的糖匠李高沛正挑着担子走过仁寿巷的青石板。</p><p class="ql-block">突然山谷间响起密集机枪声。红十五师师长彭绍辉亲率突击队沿采药人小径攀上崖顶,黔军还没看清对手模样,红军的梭镖已刺穿晨雾。所谓“装备精良”的九子枪营顿时大乱,百余具尸体横陈古隘口。败兵逃回卫城时嘶喊:“红军太厉害!挡不住!”黄烈侯闻讯打翻茶盏,褐色的茶水在军事地图上洇出不安的痕迹。</p><p class="ql-block">二、鏖战古城</p><p class="ql-block">西门城墙下展开惨烈攻防。数丈高的石垛后,黔军机枪喷吐火舌,城外开阔田地上红军战士如割稻般倒下。民团大队长躲在城垛后叫嚣:“赤匪没炮休想破城!”话音未落就被神枪手击毙。红军三次冲锋未果,夕阳将氵舞水染得猩红。</p><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时战场出现转机。一支红军分队突从火车站方向涉渡寒江,十二月冰水剐骨如刀,战士们咬紧牙关举枪泅渡。大菜园防线的民团多是拉壮丁来的农民,见红军如神兵天降,当即溃散。机枪手老班长回忆:“团丁们把枪扔进菜畦,像受惊的麻雀般飞进巷子。”</p><p class="ql-block">三、破桥风云</p><p class="ql-block">黄烈侯紧急拆毁冲子口浮桥,将最后赌注压在六百余年的祝圣桥上。这座元代古桥顿时变成杀戮战场,桥头堡架起四挺重机枪,子弹在石栏上溅起串串火星。红军组成敢死队沿桥墩攀爬,炊事员老王至今记得:“战士们口衔大刀摸黑潜行,江面上只听见水声和牙齿打颤声。”</p><p class="ql-block">奇迹发生在凌晨时分。西门守军听闻大菜园失守竟弃城而逃,红军主力不战而入卫城。祝圣桥守军见后方火起军心大乱,红军的冲锋号从三面响起。白发苍苍的周大娘当年躲在窗后偷看:“红军像潮水漫过古桥,枪刺上的红布条在火光里特别亮。”</p><p class="ql-block">四、仁义之师</p><p class="ql-block">攻克镇远当夜,红军在天后宫召开群众大会。战士们将黔军粮仓里的苞米、桐油分给穷人,又连夜修复浮桥。糖匠李高沛清早开门时惊呆了——满街睡着手抱步枪的红军,寒霜结在年轻战士的睫毛上。更让他惊讶的是,红军后勤部长特意寻来付清前日赊购的三十斤牛皮糖钱,铜板一个个数得清清楚楚。</p><p class="ql-block">“这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活注脚。”军史专家后来在《红军到达遵义》中写道:“镇远战役不仅展现红军的作战智慧,更彰显革命军队的本质。那些睡在屋檐下的士兵,那些如数付清的糖钱,比任何口号都更具说服力。”</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本文以文学化笔法重构历史现场,通过四个戏剧性场景展现红军攻克镇远的战略意义与精神内核。创作特色体现在三方面:</p><p class="ql-block">一、时空交织的叙事结构 以“鼓楼坡-西门-祝圣桥-天后宫”为地理轴线,对应“强攻-相持-决胜-善后”的战役节奏。特别插入糖匠李高沛的细节,使宏大历史与微观个体相互映照,验证了《红军到达遵义》中“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记载。</p><p class="ql-block">二、多感官维度还原历史 视觉上(枪刺红布条)、听觉上(牙齿打颤声)、触觉上(十二月冰水)的全方位描写,打破史料记载的平面性。对氵舞水寒意的强调,反衬出红军战士超越肉体极限的革命意志。</p><p class="ql-block">三、象征系统的精心构筑 祝圣桥作为核心意象,既是军事要冲更是历史见证者。元代古桥见证红军的现代化革命实践,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最后支付的糖钱看似琐碎,实则是人民军队本质的诗意呈现——正是这些铜板垒起了新政权的合法性基石。</p><p class="ql-block">这篇散文将军事行动升华为文明对话:红军的纪律性与中国传统仁义道德一脉相承,现代革命精神在古城石板上碰撞出新的火花。正如镇远古城墙上的弹痕,既记录着历史伤痛,更铭刻着走向新生的密码。</p><p class="ql-block">2025.8.23 写于镇远古城</p> <p class="ql-block">短视频</p> <p class="ql-block"> 云海红星映山河</p><p class="ql-block"> 文/何昌华</p><p class="ql-block"> 破晓时分,古楼坪的云海翻涌如雪浪,第一缕金晖刺破天际的刹那,仿佛看见八十八年前那支打着绑腿的队伍正踏破晨雾而来。鼓楼坡的硝烟早已散尽,而今唯有万顷云涛在群峰间流转,但当我们凝神静听,松涛声里依然回响着那个冬天的军号声声。</p><p class="ql-block"> 1934年12月25日,黔东南的朔风卷着寒意。红军第十五师五千将士如赤龙出渊,迎着黔军"九子枪营"的枪口直扑鼓楼坡天险。这座明清古战场此刻悬于生死之间,敌军凭险固守的笑语犹在耳畔:"红军插翅难过!"然而历史的戏剧性总在于——真正的翅膀从来不是生于肋下,而是长于心间。</p><p class="ql-block"> 红军先头部队的机枪喷吐火舌,像晨雀啄破暗色天幕。枪声惊起林间宿鸟,与冲锋号角交织成战争交响曲。黔军精心布防的阵地竟如云海般翻卷溃散,那些号称"精良"的九子枪在坚定的信念面前,不过成了山间偶然折断的枯枝。一百多具敌军遗骸横陈山道,而红军的脚步踏过古隘口,如旭日不可阻挡地奔向镇远古城。</p><p class="ql-block"> 今日我们立于观景台,见云起时千峰悬浮如仙境,云散处炊烟袅袅是人间。这变幻的云雾何尝不是历史的面纱?当《十送红军》的旋律响起,八十八年的光阴在音符间折叠——我看见头戴红星的身影在云海中列队前行,听见草鞋踏碎薄冰的脆响,触摸到那些永远定格在青春年华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鼓楼坡的每一块青石都记得,如何被热血浸润出深色花纹;古驿道的每一级台阶都见证,怎样被信念磨出温润光泽。此刻朝阳完全跃出云海,万道金光为连绵群山鎏金镶边,恰似当年红军带给这片土地的希望之光。</p><p class="ql-block"> 云海聚散无常,山河亘古如斯。唯有那支歌谣穿越时空,在武陵山脉的褶皱间代代传唱:</p><p class="ql-block"> " 十送红军望月亭,望月亭上搭高台... 台高十丈白玉柱,雕龙画凤放光彩... 朝也盼来晚也想,红军啊~" </p><p class="ql-block"> 这歌声缠绕着松柏长青,融进了潺潺溪流,最终化作我们血脉里的精神密码。</p><p class="ql-block"> 当无人机掠过云海拍摄美景时,电磁波里还回荡着当年的电报滴答;当游客举起手机拍摄日出时,取景框里重叠着历史与当下的双重曝光。那些年轻的生命并非湮灭于岁月,而是化作青山巍巍,成为云海之下最坚实的底座——我们站在他们用鲜血浇灌的土地上,看见了他们梦想中的明天。</p> <p class="ql-block">【赏析】 </p><p class="ql-block"> 本文以诗化笔法构建时空交响,巧妙运用"云海"三重意象:既是自然奇观,又是历史帷幕,更是精神象征。开篇以磅礴云海勾连历史与现实,金晖与硝烟形成视觉通感,奠定壮美深邃的基调。</p><p class="ql-block"> 叙述策略上采取蒙太奇手法,将观景体验与战史回忆交织叠印:无人机与电报波、手机镜头与历史记忆形成科技与人文的对话。特别注重感官联通——枪声与鸟鸣、血痕与石纹、草鞋声与红歌声,构建出立体的历史现场。</p><p class="ql-block"> 语言美学方面,融合军事术语与诗意表达:"九子枪"对比"信念翅膀","赤龙出渊"呼应"旭日东升",保持历史真实性的同时提升文学感染力。结尾处巧妙化用《十送红军》歌词,使红色记忆自然流淌在山水之间。</p><p class="ql-block"> 思想升华层次分明:从自然美景到历史追忆,最终落脚精神传承。揭示出革命先烈与当代社会的深刻联结——他们不仅是历史人物,更是化作山河血脉,成为今天美好生活的基石。这种诠释使红色文化突破简单说教,成为可触可感的生命体验。</p> <p class="ql-block">云海之上,红魂不息——镇远古楼坪的壮美与荣光</p><p class="ql-block"> 文/何昌华</p><p class="ql-block">晨光初破,2025年8月19日的清晨,贵州镇远古楼坪山顶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云海翻涌,似雪涛奔流于千峰万壑之间,山脊如舟,浮游于苍茫雾海之上。天光渐染,金辉洒落,群山披上霞衣,仿佛天地在为这片红色热土低吟颂歌。这里是贵州,是山水与历史交汇的灵秀之地;这里是古楼坪,是云海天涯尽头,红军足迹未曾褪色的信仰高地。</p><p class="ql-block">站在山顶极目远眺,乌江如练,蜿蜒于群山之间,江水悠悠,诉说着八十余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长征史诗。1934年冬,中央红军挺进黔东南,在寒风凛冽的十二月,踏上了镇远这片土地。古楼坪,这个如今被云雾温柔包裹的小山村,曾是红军生死突围的战略要冲。1934年12月24日至27日,红军在此打响了“鼓楼关阻击战”“祝圣桥阻击战”,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防线,成功阻击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为红军主力抢运物资、渡江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p><p class="ql-block">鼓楼关上,枪声已远,但山风仍似在传唱当年的战歌。今日的G211银榕线旁,矗立着“中央红军鼓楼关战斗遗址”纪念碑。展板上的作战示意图清晰勾勒出当年的战术布局,每一道箭头都指向信仰的方向,每一处阵地都铭刻着无名英雄的牺牲。这里没有喧嚣,只有松涛阵阵,仿佛英灵仍在守望这片他们用生命捍卫的土地。</p><p class="ql-block">云海翻腾,如历史的波澜未曾平息。当晨雾渐散,阳光穿透云层,洒在红军曾走过的山道上,那一刻,仿佛时空交汇——你仿佛看见红军战士背着行囊,在崎岖山路上坚定前行;听见号角声在山谷回荡,听见《十送红军》的旋律在风中轻轻响起:“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这曲深情的歌,不仅是离别的哀愁,更是人民与红军血脉相连的见证。它在这片山水间回响,穿越岁月,直抵人心。</p><p class="ql-block">贵州的美,不止于山水。这里的山,是挺立的脊梁;这里的水,是流淌的记忆。镇远古楼坪,将自然之美与红色之魂完美交融。云海是上天的馈赠,而红军的精神,是这片土地最深沉的底色。行走于此,既是踏足仙境,也是走进历史。每一步,都踏在信仰的印记上;每一眼,都望见不朽的光辉。</p><p class="ql-block">如今,古楼坪已成为红色旅游的重要节点,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在云海中追寻红色足迹,在遗址前肃立缅怀。这里不仅是历史的见证地,更是精神的传承地。孩子们在这里听老师讲述长征故事,年轻人在这里写下对先烈的敬意,老人们在这里默默献上一朵白菊。红色记忆,从未走远。</p><p class="ql-block">当《十送红军》的旋律再次响起,伴着云海升腾,山河静默,天地共情。这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追忆,更是对一种精神的礼赞——那是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长征精神,是军民鱼水、生死与共的深情厚谊,是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信仰之光。</p><p class="ql-block">云海终会散去,但红魂永驻。镇远古楼坪,以最美的山水,守护着最壮烈的记忆。在这里,自然与历史共舞,诗意与崇高同辉。这是一幅活着的画卷,一首不朽的诗篇,更是一曲永远传唱的英雄赞歌。</p><p class="ql-block">赏析:本文以“云海”为视觉意象,贯穿自然之美与历史之重,将镇远古楼坪的壮丽风光与红军长征的红色记忆有机融合。开篇以诗意笔触描绘晨景,营造出空灵壮美的意境;中段转入历史叙述,史料详实,情感深沉,凸显战斗遗址的战略意义与精神价值;结尾升华主题,以《十送红军》为情感纽带,唤起集体记忆与家国情怀。全文语言凝练大气,节奏张弛有度,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是一篇兼具审美价值与教育意义的精品文案。</p> <p class="ql-block">  血色雄关:镇远1934的烽火与糖香</p><p class="ql-block"> 文/何昌华</p><p class="ql-block">一、血色征程:雄关漫道真如铁</p><p class="ql-block"> 氵舞阳河在黔东群山中劈开一道天堑,七百年的青石城墙沿着山脊蜿蜒,镇远这座“滇楚锁钥”仿佛天工雕琢的军事沙盘。1934年深冬,当中央红军在湘江血战中损失过半,这座千年古城成为命运转折的关键落子。蒋介石的电令仍在薛岳指挥部沙沙作响:“速进镇远截击”,而毛泽东在黎平会议上掷地有声的论断,早已为这座古城写下历史的注脚。</p><p class="ql-block">鼓楼坡的硝烟升起时,黔军“九子枪营”的狂言犹在崖壁间回荡。红军第十五师的战士们踩着嶙峋山石向上仰攻,机枪的火光在石灰岩地貌上炸出星星白点。那些装备德造毛瑟枪的守军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这些衣衫褴褛的士兵能顶着弹雨冲上陡坡——当红旗插上隘口时,一百多具敌军尸首横陈的山道上,红军的绑腿正在渗出血迹。</p><p class="ql-block">二、铁血丹心:氵舞水河畔的鏖战 </p><p class="ql-block"> 卫城西门外的田埂上,十二月寒风吹过枯稻茬。黔军趴在数丈高的城垛后疯狂扫射,红军的鲜血渗进冬日的冻土。民团大队长被击毙时,城墙上的黔军第五旅士兵看见令人惊悸的一幕:红军战士竟然在弹雨中拖回战友遗体,那些满是补丁的灰军装下,铮铮铁骨撑起的不屈脊梁。</p><p class="ql-block">黄昏时分,氵舞水河泛起刺骨的寒光。一支红军分队突然从火车站方向涉水渡河,战士们咬住刺刀沉默前行,河水漫过腰际时,有人被激流冲倒再没站起来。对岸民团战壕里,被拉壮丁的农民看见河水中蹒跚却坚定的人影,纷纷扔下土枪四散奔逃——他们打惯了欺压百姓的仗,何曾见过这般不要命的打法?</p><p class="ql-block">三、古道春风:糖担子见证的军魂 </p><p class="ql-block"> 当祝圣桥上的枪声渐息,仁寿巷的青石板路上响起熟悉的吆喝:“牛皮糖——椒子糖咧——”李高沛挑着沉甸甸的糖担子走过冲子口浮桥,看见满身硝烟的红军战士正在帮百姓修补被黔军拆毁的桥板。天后宫前的开仓放粮现场,有个小战士用衣襟兜着分到的稻谷,却小心避开卖糖的挑子——尽管他的目光在糖块上停留了很久。</p><p class="ql-block">“老表,糖怎么卖?”一位湖南口音的红军干部叫住了李高沛。当得知这些芝麻椒子糖竟是从湖南传来的手艺,他郑重地记下每块糖的价钱:“革命成功了,我们要让全中国老百姓都吃上糖。”三天后红军开拔时,军需官不仅结清糖款,还多给了两个铜板作挑担的脚力钱。李高沛捧着还带体温的铜板,忽然明白为什么这些军人睡屋檐也不进民宅——那匹拴在周家大院门口的战马,饿得啃楹联也不碰院里的冬白菜。</p><p class="ql-block">四、历史回响:一座古城的红色记忆 </p><p class="ql-block"> 今日祝圣桥上,六百年的青龙洞依然俯视着氵舞水河。当年红军机枪在桥栏留下的弹痕,早已被岁月磨成温润的凹坑。只有档案馆里泛黄的《红军攻克镇远》记载着:1934年12月25日,红军在此伤亡283人,解救劳工1600余人,开仓放粮7万余斤。</p><p class="ql-block">那位卖糖人的外孙女如今站在石屏山下,讲述着糖担子与铜板的故事时,晨光正洒在氵舞阳河面。当年红军涉水渡河处,如今有学童嬉笑着踏石过河。镇远古城墙上的苔藓岁岁枯荣,唯有氵舞水河记得——那些穿着草鞋的年轻人们,曾用热血融化黔东的冻土,在血色雄关写下中国革命最悲壮的一页。而糖担子里的甜蜜承诺,要用八十载春秋来慢慢兑现。</p><p class="ql-block">2025.8.23 写于镇远古城</p> <p class="ql-block">短视频</p> <p class="ql-block">《醉卧镇远,星河入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第一缕晨曦吻上舞阳河面,镇远便从千年长梦中苏醒。青灰瓦当垂坠露珠,石阶巷道蜿蜒如时光指纹,整座古城悬浮在水墨氤氲的镜像里。舞阳河是位丹青圣手——将青龙洞的险峻、祝圣桥的沧桑、十二座码头的熙攘,尽数揉碎成流动的史诗。白昼的光影擅长隐喻:在徽派马头墙的斑驳里藏下商帮传奇,在歪门斜巷的拐角处埋下军事要塞的密码,连镇远红茶的香气都裹着云贵高原的风土秘语。</p><p class="ql-block"> 待到暮色四合,天地骤然翻转。航拍器镜头下的古城如敦煌飞天扬起的飘带,万家灯火轰然点燃,似女娲补天时洒落的熔金坠入人间。群山化作墨色巨兽匍匐,云雾在其间蒸腾施法,将明清阁楼幻化成蓬莱仙岛。此刻的舞阳河已非地理概念,而是串联古今的光阴隧道——河面倒映着诸葛南征的篝火,荡漾着苗家银饰的月光,流淌着蒸汽时代的汽笛鸣响。</p><p class="ql-block"> 最震撼处在于天地大美前的失语。立于石屏山顶四望,可见云海吞没楼阁又吐还人间,可见霓虹与星斗在河面接吻。镇远的魔力恰在于此:它让征战杀伐化作茶香袅袅,令驿道马蹄声沉淀为青石板上的苔痕。在这里,“自在”不是哲学命题,而是舞阳河鱼群摆尾的弧度,是吊脚楼窗棂截取的一帧青山。</p><p class="ql-block"> 心居何处?答案藏在码头石缝间滋出的蕨类植物里,藏在夜泊游船飘来的侗族大歌中。镇远用六百年的从容告诉我们:所谓故乡,原是天地赠予浪子的—场沉醉,醒时可见山河入梦,醉时听得岁月回声。</p> <p class="ql-block">《血色朝霞,云海铭刻的远征》 </p><p class="ql-block"> 文/何昌华 氵舞阳河的水声里还回荡着八十年前的枪响。当我独自站在鼓楼坡的悬崖之巅,手机镜头里的云海翻涌,仿佛还是1934年冬晨的那场浓雾。当年红军尖兵就是从这样的峭壁攀援而上,把梭镖刺穿黔军自以为固若金汤的防线。朝阳浸染群山时,我忽然听见时空的交响——快门声与枪声在峡谷间形成奇妙的共鸣。此刻脚下青翠的松涛,曾见证过年轻战士顺着药农小径跃起的身影;此刻掌心托起的霞光,曾照亮过德造步枪跌落悬崖时闪过的寒芒。山风拂过耳际,既是数码时代的呼吸,也是历史深处的喘息。这片土地记得所有奔涌的热血。卫城里惊慌打翻的茶盏,仁寿巷中戛然而止的牛皮糖叫卖,还有红军草鞋踏过青石板时迸发的火星——所有声响都沉淀在舞阳河的波涛里,最终凝结成比岩石更永恒的记忆。当我展开双臂拥抱天风时,突然懂得真正的征服不是占领高地,而是让不同时代的心灵都能在此获得共鸣。红军留下的不仅是战术奇迹,更是一种与天地对话的勇气。此刻朝霞浸透我的衣裳,仿佛八十年前的血与火都化作了云海间的鎏金光芒。</p>